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党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际上也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风雨,在新时代,为更好地应对“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更需要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做到文的自信、化的自信、人的自信,方能更好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引领党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建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文的自信;化的自信;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2016年10月27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命题。“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不同的政党必然形成不同的党内政治文化。以强烈的政治倾向体现党际差异,是政党阶级性的文化表达。党内政治文化以文化形态影响政党共同体参与者的政治行为、政治选择和政治态度,是政党共同体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2]51-56。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政治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定社会的党内政治建设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在多元文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自信,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人,即用一定的文化来“化”人,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就要求文、化、人三个方面的自信。
一、“文”的自信
文化自信之“文”,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分为“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和“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当代的先进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文”的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地上。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政治运作的观念依托,关乎民族基因、关乎发展动力、关乎政治生态、关乎政党灵魂。”[2]51-56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蕴含着丰富教育思想的富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充分挖掘,从而不断丰富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深度,使文化育人的过程彰显出中国自信。不仅如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自信。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产生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了优秀的革命文化。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西方其他政党,它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文”的自信自然体现着鲜明的政治性,需要用文化铸牢每一位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3]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文化和实践经验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把每一名共产党员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期望的合格共产党员,努力成为先锋模范。
二、“化”的自信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最终指向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做人的工作,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一词更是一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体现。而“文化自信”之“化”,主要体现为一种化育方法,有如此值得自信之“文”,必要有相应自信之“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这就涉及到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方式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不胜枚举,比如“内省”“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方法,等等。这些教育方法对于培育党员的思想道德、提升党员的精神境界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无疑能够增强党内政治建设的文化自信。“化”大有“润物细无声”之意。概括地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达到“化”之自信,需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化”体现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显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指灌输法。不论是中国古代教育者的说教,还是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的“灌输论”,都表征了灌输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的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它是对显性教育方法的必要补充,即在生活世界中渗透教育思想,让人们在润物无声的感化中提高品德素质,是一种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教育方法,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等特征。“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的广为流传的典故,“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深刻哲学理念,“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比德隐喻方法,都对隐性教育方法有所启发。而文化建设的功能也在于寓教于文、寓教于境,从而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是需要从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提升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发扬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其宣传工作、思想教育工作都渗透在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等等工作中,形成一种隐性教育范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后人,我们需要对中华文化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保持自信,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隐性教育方法,达到春风化雨的实效,更好地提升每一位党员的思想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化”需要一种理性权威而非非理性权威。“非理性权威来自教师的地位权势,教师因占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头衔,就要享有做教师不容置疑的优越地位。”“理性权威来自教师的个人素质,来自教师使学生向善和迁善的智慧、才能及人格魅力。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培育着这一权威,师生之间处于双向互动的教学相长关系之中。”[4]中国古代教育者崇尚的是以教育者的高尚修养、人格魅力、渊博学识来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从教育者身上学习知识和品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凭借领导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样,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育人方法在今天依然需要予以重视。在党组织内部,领导干部的个人素养、人格魅力等理性权威对于政治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政治文化理念是否为人所信服,领导干部是否真实地践行着政治文化理念,则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理性权威指导下的化育方法保持文化上的自信,惟其如此,党内每一位党员才能在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达到情感交流和良性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文化建设,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三、“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之“人”,是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根本因素。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使得人人都能够参与发展、享受发展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彰显了人民立场、人民观点。这无疑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彰显。“以文化人”“以人化文”,都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给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启示,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人的作用与影响。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的“人”的因素,即政治文化的组织者、建设者,以及政治文化的受用者、反馈者,自然是要树立起政治文化的自信,从而更有信心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信心地接受中华优秀政治文化的陶冶与改造,并进而反哺,达到更高的自信,不断循环上升,丰富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意蕴和人文内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的自信,需要政治文化建设者的自信。党内领导干部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对政治文化传播具有主导性。而它们的文化自信根源于“文”的自信与“化”的自信。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正是由于每一项事业的统揽者、每一份工作的领导者有着足够的政治文化自信,坚定脚下的道路。只有具备足够的自信,强化责任担当,突出示范引领,才能使党内政治文化内容更有权威性、说服力和感染作用,使得每一位共产党员更好地接受、内化政治文化的内容,并外化于作为党员的每一次行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的自信,还需要政治文化受用者的自信,即每一位共产党员的自信。作为政治文化传播的目标,无论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促进党员更加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用政治,都体现出对党员的期待与自信。只有具备这样的自信,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政治文化知识和原则,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一个人的面目中,蕴藏着一个人过去的生命史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5],可见保持人的自信对于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乃至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定位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新时代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作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一份子,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培育良好作风。“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6]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以文化人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任务。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如灯塔般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是铸在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丰碑,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灵魂和根基。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7]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只有保持一种恒久的文化自信,才能引领我们党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不断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向时代交出亮丽的“答卷”。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2]王路坦.传统文化视阈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51-56.
[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
[4]孙迎光.教育的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1-3.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8.
[6]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
[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
作者:赵雪薇 单位: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