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一、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障碍

1.“协同”强校认识有所不足

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个体,它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有所区别。大学是学术机构,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任,它主要功能是育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它的核心价值诉求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求员工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首要要求。此外,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必将能够增强企业的内聚力,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在企业文化中,团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而科研机构核心诉求是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如何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它重点关注的是科研的对象,技术攻关的对象。因此,在不同的目标导向下,各个主体间的文化建设各有侧重,而大学的主要社会属性决定其比较关注培养人才,对经济效益和科研攻关对象的关注会稍弱,因此创新的紧迫感会稍弱。

2.“协同”整合资源尚待时日

协同创新在中国仍是个新的名词,因此,在观念和意识方面,大学与企业之间“对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发生变革的认识不够,协同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强,国家创新体系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几方面力量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转”此外,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大特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等学校在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学校、甚至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不同学术思路的力量,需要构建与跨学科协同创新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学术治理体系,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学术组织建设,但是当前,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仍在摸索和整合阶段,各个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尚待时日。因此,现阶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离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为时尚远。

3.“协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之所以与其它的文化不同,在于校园文化有其内生性,它既要传承社会文化,又要对文化有所扬弃和创新,因此大学除了育人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价值引领功能,它不盲从于社会上各种非主流文化,而是努力担当起社会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和风向标,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力量和载体,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和优秀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理念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理论创新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成为理论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新观念、新观点的策源地。”但是现阶段,各高校多多少少还是存在校本位思想,对“协同”认识不够,无论是在校园文化顶层设计,还是在微观方面,尚未在制度上对“协同”各个方面予落实,因此,在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方面尚待加强。

二、协同创新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1.做好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是“协同”强校的基础

在观念上,大学首先要自觉掘弃本位主义,深化“协同”的强校认识,把协同创新作为自身未来发展的动力,主动在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管理方面主动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于校园文化,现在社会上比较认同的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影响学生人格素养、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因素,也是文化能够得以流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物质的外显部分,要大力宣传协同创新,校园环境布置要体现协同创新理念,使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激发创新活力,激励师生和科研人员共同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将协同创新也视作教学的重要部分,着力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协同创新建设水平做好人才的储备;在学术交流方面,每所学校的优势学科各有所长,要充分引入国外和国内其它兄弟院校学术机构的力量,为交流互访搭建平台;此外,每所学校的底蘊和特色不同,要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弘扬学校的传统特色,更要重视学校文化形象的品牌建设,我们所推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使每所学校都千篇一律,而是要使每所学校文化能独特地存在,当前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迅猛,有人曾预言,慕课将会彻底改变沿袭数百的高等教育模式,它的兴起也会使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治理模式发生变革,“从发展趋势看,未来,部分大学将在相当程度上,由各自独立,单个学校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向校际联合、竞争合作治理的模式演进。”慕课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文化品牌输出创造了一个重要途径,各高校应利用这一契机做好文化品牌的树立和输出工作。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是“协同”强校的关键

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或者高级有序状态演进,必须不断打破封闭、半封闭稳定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状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任何一种主流文化都是在复杂多变的过程中,通过吸取、提炼、扬弃等步骤,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最终才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意识和方向,同样高校校园文化对企业、科研院所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提升。”协同创新各个主体间互相学习借鉴,针对不同的文化之间联合开展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人力、知识、技能、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这将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当前社会上各种文化良萎不齐,各种思潮也易对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价值困惑,在价值判断面前手足无措。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重视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特别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大学文化始终向着积极、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将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写进学校章程,利用日常教学、党课团课,学生各类活动等各类渠道,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其中,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精神指引,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平稳、积极、健康的状态中进行。

3.形成文化认同是“协同”强校的目标

当前,协同创新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国家和政府层面,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尚比较独立,在文化上的牵绊比较少,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往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使创新的观念成为学校自觉的文化选择,如何使创新、协作成为校园文化生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高校在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中的共性部分,利用文化的纽带,用开放的胸怀主动适应协同创新的各项工作。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要积极主动,主动与各方加强联系,鼓励各方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鼓励各方参与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加强学术力量的交流,理顺利益分配,主动协调学校与院所、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协同创新中实现人力、资金、设备、技能等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使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校园内部,大力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努力使师生对协同创新产生共识和共鸣,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协同创新,自觉地形成行为认同。知名学者费孝通曾说过,要使一种文化真正得到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使文化传承转变成为文化自觉,同理,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外如此。

作者:李映杏 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