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自信下武术形象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其形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而武术形象再塑是新时代背景下响应文化自信号召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武术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当今武术形象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自信所赋予武术形象的时代责任,阐述武术形象再塑对推动中国文化自信的宏观价值,探寻文化自信视阈下武术形象再塑的路径,为构筑中国文化自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向。研究认为:当代武术形象的再塑应从更新认知以识武术之“效”、与教互融以复武术之“韵”、完善赛事以盛武术之“竞”、创新孵化以拓武术之“道”这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文化自信;武术;武术形象;再塑;重构;传统体育
1概念阐释
1.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文化自信之所以为当今中国的时代课题,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根源性,还因为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目标指向。[2]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继承和对外输出的依附,更是一个国家在其发展道路上应该具有的气质和态度。
1.2武术形象
武术形象是动态发展的,它受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影响会发生一定的形变,但构成武术形象的特性是不变的。从形象学理论出发,形象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和代表象征意义。武术形象的主体性来源于所有的武术内容和思想;客体性来自社会群体对武术的印象聚合;而代表象征意义指的不仅是武术形象所代表的武术文化,武术形象在国际上代表着武术发源地——中国的整体形象和民族特性。据此,对于武术形象的认识应该从三个层面出发:第一个层面是武术本身的文化形象,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和哲学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象。武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普通的狩猎行为演化成系统的技击技术,进而衍生出多种模式形态和流派,这些技击技术的内容和流派分别在历史发展中和不同的哲学思想凝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武术的文化形象。“这种形象是武术本质的外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形象力量,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3]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群众对武术形象的集体想象,即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武术形象”。当社会群体通过任意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武术文化时,都会对武术文化产生主观的感知和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对武术文化进行下一步的认识和论断,所以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武术形象,可被接受群体的心理活动影响。“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武术形象不是对中国武术现实情形的反映,其中包含着社会集体的心理创造,是对中国武术总体印象的集体想象。”[4]第三个层面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符号的武术形象,即武术形象作为一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代表所映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形象轮廓。从狩猎和部落冲突等原始活动演变发展而成的武术文化是最具有历史属性的人类活动,经过几千年的淬炼,武术不再仅仅是技击和兵法的象征,而更是中国大家文化承载之物,是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的聚集。在这个层面上,武术不仅代表着武术文化本身,其所蕴含的内容和精神也间接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特质。当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正在不断变化,武术形象也随着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变迁,我们只有辩证地看待武术形象的变化,才能正确了解武术形象在当时当今的形态和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再塑。
2文化自信视阈下武术形象再塑的背景分析
2.1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紊乱
中国武术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击内容和流派分支,武术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更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更不断升华,长久以来,武术形象一直是中国人气节的象征,国人对于武术也都保持尊崇的态度。而自进入和平年代以来,战争的减少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幅度削减了国民对武术文化的需求。这导致群众对武术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对武术的认知逐渐产生偏误,武术教育被淡出现代教育,武术竞赛鲜有人知,武术的创新发展也举步艰难,造成武术文化整体生态环境的紊乱。在认知方面,群众对武术的认知存在偏误,这是因于对武术技击性的过分关注和对武术其他内容的忽略,即只注重武术的实战意义,忽略了武术的其他功能属性。自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套路和散手以来,更具技击意义的散手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大众心中武术形象的具体内容代表,这使得武术本就不受重视的其他内容逐渐脱离大众的视野,造成“武术服务于‘打’”的刻板印象形成了社会共识。近几年,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手的纷争不断,从“徐晓冬挑战传统武术”到“马保国浑元形意太极拳大战英国大力士”,各种不堪新闻层出不穷。