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园文化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一、理念文化建设
实现理念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建立一种“融合”的思想。正如一快充满甜蜜味道的糖滑入一杯加满开水的杯子,当它被水逐渐溶解的时候,水也被糖块所充盈,从此,平淡的白水有了甜意。基于“糖块和开水之间相互融合”,这个简单而充满哲学意蕴的事实,把“融合”思想作为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抓手,建立在一种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学校管理者要率先从法规,以德治校,解放思想,事事用心,以人为本,明礼诚信,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做到珍惜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感情,尊重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付出,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引导教师理解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学生的可塑性;多一份开放和宽容,就多一份肯定和鼓励;多一份欣赏和合作,就多一份期望和收获的平台。开放是现代社会一种完美的品质,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在多种有益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和头脑。突破封闭,开放自己需要包容和欣赏的心态,没有包容和欣赏,开放则无法持久并取得最大成效。包容、欣赏和开放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无法包容一个人的缺点,你就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不能欣赏一个人的优点,你就无法“拿来”并影响自己。开放、包容和欣赏的价值取向是合作。应该承认,“单打独斗”仍然是许多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也是很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过合作,教育不再是一件单调和枯燥的事情。而作为学生,则会发现,学习原本是那么的快乐。学会合作,成长起来的往往不止是专业和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二、管理文化的建设
学校理念文化作为一种闪耀理性光芒的东西,它好比支配一个人行动的纲领,学校管理文化则使这种行动纲领尽可能地完美运行下去。正是靠着管理文化的力量,理念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理念、思想和精神看似抽象而深奥,实则因管理的存在而不断具体生动起来。管理之所以能够称为文化的一种,它所起到的作用就绝非仅仅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更多的是帮助和指导、培养和提高。学校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切管理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存在,不是为了约束和禁锢人而存在。管理文化为理念文化而服务,理所当然地,管理文化必须体现出理念文化的内在价值。名师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和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心支持。优生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学校文化的空间让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提升。学校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的文化特质,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大众性,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自由空间,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校内每个分子都围绕核心,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达到“文化氛围”的性质和作用有机统一。如《教师评价体系》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没有奖罚的条件下,通过评价,唤醒教师内心的成长渴望。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在没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构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师之间和谐互学,学生之间和谐互学的空间。用充满至爱和责任的力量来支撑管理,因为至爱和责任是和谐的基本元素,更是促进文化氛围形成的基本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爱的艺术,爱是放之四海的真情。而这种爱,对学校而言,既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也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因此,管理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就应该是具有培养人、发展人,使人从较低的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而不仅仅是规范和约束人。
三、环境文化的建设
应该说,环境文化是最能够体现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内在价值。校园环境不但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当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学校的时候,首先进入他感官的东西就是校园环境。学校环境的建设必须是基于学校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学校理念文化和管理化为学校环境文化,既诠释了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价值,又使学校环境建设有了中心思想和价值追求。如此一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具有抽象文化内涵的东西就能够被人触摸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学校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学校的整体布局选择设计,转化生成,着力塑造和表现环境文化。“一训三风”突显醒目,可以成为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发展的动力;花坛树距间的醒示牌,向师生友爱地提醒: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与自然的完美;楼道内师生的书画作品,翰墨留香中透露着师生的灵性和才华,宣扬着“天道酬勤”的劝勉内容;寓意深刻的雕塑,鞭策师生踏着朝阳,沐着晚霞,放飞理想;展示才华的文化长廊,激发师生的追求和向往;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是个性发展平台。这些环境文化的建设,或者学校教育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塑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校的文化氛围弥漫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教师和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灵动有力的学校文化氛围是非常靓丽的一笔,它产生的作用使师生浸润在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中,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作者:廖志凌单位: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以制度文化促学生主动发展
1.在制度中规范行为。一是录制行为规范视频。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学生的言行举止彰显孩子的素质。为了让学生在校的行为更有涵养,学校制订了《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学生文明行为要求(校园篇)》,详细规范要求,并请电视台拍摄、制作成录像,让每位同学观看后按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使文明行为落到实处,学校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星级评比,以引领同学为集体荣誉而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学习习惯。通过规范文明行为,以达到书声琅琅的早读、静坐书海的午读、生机盎然的课堂、活泼有序的课间,形成举止儒雅、动静分明的校园生活。二是修订学校学生守则。为了让学生守则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操作与评价。2013年6月,学校发动全校师生修订《延奎小学学生守则》。守则内容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利于记忆,便于遵守,并配上卡通图片,使枯燥的条文变为灵性的规范指南,深受师生喜爱。三是推行校内公平教育。为实施校内“公平教育”,2013年秋季,学校制定了公平教育制度,班级实行“班长轮流制、带操轮流制、课前3分钟发言轮流制”,按座位号顺序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锻炼机会。校内均衡发展更体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分层作业、送教上门等措施,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贫困学生开展对口支援,上门慰问,帮助立志成才。对心理及品行不良学生采取跟踪、心理疏导、家校联系、结对帮扶等形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合适发展,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在评价中促进发展。理念,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如果把目光只聚焦在学科知识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将制约着学生后续的发展。因此,不仅应让学生扎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应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广阔的舞台展现孩子的天真与个性,在制度的引领下开发多元智能,提升综合素质,打造丰富多彩的童年。学校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主动发展。为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学校推行“延奎之星”的星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延奎之星”由美德星、智慧星、艺术星、体育星组成。学生获得所有的四颗星就可以晋级为“延奎之星”,也就是传统上的“三好生”,且各班名额不受限制,使“三好生”真正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年“六一”节,学校对获得“延奎之星”的同学给予表彰,引领全校学生以争卡夺星获得全面发展。好制度,必然会激起师生的激情与潜能,使制度的执行由自然走向自觉,让制度产生的效益超越制度本身的目标。延奎学子在制度的感召下,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阳光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以精神文化促学生快乐发展
