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分析唐诗中的酒旗意象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酒旗上的题字多请名家手书,其内容皆是平常用语,有俗有雅,目的都是为了宣扬酒的醇正、酒家名牌、酒楼名座等。酒旗上的内容大多是署明店家字号,有的选择某种有意义的题词或者干脆就写明一个“酒”字。根据酒店的等级大小,所悬挂的酒旗、酒帘也有所不同。酒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旧时酒店的标志,可以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广告形式。西周时,酒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政府设立“酒正”来掌管酒的政令,还派人专用旌旗指挥市场贸易活动。《春秋纬》记载:“酒者,乳也,王者发酒旗以布政,施天乳以哺人。”[1]可以说,这是文献上最早关于“酒旗”的记载,不过这酒旗是“王者”发予的“施天乳以哺人”的标记,还不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酒店制作的宣传广告形式,因此它也不产生商品效益。酒旗真正作为招徕酒客的商业广告的幌子,最早出现于东周的春秋时代。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2]其文中的“帜”就是指当时的酒旗。《广雅•释器》篇中说:“帜,幡也。”[3]悬幡,即悬挂酒旗,也就是卖酒的招幌。《周礼•地官》中也曾说:“上旌于思次以为市。”[4]至此,人为的酒家商业标志产生了,酒旗也应运而生。除了作为酒家的标志之外,酒旗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酒旗的升降代表着酒家今天有酒还是无酒、营业或不营业。每天早晨起来,酒家如果有酒可卖,开始营业了,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由此可知,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利用酒旗这一特殊的广告形式来经营商品了。自唐代以后,随着酒文化的迅速发展,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饮食文化,而且也繁荣了当时的经济。这从自唐代以来的不少诗歌作品中便可窥见一斑。
一、唐代诗酒文化融合的原因
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它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吟咏对象之一。在唐以前的诗人中,就已经有很多咏酒的佳作,像魏晋以来的著名诗人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以饮酒、咏酒驰名的。酒旗这个意象在唐以前的诗文中虽然也曾经出现过,但是它从未像在唐代诗文中出现得如此之多,显然这与唐代高度发达的酒文化是分不开的。综观《全唐诗》及补录收录的近五万首诗作,其中有酒字、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多达万首。因此要想对唐诗中酒旗意象进行深刻理解,就必须对唐代诗酒文化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窥见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及诗人、士人、各个阶层的生活,从而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
首先,这与唐朝繁荣的经济及兴盛的造酒业是分不开的。唐朝是中国大一统的繁盛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促进了酿酒技术的提高,因此唐代的酒肆商业也繁荣发展,再加上唐代酿酒原料丰富及酒政比较宽松,也促使唐代造酒业的繁盛,因而在唐代无论乡里村社,还是繁华都市都遍布酒肆。如果没有众多的酒肆供人们沽酒饮用,饮酒就难以成为当时文人骚客们社会生活的时尚。当时的长安、洛阳交通比较便利,官商士庶往来不绝,故官道两旁青旗高悬、酒肆林立。当时长安往东,由昭应县到都门,沿途酒旗高挑、当路卖酒的场面非常壮观。从唐诗中我们就可以侧面看到唐代造酒业的兴盛,并且这种景象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尤其是江南地区到处可见飘扬的酒旗和酒帘。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映衬红花,并时时传来黄莺婉转的啼叫声,水边的村落及靠山的城镇,酒旗迎风招展,不仅体现了江南美丽繁华的景色,也可以看出当时酒家之多。王建的《宫前早春》:“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这首诗更加明显地写出了酒肆之多、酒楼林立的热闹场面,酒旗也是到处飘扬。
其次,唐代诗酒文化的高度融合从很大的程度上说与唐代浓厚的酒文化氛围、唐代诗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后,唐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模式逐渐向稳定统一的方向发展,饮酒不再是文人骚客表达对社会不满而自暴自弃的方式,变成诗人表达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认识、思考与感悟的方式。在初唐、盛唐初期的诗人那里,酒固然还可以解忧浇愁,但它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东西,时常与诗书、琴瑟为伴,与高雅的文人行止相伴。唐朝时期,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诗人们大都嗜酒,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诗人与酒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就写了很多咏酒的诗篇,李白还被人称为“酒仙”“酒圣”,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描写了几个文人醉酒后的狂态,我们从杜甫对这些文人醉酒后的赞赏中看到了唐朝文人嗜酒的真实写照。除了李白之外,唐人嗜酒者甚多,王绩自称“醉吟先生”,白居易自称“醉尹”,皮日休自称“醉士”“醉民”,陆龟蒙及其夫人亦是好酒者,伉俪二人常对饮,吟诗作文,是一对酒中的伴侣。可以说“酒催诗兴”“酒助艺事”便是唐代诗酒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
