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通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道德能力,特别是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从内心认识、评判行为的好坏,从而主动取得进步。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一系列的课程,基本包括四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课程虽然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全面道德教育,其效果会更佳。
(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
l.两者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大学校园文化以弘扬我国的主导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基点,把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健康的价值取向融入大学校园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则以观念形态、思想意识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性质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从本质来看是相互统一的,它们的目标高度相近。
2.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校园文化往往借助形式多样的场景将特定时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和主导价值观融入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动态性或现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而且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校园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高校切实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来说,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的、上进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充斥了不少大学生的头脑,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仍是不争的事实。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第一,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所见所闻与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存在反差。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热衷于夸夸其谈,不注重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熟视无睹。有些党政领导干部言行不一,热衷于搞假、大、空,做表面文章,官僚主义严重,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由于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这些现象,必然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失信感”,从而导致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为大学生的意志。第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纯讲理论、学生埋头学理论”的强硬灌输模式仍被广泛采用。在多媒体等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缺少美的体验与感受,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空洞的理论传授而难有吸引力。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虽然注意了方法的多样性,但往往是形式化的技巧表演多于真诚,缺乏智慧的深入发掘和情感的真诚投入。如此一来,本来应该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机却被大大地窒息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最佳途径,选择最佳载体已势在必行。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物质保障与熏陶功能。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无声的教育者,具有熏陶功能和艺术感染性。因而高校要美化绿化校园,要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使其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高校要努力使校园真正成为“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的灌输为主要特点,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高校的校园文化形式日趋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参与不同的文化活动。这样,通过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大学生增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道德情感体验,并将思想认识外化为实际行为,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强大功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高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深度和支持程度是影响一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融入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应该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综合保障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资金支持,丰富充实校园文化资源,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精心选择,坚持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导向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的强烈影响,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潮和消极文化现象,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校园文化建设者对校园文化中存在的低级与庸俗现象要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清理与抵制。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对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的校园文化进行把握和鉴别,对于反对什么、弘扬什么一定要立场坚定,取舍得当,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重视网络的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一支主力军。目前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我们必须正视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高校文化建设者要根据时代的需求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运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主动权,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要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德育效果不尽人意。大学生作为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个体,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享用者。高校应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使其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与遵从,促进其思想品德不断得到提升。
作者:李昌武单位: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