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运用中华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运用中华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运用中华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策略

【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首要环节,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主要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是重要保障。积极探索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工作改革创新的一种实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然而,文化自信不是凭空喊出来的,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接棒人。因此,只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大学生系好“扣子”,才能使大学生在青春奋斗中把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一、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首要环节。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使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从它的内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凝结与提炼,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与“魂”。从它的时代价值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感源泉,它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德治国”等思想,已经转化为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思想的不竭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助推器。

(二)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建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国学经典导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浸润大学生心田;其次,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长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灌输给孩子,养成诚信善良的家风;最后,要发挥好社会的补充作用,相关部门要统筹好社会资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优质的平台、场所等资源。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效果。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大学生不是仰望星空的口头派,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在志愿者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持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等。其次,在创新创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二、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两者相互补充,齐头并进,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创新。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桥梁。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教学内容上,以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第五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内容可以将古代中国的爱国人士的诗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讲授中,可以将先秦诸子关于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作为穿插,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思政课教师应该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交际、情境、活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贯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保障。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校方可以在学校的走廊、文化墙等建筑物上展示诸子百家的优秀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诸子百家的思想“进大学生头脑”;同时,可以举办“知识大赛”、“古诗词大赛”等赛事,激发大学生对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此外,团日活动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辩论赛、经典诗词朗诵比赛等各项活动,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与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让思政课教师“明道”。所谓“明道”,就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实现以文育人的目的。其次,要让思政课教师善于创新。在教学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步伐,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知识构成上,既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又了解其他学科与领域的知识,成为能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又不受书本知识桎梏的“筑梦人”。最后,师者,人之模范也,要使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真正的“引路人”。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以下简称为“双转”),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转”,必须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同频共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胎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按照新时展的内涵与要求,完善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达到与现实文化的融合,从而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征深入地探索与挖掘,以期实现“双转”。

(二)创作优质的文化节目

在古代中国,先贤们创作了戏剧、诗文、歌曲等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转”,必须推动文化节目的创新,强化文化节目的育人功能。近些年来,由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一经播出就赢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今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中的《唐宫夜宴》通过光与影的技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盛唐之时,迅速成为了网络热议的话题。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唐宫夜宴》,它们的走红,都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双转”正本清源。通过创作优质的文化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盈大学生的思想根基,进而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主动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各国的文化各有所长,不同文化创造了多样的文明。他国的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味盲目地鼓吹或者全盘否定他国文化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在文化上,我们要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少数国家以政治为目的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不怀好意的渗透。鉴于此,我们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积极主动地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参考文献

2014《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吴增礼、王梦琪20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作者:金佳萍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