表面上是由于实战性讨论引起的搏击技术与传统武术之争,实际上是群众对武术的认知不全,不了解武术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只关注武术“打”的内容,忽略了武术的其他功能和思想,造成对武术刻板印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阻碍了武术的良性发展。在教育方面,新时代下武术已经被淡出国民教育,虽然近年来这样的情况在“武术进校园”等举措中稍有好转,但实际上对武术文化产生兴趣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本质上是现代教育被当今时代的快节奏所影响,学生只追求简单的可以快速获得成果的内容,无心了解武术文化复杂的内核,导致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被人忽视。“在现代性消费社会中,价值的漂泊感以及金钱至上主义,过度强调金钱、时间和速度,抛弃了武术形象赖以生存的生态维度,在功利精神心态的影响下,武术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生态意义在现代社会生态的危机中丢失。”[3]人们对武术的兴趣被消耗殆尽,也正给了其他体育内容腾出了发展空间,“只要动作简单可以速成,一切文化内核皆可抛。”这样的思想普遍存在,严重限制了武术文化在教育功能的作用。在竞赛方面,现代体育竞赛对标准性、规范性的要求较高,武术竞赛,尤其是传统武术竞赛项目,为求竞赛发展牺牲了很多民族特色内容。本应是多种门派风格并存的拳种为了顺应现代奥林匹克竞赛的规格,不得不进行精简合并,设计成符合规格的竞赛套路。即便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武术的传播,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发展,在谋求现代武术竞技发展的同时也迫不得已使一小部分地域的武术传承陷入困境。虽然每年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都为那些曝光率低的传统武术项目提供了平台,但一些知名度低的拳种和器械仍然得不到更多关注,不得已失传。还有在执行评分时的错判漏判等评分系统中不完善的部分也对武术竞赛发展有着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看似可以被忽略,实则也是阻碍武术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创新发展方面,武术文化的创新项目一直以来都处于匮乏状态,虽然武术文化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受制于内容的庞大和丰富,武术文化在创新难度上要远高于其他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加上武术其他方面的缓慢发展给了武术创新项目不少的阻力,使得武术文化没有能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紧跟文化新发展潮流,得到新的助力能量,限制了武术文化新发展道路。据此,武术形象环境紊乱的问题要从认知、教育、竞赛和创新四个方面来看待。
2.2文化自信赋予武术形象的新时代责任
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课题是对每一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也是为各项传统文化提供优化方向的重要指标,而其中的核心在于自我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武术文化总是首当其冲,成为群众的首要或重点关注对象,国际上也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承认了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地位。换言之: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首先是武术认同。随着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渲染,武术项目一直在往“高、难、新、美”的方向改革,但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武术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武术的发展方向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一致,借助武术形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也是文化自信所赋予武术的新时代责任。在武术体育项目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该着重体现中国武术的民族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建立科学、系统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而促进武术认同的形成。在武术文化传播上方面,得益于武术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优秀的武术电影流传世界,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推波助澜,“功夫电影”成了普通人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入口。尽管武术影视对建立武术文化对外输出渠道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部分内容构架也对武术形象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在成为受众娱乐消费的同时,江湖争霸的文本叙事,对武术文本意义表达的曲解,为武术营造了一个打打杀杀的文化语境,加剧了武术负面形象的形成。”[3]武侠电影中对中国武术技击内容的神化以及对“武德”“武道”等精神内容输出的匮乏,使得武术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不为人所知,损伤了中国武术形象,还降低了国民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可见,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加大其宣传效果是提升武术形象和增强国民武术认同感的重要课题,亦是武术形象负起文化自信新时代责任的基本要求。而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保护武术文化的民族特性和哲学思想是重中之重,消减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当务之急。
3文化自信视阈下武术形象再塑的宏观价值
