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主体间性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部分研究生倾向于学习实用技能,对精神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使用更加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工作实际、更能够实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和更能够体现学生工作对学生本身的尊重的方式是解决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的内在要求。
主体间性理论是由著名哲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是指不同主体相互间的沟通、理解、互动,是一种主动的、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关系。高等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是超越了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之间单一的二元关系的多极交往模式。[1]
2主体间性理论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用主体间性理论能够为构建研究生校园文化环境提供重要的方法。研究生校园文化是研究生的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应用主体间性理论能够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同学生的既有文化环境实现融合。应用主体间性理论能够在特定的学科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通过既定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渐渐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目标。其次,应用主体间性理论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个人的素质和生活能力。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研究生群体能够更加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平等交往、互动交流。
3在工作中应用主体间性理论的策略
3.1初步形成第一课堂中的互动文化氛围
主体间性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这一过程应当同时发扬不同主体的内在积极性。首先,应当发扬教师的主体性,优秀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外,还应有很强的引导与感染力。其次,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发挥主体的内在积极性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主体间性理论需要在授课方式引入主客对换机制,使课堂开放化,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加以讨论,使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现互动和交流。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当努力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实践。而提升自我、有益身心的各种文化活动形式更是不可缺少的,文体类的活动会在更广的范围激起更多人的共鸣,也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传播形式。
3.2促进第二课堂中不同观念沟通和融合
第二课堂作为直接讲授过程的补充,更加能够实现不同观念的沟通和融合,成为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内在潜力,促进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群体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分重视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建设,更有助于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其未来成长和发展也更加有益。在第二课堂中,需要完成两类文化沟通和融合工作。首先,应当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在直接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应当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思想。其次,应当促进专业文化与社会实际的接轨。人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总和,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社会化。教师们如果主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学生们更会主动寻求实习机会,交流实习经验。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们主动地去寻找专业与社会结合点能够为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使用主体间性理论应当以提高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为落脚点
首先,在党团工作中应当应用主体间性理论,使用互动和沟通等手段进行优良道德风尚的宣扬,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道德模范典型的树立和文明礼仪水平的提升。应当要求每个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将党的路线方针和先进文化传播到学生当中。应用主体间性理论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团委同广大学生关系紧密的优势。每个学生工作者应该主动思考和不断实践这样的思想。学生工作者应主动地与同学们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心灵的活动,去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个人修养。
其次,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应当注重对学生非专业特长的发展。发展其非专业特长不但有助于提高其能力与自信心,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正面的引导者,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主动关心了解他们,尽力助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会生活的人。通过沟通环节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互动过程使学生能够实践这一理念,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产生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态度和精神风貌。
作者:梁宇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