学校以“唯美教育”为理念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唯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是学校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人人成长”最大、最优、最美的教育效果。“唯美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和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道德情操;通过多元的唯美课程,培养学生全面而有特长的发展;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让学生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唯美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雷锋精神树美德、艺体特长扬美育、课程实施塑美感、校园文化创美景、师生发展圆美梦。学校以“雷锋文化”为精神激励师生健康发展。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内涵,将雷锋“求上进、爱学习、有才艺、乐奉献、行节约、追幸福、有信仰”作为雷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校园中的“雷锋雕像”,组织师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雷锋精神引领教师立足岗位做奉献,引领学生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争当全面而有特长的阳光少年。通过精神文化引领,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培育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活。
三、以环境文化促学生和谐发展
1.立足校情,盘活硬件资源,发挥场地功能。延奎小学因片区内适龄儿童逐年增加,生均用地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场所,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建设成一处处校园美景。如:把综合楼底层的廊道和天井,建设成“才艺秀舞台”,每周四大课间和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组织有才艺的同学开展才艺展示,既发挥了原空置场地的功能,更为有才艺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孩子们参加各项社团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以生为本,突出文化主题,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文化布置上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尊重孩子需要的理念指导下,设计的文化长廊既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又考虑孩子的观看视线。比如:立于校园中庭的雷锋雕像,设计成雷锋和两个少先队员促膝而谈,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感,雷锋雕像用1∶1的比例,方便孩子们给雷锋叔叔佩戴红领巾。以生为本的环境文化布置,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可接受性,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校在教学楼一层的两边走廊,分别布置了“雷锋文化长廊”和“中华传统美德长廊”,让全校师生耳闻目染受熏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在二、三年级教室走廊则布置了“三字经”和“弟子规”,高年级的教室走廊更多的让孩子自己布置,体现了自我管理及自我风采的展示。同时,学校各楼梯文化也突出主题,六个楼梯分别以“花鸟文化”“家乡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中国教育家文化”“外国教育家文化”呈现,让孩子在文化熏陶中增长知识、提升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可复制的范例,建设中应结合校情,从办学理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群策群力科学规范,稳步推进打造重点和亮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作者:易增加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小学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职院校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职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跨越式推进,校园文化也遇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物质文化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对校园建筑、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投入;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喜欢去的地方,但是有的学校活动场所较小,活动器材少,学生不满意,在有些高职院校,上网速度慢,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纸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生源的增加,有些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但因为迁址时间短,“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新校区建设在人文环境方面远不如老校区。
2.制度文化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没有一个完善而严密的制度体系;第二,有制度无执行,部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协调、规范、约束和提高的作用;第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形成有效的校企文化融合,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
3.精神文化建设比较缺失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最终都是为了保证精神文化的建设。高职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的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切入点。第二,对大学生的教育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实效性。第三,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缺乏针对性。第四,学生业余生活匮乏,精神世界空虚等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舒适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积极想办法为高校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舍环境。因为高校校园基础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导向作用,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师生心情愉悦,才更有激情和创造力。其次,要在教学设施上进一步优化物质文化建设,在宿舍环境上、教室的美化方面、校园的绿化方面都要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再次,要加强学院的楼宇文化建设,在各个楼宇楼名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学术格调的楼宇景观文化,如开展系部文化建设,在墙体上布置该系该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图片介绍,让墙壁会说话。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因此,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的人性化制度意义重大。第一,应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等,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第二,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对于不适应高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陈旧制度要及时的扬弃。第三,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评价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体现全院师生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高校在加强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应体现三个统一。第一,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展示的有机统一。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设“道德大讲堂”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志愿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构建人文精神熏陶和科学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宝贵的传统资源,传播学校的校训、校徽等组成的文化符号,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第三,要构建校园精神锻造和校园群体参与的有机统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影响、教育学生,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文化活动,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吸收养分,满足他们求知识、求技能、愿交际、善表现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组织应变的能力,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者:周卫华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分析