3.1武术形象再塑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众所周知,体育文化是极具世界共性的身体文化。“身体文化是人类的共性文化,是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原始文化,比起说教性文化,体育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3]而作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武术凝聚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哲学、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内容。于此,武术文化亦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轮廓,其自身形象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国际整体形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国人要对中国文化保持认同和自豪感,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浓厚的民族自豪感,这是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持有信心的最有力表现,也是对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国家最好的震慑。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支撑文化自信主题的最优选,是垒砌文化自信高墙的“基石”,要建立起文化自信,由武术来打下基桩再合适不过。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各具特色,但唯有武术囊括了“不卑不亢”“顽强拼搏”等革命个性,正是因为武术本身具有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和军事性,才能使其完好地表达中国几千年历程所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和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变富变强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意志品质。因此,在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以武术形象为基本,通过优化和宣传武术形象,对武术形象进行再塑,建立中国文化的国际品牌形象,发挥武术形象在国家形象中的代言作用,为文化自信铺好坚实的阶梯。
3.2武术形象再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化自信不是一味强调国民对中国文化的盲目认同,而是应该唤醒国民的文化意识,发自内心地肯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感到自信和骄傲,这样的自豪感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实现文化自信分为两条主干线路,一是内部文化环境改善,通过多方面的社会结构循环往复,加强国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二是对外传播,将文化概念和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建立国际文化形象。这两条线路都需要一条共通的文化线索贯穿其中,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武术文化则是这条线索的不二之选。因为武术影视产业的渲染,使得武术文化一直被误解,武术所蕴含的哲学文化因其技击内容的丰富而被忽视,被埋没,武术被国人认为是空有拳脚的文化,实则不然。儒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道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墨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皆是武术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格斗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与理,亦如一头温和的雄狮,不鸣则已,一吼则震四方,与当今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国际形象不谋而合。而武术形象与国家形象的高度重合,意味着武术形象的再塑对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意识和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文化自信的发展线索应由武术承担,武术形象的再塑即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4文化自信视阈下武术形象再塑的路径
4.1更新认知以识武术之“效”
当前武术形象几近崩折,其缘由众多,但归根结底,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误会。消费时代下快餐文化成为主流,越是晦涩难懂的文化越是不容易被大众接受,以武术为首的不少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都因此落寞。自进入和平时代以来,国与国之间的武力交锋越来越少,社会对武术技击内容的文化需求锐减,又基于对武术追求蛮力的刻板印象和其蕴含的复杂哲学思想,人们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几近冰点。然而被国民忽略的是,经过数千年沉淀的武术文化,其精粹不仅在于丰富的技击技术,而还在其健身和修身之效。在古代,武术就同时服务于劳动生产和军事战争,《左传》曾记载:“春蒐、夏苗、秋弥、冬狩,皆于农隙讲武事也。”充分说明了武术与劳动生产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武术在最初就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人们通过习武锻炼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这样的功效一直被历朝重视且延续。2020年疫情的爆发,让武术健身回归到大众视野。方舱医院里几百号病人齐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画面让人震撼,而武术作为医疗技术的辅助手段出现在大众视野内着实让国人对武术的认知有了改善,使武术形象的气血有了些许润色。再谈修身,武术之技虽是讲求力与速的身体活动,表面上粗暴简单,实则是通过身体的修行磨练自身的思维、意识和精神,追求“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道,虽是“修身”但“养性”,“性”指的便是人的心智。习武越深,越是能够自我克制,区分善恶和伦理道德的界限,在利欲面前保持清醒而不为所动。武术的效用不止于此,只因其蕴含的内容过于庞杂和人们的认知偏误,就失去了国民的兴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应该有的遗憾,也是文化自信道路上的阻碍。因此,武术效用的全面认识是根除武术不良形象的根本,越多的人了解武术文化,正确认识武术文化的效用,就越有利于对武术形象再塑,建立起武术的正面形象,为中国实现文化自信推波助澜。
4.2与教互融以复武术之“韵”
