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将促进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新时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要体现“四个服务”,要基于中华文化和“产教融合”,建设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服务于“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育人体系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最基础的工程,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中华文化实践体验中心,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华文化发展产业园区,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职教文化体系,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形成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通过系列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培养具有中华文化自觉、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应当注重从职业教育文化发展视域,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及高质量发展。以职业教育文化内涵为引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文化共识、行动共识和社会共识[1]。
一、建立职教特色的中华文化育人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教育体系的首要建设任务就是传承和创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立基于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行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华职业教育文化的自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技术的文化,有墨子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可成也”(《墨子•耕柱》);有“严守规矩”“精益求精、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鲁班精神[2];有“质量之魂,存于匠心”的“工匠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周朝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师徒制”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行业技术规范,都已具有了职业教育的雏形并形成了传统的中华职业教育文化。职业教育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的职业教育文化,突出行业和地域特色,突出传统技能传承,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追求卓越的品质,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工艺中体现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担当[1]。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办学定位相同、人才培养相近的校际合作的中华文化课程协作开发团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学生专业课教学相联系,注重提炼专业课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的元素,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3]。职业教育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要突出职业教育实践的特色,多采用动手式、体验式、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诸如“书法”“八段锦”“国画”“剪纸”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各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建立实物或网上数字的中华民族技艺展示馆、非遗文化体验馆、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等,建设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及课程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中华技术文化的氛围中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二、建立职业教育的物质文化体系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文化特征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物质文化的标示,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建设的基础。职业教育物质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将“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和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涯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物质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要求职业院校要依据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建设具有行业特征的基础设施、景观文化、生产实训车间、教学设施、教学组织和教学体系,使学习场所、活动场所、生产场所都有服务行业的特征。通过“产教融合”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专家学者、英雄劳模、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的机制。通过“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培养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等在内的文化氛围[4]。职业教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要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双元”办学主体,企业参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学校的运行管理工作。通过校企的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通过“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不断发展和丰富职业教育的物质文化,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使职业教育学生的成就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使其成为职业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创造的各种物质成果、物质设施、物质环境等文化基础,彰显着职业院校特有的文化特质。
三、建立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是职业教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使学校能够面向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的教育教学运行的制度体系和教育教学的标准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制度文化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的基本保证,为实现“就业导向”克服发展学术化倾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制度文化体系建设要依据“产教融合”这个平台,将“学生发展”“社会规则”“职业规则[5]”“产业元素”和“教育规则”融入学校的制度体系建设中,通过完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坚守信念,严守规矩,诚信守法,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的政策、法令和基本规则的理念。职业教育制度文化建设既要有学校层面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又要有专业层面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也要有课程层面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还要有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将决定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的类型特征,也将决定着职业教育界共同具有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要克服“普通教育”的学科型特点,通过产教融合,将社会规则、职业规则和市场规则融入到学校人事分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运行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之中,建立“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作程序、生活程序、服务程序和管理程序,在崇尚职业教育制度文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具有职业人特征的文化特质。
四、建立职业教育的精神文化体系
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中已经明确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劳模精神”是对某一职业保持崇敬痴迷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倾注于专门技艺的锤炼,达到“技近乎道,艺通乎神”的水平,不断谋求推陈出新、尽善尽美境界的[6]精神状态;“劳动精神”讲的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判断和热爱劳动的行为特征;“工匠精神”讲的是对规则的遵守,对质量的追求,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格。因此,爱国敬业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将各行各业在生产实际中的岗位需求、人才标准、爱国情怀、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元素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7],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职业教育的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7]。通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推进学生进农村进工厂参加生产实践劳动,推进学生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具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劳动课程,将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列入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通过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劳动课程的育人质量和职业教育精神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在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成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并将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驱动力[1]。职业教育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一专业一特色”“一学校一品牌”的文化标示,通过职业教育精神文化的建设,逐渐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校训校风和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具有“爱国敬业”和“热爱劳动”的文化特质。
五、建立职业教育的行为文化体系
“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8],这是职业教育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职业教育的行为文化就是要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挖掘专业和课程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和技术成就,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使教育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标准定向于某特定的职业岗位,并具有技术生产特征和劳动的特质,培养的学生具有行业所特有的行为表现和“美”的价值判断。只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行为文化,职业教育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实现“高质量”和“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行为文化要有其本身职业类型的特点,要反映实体经济行业企业行为文化特质和区域文化的特征。区域性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播区域文化和行业文化,还要为挖掘和研究凝练提升区域文化和行业文化做贡献[4],成为区域行为文化和行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职业教育的行为文化是职业院校在长期“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师生行为的文化特征,是职业院校显性的文化特质。在教学层面,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等共有的行为特质;在科研服务领域,是教研活动、科研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领域的共有行为特征。职业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独有的行为文化,才能维持学校高质量运行、凝聚师生人心、推动学校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项目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职业教育行为文化育人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文化创新体系、培育体系和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行为文化建设团队,最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文化的缺失是职业教育也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职业教育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要创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形成自身特有职业教育文化,并在全球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分享中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我们需要强化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与中国职业教育“硬实力”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职业教育文化是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塑造职业教育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认同,对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建设及传播有赖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自身能力的建设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只有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文化视野,才能更加坚定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1],真正实现“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蔚.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34-39.
[2] 花景新.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和路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19):52-54.
[3] 李茜茜.职业教育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2020(7):42-43.
[4] 周建松.双高建设中的文化存在及其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0-15.
[5] 徐燕秋.“合规则性”之启承: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2020(2):59-62.
[6] 蒋维西,杜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难为困境与可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4):69-74.
[7] 洪惠敏.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当代逻辑[J].职教发展研究,2019(2):98-103
作者: 刘蓓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