1.主体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包括留学生在内汇集八方地域文化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以及开放办学的形式所需,企业和外籍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增多,使得校园文化主体来源日益丰富,呈现多样化特征。
2.主体特征出现的多样化
主体来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其外在表现的多样性,一片树林由有着不同高度的树木构成,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层次化变得非常明显。一个学校内,学生在基本素质和专业意志品质等某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性。
3.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
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主要是由主体范围的扩大和来源的不同所致。主体层次越明显、来源不同,其价值观就越多元,而且这种多元性会因专业学科不同以及对信息的判断不同而有所择向,这样会强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其次是校园文化内容的多元性。校园文化虽然是亚文化,但所涵盖的文化类别已远远超出了校园实物范围。不仅包括民族传统、宗教和大众文化,而且包括其他国家前卫、精英和现代科技的文化。特别是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强,后者所及的文化在校园内意味渐浓,并且这种文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信息全球村的建立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而且远远超过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校园文化内容的多类型交织使得校园主体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是校园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校园主体能够保持文化上的区别变得相当困难。各种文化在校园内集中交流和融合使得校园主体存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全球和本土等文化抉择。这种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鲜明体现了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多样性。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判断的多样化是校园文化价值多元性的缩影,在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几乎屡见不鲜,反映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在校园文化内的集中。这是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日益广泛、深入的跨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统领
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客观上要求大学校园有全球化的视野、多元性的胸怀、理性化的思维和人文化的情感。因此,要统领多元性的校园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避免负面影响,还需要坚持一些统领的原则。并且,这个统领并非是用单一思想来指导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而是基于大学的功能所赋予的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多元文化下的各种错综关系,才能发挥多元文化给大学带来的发展潜力。
1.自主性原则
不管是以前还是多元性环境下的现在,大学必须具有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和条件。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过程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如果忽视这些,大学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财产,具有无限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有利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这种自主性不能仅仅指独立性,而是指在多元性的今天让校园主体具有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大学固有文化的刚性会制约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自主性可以彰显大学文化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是保持创新原动力的基础。
2.包容性原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流、文化交融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学,本身不仅要继承和传递自身发展形成的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便自己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面对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精神,包容能使大学海纳百川,从而获取大学发展的新动力。当下,中国的大学可能还以传统封闭方式运行,驴拉磨式重复自己,有沉沦之势。此时的大学必须审时度势,敞开校门,抓住机遇,吸收外部有利的信息和资源,高瞻远瞩地平衡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通过人才培养和创造的知识来服务社会,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永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3.批判性原则
对于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大学不能无选择包容或顽固自主,必须树立批判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和过滤,筛选出有利于学校自身文化发展的新营养成分和新种子。批判意味着比较和鉴别,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认清各种文化的本质,从而有目的选择融合新文化,促使校园文化高歌向上。如何在多元性的环境下进行新教育理念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是对大学的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为面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学生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自觉抵抗多元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统领校园多元性文化的几个原则基础上,还需要处理好以下的主要关系。
1.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大学作为组织形式如同国家和企业,但其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和引领社会发展,也即传承和创新。但传承和创新天生有着不和之意,如何处理在多元性文化下的校园传统文化和外来的多样性文化的关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文化为高校提供了创造的灵感和新的教学理念,有益于高校主体形成开阔的思维,但中华传统文化已为校园文化打下了根基、提供了特色,且仍然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需要把东西文化传统和现实的优秀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创出一条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之路。
2.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这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其长期实践发展中所形成和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大学精神是高校的主流文化,这是历史形成的和其自身使命决定的。任何其他文化占据了高校文化主流,那么大学就将重疾缠身,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但在面对外来多元性文化的冲击时,大学只有积极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才能在秉承大学精神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焕发出永葆青春的魅力。因此,只有大学主流文化在非主流文化的给养下的持续发展,才能使大学文化适应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的关系高校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所带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还要有目的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精神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尤其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学生才能成就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发挥正能量,否则会影响个人发展,最终影响社会和谐。当代的中国大学在民族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忽视,部分导致了社会缺乏人文关怀、道德沦丧以及苦心培养的人才严重外流。因此,处理好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长远发展,才能更好地熏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促进的校园文化频繁交流下,多元性已成了高校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给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认清多元文化的本质,采取正确的对待原则,统领处理好各种关系,才有可能使高校文化建设蒸蒸日上、办出特色。
作者:顾黎萍乐传俊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