自古以来因为生产劳动和战争的需要,习武一直都属于教育的一部分,从“校、庠、序”中的“序者,射也”到“六艺”中的“射”与“御”,再到明清时期的“武举制”,无不体现武术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武术技击动作中还包含着抽象的哲学原理,例如太极拳中的阴阳学说;形意拳中的五行学说;八卦拳中的易学通变等。一些哲学思想还可以指导人的行为,例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使掌握搏杀技能的人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导习武之人区分争斗的性质,定义何谓正义之战。[5]可见武术所含的哲学思想也颇具教育意义。然而和平年代下大众对带有军事色彩的武术文化感到疲乏,又随着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侵入,具有浓重民族色彩的武术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人们津津乐道的体育话题也逐渐被篮球、足球等项目代替。比起复杂且具有攻击性的武术,娱乐性更高,更容易学习的球类运动和健身操更容易被现代教育接受,加上现代武术被冠以“花拳绣腿”之名,使得武术文化的教育形象一落千丈,使得现代体育课堂的内容标准逐渐成型,而武术在其中几乎不见踪影。但在追求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体育教育应该意识到武术文化的教育优势,不能仅仅将培养学生普通的体育兴趣爱好和技能作为唯一目标,而是要弘扬武术文化,将武术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思想和有体育意义的套路功法与现代教育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实施上,一方面体育教育形式中武术项目应该占有一定位置,使学生在长期接触中身体力行,真正感受武术文化的技击魅力;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融汇武术文化的哲学思想,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感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要以培养和打造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体育教育氛围和形象为目标,做到体育文化自信的自证。单靠武术自身的发展无法树立一个宏伟的文化形象,只有与教育互融,真正恢复武术文化的神韵,方能健全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形象,实现文化自信。
4.3完善赛事以盛武术之“竞”
现代体育的发展要依赖于赛事的举办,武术也不例外。但武术所携带的传统文化基因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术竞赛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换言之,现代武术竞赛是除杂过后的有严格标准的竞赛体系,所以在竞赛系统形成的过程中,武术文化的内容是有一定取舍的。取有代表性的、可塑性强的内容精简合并,再发展,作为适应世界共性的部分,而其余的部分通过另外的途径继续发展,也就是今天的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分。表面上两者各自发展,互不影响,但最近几年竞技武术的过分标准化受到诟病,国民不断呼吁相关部门对竞技武术“去体操化”“去舞蹈化”,恢复武术的民族传统风采。这正说明,武术的传统内容与竞技体育竞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相依存,无法脱离一方发展但又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现代体育竞技的发展不能只依赖简单化和系统化,而是要建立在项目的民族特性上,而竞技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留更多的民族特色,尽量与传统靠拢。竞技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留更多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竞技武术赛事的评分系统仍不够完善,对武术文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滞作用。例如,在评判规则中,脚的碾动和身体晃动都属于失去重心,虽然后者的失误程度明显较前者更大,但在评分时都仅扣0.1分,那么在高水平的赛事中当出现两名选手同分的状况时,对出现前者失误的选手来说略显不公;全国性武术赛事中经常出现前后两名运动员的分数相差甚小,有时相差仅有0.01分,如此微小的差距可能是裁判评判时的一个走神或眨眼产生的失误,这并不能很好的评判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如果是一些无关因素的介入,导致评判结果的偏差,无疑是对武术运动员参与积极性的打击,同时阻碍了武术运动的发展。”[6]武术赛事系统的完善是武术革新的必要策略,构建新时代武术形象,实现文化自信,武术竞赛的完善是必经之路。
4.4创新孵化以拓武术之“道”
当今时代文化的生命力强弱在于其是否能够创新改革,将值得保留的内容与新时代热点相结合,进行文化再创造。当今许多热门文化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包装宣传或直接创造,借助多种新平台生成文化IP,进行产品孵化,使其热度保持周期性高涨,既可以保证文化的关注度和新鲜度,还可以为文化的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这样的创新方式在年轻一代中反响热烈,有的新文化IP甚至形成了相关的年度活动。武术文化也需要这样创新改革,事实上,如何通过文创IP对武术文化进行宣传是如今讨论的一大热点。武术包含的内容和思想过于庞大,不利于其传播和兴趣群体的培养,生成独有的IP,孵化衍生产品是不错的出路。例如,因疫情而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就是生成IP的适配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塑造八段锦的实体形象,以其发展历史为背景进行故事创造,生成八段锦独有的IP,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并不断与受众交互,衍生出八段锦相关的文化产品。这不仅可以实现武术养生功法的病毒式宣传,激起国民对武术文化的兴趣,增加武术养生的兴趣群体,还可以达到武术文化业态化,也就是武术文化的产品化和品牌化。IP生成后还可以引出一系列其他武术文化IP的诞生,牵一发而动全身,顺势而为将其他武术内容连带而出,构成一条完整的武术文化链条,武术的品牌形象也就成型了。这样的品牌形象推广到国外,将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快速通道,不仅有利于武术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创新孵化是拓宽武术发展之道的有效方法,是武术发展,也是文化自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战略。
5结语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更是中国迈入文化强国行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对于当代武术形象的再塑,必须更新群众对武术的老旧认知以全面认识武术效能,使武术文化回归国民教育以复武术神韵;完善体育竞赛系统以盛武术竞技;创新孵化武术文化产品以拓武术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才能再塑武术形象,让武术创造更多时代价值,使其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特质激活中国文化的强大血脉,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路助力。
作者:余万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