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内涵和特点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内涵和特点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内涵和特点探究

摘要: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活跃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特点与时展相结合,剖析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特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精神;文化内涵;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在校园语境中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活力且不可或缺的部分[1],其中精神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是促进学校师生形成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的本质和核心部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囊括师生对体育的认知、道德、情感、理想价值等,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殊契合,对于师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交融发展的有力载体。

一、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便是最好的印证[2]。常伟认为精神是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体育精神则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展现出来的核心文化部分,也是运动智慧和积极心理的文化现象总和,对体育运动和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约束着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模式选择[3]。朱晶提出高校体育精神内涵具有时代性,应涵盖高校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果敢拼搏、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集体意识及改革创新等精神[4]。曹琪强调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便是高等院校师生在学校体育学习、工作、实践、互动等系列相关过程中自觉产生,并逐渐延续下来的良好品质。当然,这种良好品质,不仅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体育观念等,而且还有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约束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指导下这种以体育为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才能得以逐渐形成和延续[5]。刘元国认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学校特定体育环境中由其中的群体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师生体育教学、身体活动、体育竞赛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享有的精神动力、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6]。徐伟认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中心概念在于精神文化,即形成的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围,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身体育人”这一特殊载体和过程的充分融入,也是课内外体育活动中群体活动的结果,因此,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也是群体性文化为重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分支[7]。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师生通过体育这一特殊载体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时代价值属性的行为规范,对于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内涵应涵盖三层含义:一是高校环境与人文语境,即代表高校师生等群体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形成的校园型文化;二是高校自身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方向思路、行为规范;三是涵盖追求卓越、团结协作、敢于拼搏、自强不息、励志向上、与时俱进的现代体育精神。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特点

1.文化特征的时代性与多样性

学校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也同样无法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分离出来。尽管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便开始推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然而在整体发展中,体育的推进力度常常居于末位。当然,这与当时封闭的教育环境和理念具有较大关系。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在国家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的政策引领下,体育逐步被提升为“四育之首”。新世纪以来,在北京奥运会、全民健身、冬奥会等有力推动下,我国高校体育蓬勃发展。这一系列的变化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在跟随时展的同时,体育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体育精神文化扎根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独特的,同时又是丰富多样的,多样的校园文化决定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多样化特点。从校园体育的内容来看,校园体育的目标观念、制度规范都是丰富多彩的,能充分体现体育在认知、情感、价值和理想等层面的丰富内涵,为校园“育人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亦是如此,在高校体育实践的推动下,通过为校园中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的共同作用,师生能够实现群体和个体的发展,逐步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多样文化。

2.教育目标的方向性或导向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的目标同样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意志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长久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无论是高等教育目标,还是学校体育目标都决定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必须服务于育人目标,并按照相应目标去建设和服务于“育人实践”。可见,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始终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并据此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让学生展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场所,使其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念。

3.文化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文化的层次性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由不同类别组成。从文化分类来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层面。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产生于大学校园实践,文化的主体是高校师生,这也决定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同时,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根植于体育活动中,从文化的类属来看,其是体育层面的文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文化形态的层次性。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校园中的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之间开展的体育交流和竞赛活动,在检验学生竞技运动水平、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学校综合实力、文化特色的认识,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文化开放性的重要方面。

4.教育主体的校园性与竞争性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落脚点在于学校,其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交织融合形成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产生于校园环境内,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具有鲜明的校园性。同时,从体育文化层面来看,体育运动的灵魂在于同场竞技,即竞争性。没有了竞争,体育就没有发展和提升,也失去了最为精彩的欣赏性。从古代体育到现代体育,无论社会怎样变化,体育的竞争性特点始终未变。在现代体育发展中,校园体育也成为具有竞争性的领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拼搏的阵地。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亦同样展现着良好的竞争性特点。

三、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提升路径

1.因地制宜,拓展校园体育文化的资源建设

物质是基础,决定着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因地制宜,均衡使用现有体育场地。当前由于地区学校发展不均衡,因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而言应适当加强场地的利用率,拓展场地的功能性;而对于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应根据实际,在现有场地上适当开展活动,及时调整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各学校也应加强合作和拓展资源的路径,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整合校外资源,建立广泛联系,促进校内硬件条件的升级。

2.团结协作,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则制度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尤其要从资金支持、人才保障、教育改革等方面引领和规划。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地方的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实施政策。各地方高校在落实相应政策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学校的特点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包括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规划、经费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教学训练制度等,从制度层面规范和保障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

3.丰富形态,促进体育运动与精神文化的多样传承

首先,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适度增加精神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强化对专任教师的精神文化教育,从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的根源上筑好基础。其次,加强技术与技能教学过程中的观念引导,深挖校园体育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精神文化与内涵教育,培养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第三,高校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增设高校体育文化长廊、体育文化竞赛等,不断增强高校体育文化宣传,营造氛围浓厚的体育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樊超.关于用体育精神重塑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7(9):123-126.

[2]纠延红,刘毅飞.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化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6(8):122-124.

[3]常伟,王海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96-97.

[4]朱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4):73-76

[5]曹琪.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6(2):125-126.

[6]刘元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63-66.

[7]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4-99.

作者:唐元超 蒋东升 吴健俊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