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研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研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研讨

一、我国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构建多渠道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进一步扩大文化创意人才队伍规模

1.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优势。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解决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短缺的最有效途径。在国外,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经常依托当地的大学或相关职业学校进行。英国的创意教育首屈一指,全英范围内开设的创意类专业学位课程高达37000多个,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层次多样,涵盖了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美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策划、经营和管理人才。这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高校创意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全国范围内设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或相关研究机构的院校约有80余所,而真正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院校只有50余所。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创意产业学科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逐步完善学历教育体系,形成从专科职业教育到博士的完整学历教育链条,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发挥社会机构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辅助作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依靠高等学校培养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从国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来看,行业协会或类似的服务组织往往成为人才引进、培养、培训、交流互动的重要发起者和实施者。我国要发挥政府、研究机构和文化企业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辅助作用。近年来,文化部与北京卓达经济研修学院合作设立了首家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合作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等。在每年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举办文化产业培训班、文化产业高层研修班、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MPA班等,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人才。

3.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壮大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同样是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有资料显示,1900-1991年,美国仅从苏联就引进了3万多名文化创意人才,其中著名人才就达1500多人。在引进人才方面,香港专门颁布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该计划自2003年7月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2月,已经延揽了包括郎朗、章子怡等各类人才886人。我们应该在“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人才观指导下,对国外享有较高声誉、成就卓著的作家、艺术家、动漫名家、设计师等创意名人,通过公开招聘、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咨询、讲学、开办工作室、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和聚集海外的人才和智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

(二)进一步优化结构,建设一支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

优化结构,就是注重人才的层次性,根据人才“金字塔”型结构特点,加大对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培养,保证整个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结构科学、合理。

1.重点加强高层次和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是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来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十二五”期间,必须把高层次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推动文化人才结构优化,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

2.加快急需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围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学科调整。在开设相关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早在2000-2005年,韩国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重点培养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急需人才。

3.加大海外引智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想在短时间内尽快改善我国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结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从海外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投资和杰出作品等方式,争取引进国际一流的创意设计名家,以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思路和营销模式影响和带动现有的人才队伍,促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水平和素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提高。

(三)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体系,提高文化创意人才的整体素质

1.改善原有教育模式,侧重创意能力培养。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承和记忆,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尽快承担起发展创造性教育、创新教育的重任,加快创意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明确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摒弃过去那些不利于创意人才成长的传统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与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商科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扭转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冲动”和“创意快乐”。

2.加强“产学研”合作,缩短学用落差。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积极推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开展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担任实践专家和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文化企业参加实习。鼓励大学师生创办公司、成立工作室及专业设计团队,让学生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运作中去,使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就能接触企业、创新产品和其他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的一切实践,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积极开展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加强能力建设。对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是进一步提高创意人才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文化创意人才参加的在职培训多以定向的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行业组织、社会办学机构培训有别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针对文化创意人才核心素质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才知识更新、能力建设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要与实际工作需要衔接,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富有效率的培训方法,可以采取脱产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行业组织出面,定期举办演讲、论坛、沙龙、座谈会、联谊等活动,创造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改善和提高文化创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创意人才的创造力。

4.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提升文化创意人才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跨国文化创意产业巨头合作办学或与文化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文化创意人才创造更多的与海外一些设计名家和著名的公司机构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借鉴、吸收和转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型文化创意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施文化创意人才海外培训计划。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台港澳地区文化创意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骨干出国(境)研修,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运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

(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创意人才的流动性是文化创意经济人才资本的表现特征之一。佛罗里达认为,创意时代人口构成模式和社会格局发生了改变,人口的流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创意。我国目前专业从事文化创意类人才流动的平台很少,使得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相关人才往往局限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个行业发展,一些优秀的人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各级政府部门和组织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制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人才柔性流动和引进新机制,真正打破人才流动中部门、地域限制,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专业等体制壁垒,遵循“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原则,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各部门以调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柔性地引进人才,并享有与当地人才同等的待遇,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

2.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人文环境。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指出,创意阶层大多富有创造力,强调工作的灵活性与生活的安定性,喜欢选择那些文化多元、生活舒适和便利、宽容度高的地方发展。洁净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治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成为吸引创意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城市要注重打造优质的城市生活,关注城市的音乐、艺术等人文环境和气候、地理景观、生态等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城市生活便利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文化创意人才具有吸引力的酒吧、咖啡店、有特色的餐馆、小剧场、书店等各种便利设施和各种艺术展等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完善,以吸引和留住更多文化创意人才。

3.完善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政策制度激励对于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建立科学的文化创意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专业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逐渐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机制。其次,创新分配制度。分配作为人才劳动价值的肯定,应当与人才的贡献、业绩相联系。文化企业要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业绩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强化对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薪酬激励,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形式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实行股权制、年薪制等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部门自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机制。最后,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二、结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发挥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为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作者:尹明明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