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地看到唐代文人一般都要饮酒。在那样一个以饮酒作为交流方式之一的社会,即使不会饮酒的人也要学会饮酒,酒量小的也会变得酒量大。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酒魔》引《玄山记》载:元载微时不会饮酒,滴酒不沾,后来做了官,同僚们千方百计劝诱他饮酒,后酒量大增,从日饮一斗到日饮二斗而不醉,乃至嗜酒如命。[5]通过对诗酒文化融合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析,我们明白了,正是由于酒文化的普遍发展再加上诗人们对于酒的这种喜爱,才使得酒旗这种意象多次出现在诗人们的创作之中。
二、唐诗中酒旗的文化意蕴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酒是那样受朝野上下、民间山林、文人学士的普遍青睐,并将酒写入诗中,但是唐代是一个突起的异数。在琳琅满目的唐诗中,到处都弥漫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酒香,折射出唐代酒文化的丰采。因此在唐代,酒旗也成为市井坊间常见的一种事物,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记载。如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酒旗》:“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多为风所飏,时见酒名号。拂拂野桥幽,翻翻江市好。双眸复何事,终竟望君老。”[6]卷611陆龟蒙的《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酒旗》:“摇摇倚青岸,远荡游人思。风欹翠竹杠,雨澹香醪字。才来隔烟见,已觉临江迟。大旆非不荣,其如有王事。”[6]卷620这两首诗都是专门写酒旗的,诗中对古代酒旗的样式、颜色、悬挂的地方等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也都在他们诗中写到了酒旗。如白居易的《病起》:“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飏酒旗。”[6]卷440李商隐的《赠柳》:“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6]卷539酒旗大都悬挂在江口、堤头、桥边等地方,如张籍的《相和歌辞•江南曲》:“长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6]卷19刘禹锡的《堤上行三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6]卷635陆龟蒙的《和胥口即事》:“莫问吴趋行乐,酒旗竿倚河桥。”[6]滕迈的《杨柳枝词》:“三条陌上拂金羁,万里桥边映酒旗。”[6]卷630这些地方看似平常,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这些地方过往客人聚集较多,把酒旗悬挂于此,更引人注目。这也透露出当时酒旗作为酒家的广告形式已经相当成熟了。通过对全唐诗中直接带有酒旗字样的40多首诗分析来看,酒旗经常出现在送别友人的诗中。如杜荀鹤的《送陈昈归麻川》:“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6]卷691徐铉的《又题白鹭洲江鸥送陈君》:“酒旗渔艇两无猜,月影芦花镇相得。”[6]卷756皮日休的《送润卿博士还华阳》:“雪打篷舟离酒旗,华阳居士半酣归。”[6]卷614孟郊的《送李翱习之》:“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湖榜轻袅袅,酒旗高寥寥。”[6]卷379酒旗作为这些送别诗中的意象,少了一些以往友人分别时的凄凉之感,增添了分别时的豪爽与洒脱。从这些诗中我们也看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前总会有一些唱和酌饮,也让我们对当时社会的分别场景有了想象了解的空间。在唐代,旗亭上或酒楼上所悬挂的招徕顾客的酒旗,颜色为青色。如“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6]卷471(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6]卷454(白居易《杭州春望》),“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白居易《杨柳枝词》)。这些诗在描写青旗的同时也写到红袖翻飞、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让人感觉到意境的唯美。诗人将酒旗入诗,不仅使诗歌更加生活化,同时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总之,酒旗作为一种商业广告,它不仅传达着商品交换的经济信息,而且是社会政治和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历代文人多以它为意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7]“绣旆相招,掩翳天日。”[6]卷70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可以让人想见太平社会的市井繁华。“忍历通庄出,东风舞酒旗。”[6]卷704(黄滔《晚春关中》)。“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6]卷462(白居易《曲江》)这些诗词给人以羁旅行路,渴望驻足安顿的感受。诗人在作品中之所以能够把酒旗这种普通的意象描写得这样鲜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诗人们已经将它视为情感记忆的方式,内化为一种生活民俗事象,因此在诗人创作时将其复现在诗歌当中了。唐诗中关于酒旗的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感情,又是唐朝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和体现了唐代商业文化的发展状况,也给唐代的酒文化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我们很难想象假如唐诗中没有了酒、没有了酒旗意象,唐诗将会失去多少迷人的光彩和醉人的魅力。
作者:范香君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