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载体,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新常态下,如何使校园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高校工会组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工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常态;工会;校园文化
高校是培养国家各项事业人才和传承发扬文化的摇篮,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高校工会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大教职工对工会寄予重任,工会也承担着维权、建设、教育等重要职责。
一、新常态与校园文化
(一)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顾名思义是有别以往的但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向前推进的。2014年5月主席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三个字。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三个字非常准确的点出中国经济当前的形势,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的新常态。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广大师生在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小型社会环境下,工作生活学习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处事模式、生活态度以及在与外界不断交流中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方针、未来发展方向、学科与专业特色以及人文精神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展现。
(三)文化建设的新常态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一切的根基,那么文化建设就是根基上的建筑,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换句话说,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不断超越常态,适应新常态,甚至创造新常态,这也是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学校也需要做到以生活为源,高于生活来教育学生,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当今社会,不仅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我们提倡的新常态,而且思想文化也迫切需要有新常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同时是思想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因此对于高校工会来说,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诉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特征
校园文化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水平高低,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功能也是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的。
(一)校园文化特征分析:
1.政治性
政治性是首要特点。对学校来说,为国家培养栋梁,传承民族文化是首要重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前进也正是因为有学校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是国家的新一代的建设者、未来的变革者,所以我国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强调政治意识、觉悟、敏锐度、判断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知识性
校园文化正是这些知识的载体,通过学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了解到学校知识的传播内容与方式。文化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传播,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在文化中接受熏陶。
3.娱乐性
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既可以使同学们有一个乐观积极的精神,还能起到减轻心理压力、激发潜能、提高审美等作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希望枯燥、繁琐的信息量,可以多一些娱乐性。多方面数据也证明,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更有效率,并且具有正能量。
4.先进性
若想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服务于国家,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那么一定要让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快速的适应社会,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做到既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又能实现革新。而教育也一直都很注重这一点,希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可以了解社会民族文化,感受先进科学文化,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还是教职员工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好的大学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导向功能
新入校的大学生对大学还未形成成熟的概念,校园文化可以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更好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栋梁。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的各项规定、学校规划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植根于广大师生心中,将中国梦和个人发展融合起来。
2.柔性功能
校园的规章制度等属于硬性规定和约束,而校园文化更主要的是靠风气、道德等方面进行软的约束。正是文化这种软实力的约束减少了强硬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文化的约束功能和效果更好。
3.鼓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良好的风气、大学的精神、人文涵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兢兢业业的教学,崇尚自由,追求知识等,共同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样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容易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形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
4.辐射功能
一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的环境,将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广大师生会团结一致,为学校的发展同心协力,给社会发展也带来正能量。
三、高校工会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关注人的发展,培育民主精神
关注人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工会应充分理解师生的需求,尊重师生的人生价值,关心学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对民主有较高的认知,强烈的民主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应将维护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工会只有通过有效的民主管理作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让教职工投身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才可使学校的各项政策、机制得到科学有效的贯彻施行。
(二)培育校园精神,营造人文氛围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精神领域可以形成校园精神。良好的校园精神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稳步发展,校园精神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信仰追求及道德情操汇聚形成,也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乐观向上的校园精神可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催人奋进,而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则顺应而生。师德之所以深深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因为它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与学生的交往等活动来体现的。当然,良好校园精神的形成需要多方的支持,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所教育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工会可以结合教师的专业领域特点,定期举办一些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主题读书会等,这样不断积累,慢慢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工会要将各种文化元素有机的结合,形成学校良好环境氛围的基石。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工会要以特有的影响力、凝聚力,发动和组织教职工,为提升大学的文化软实力,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途径
(一)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各种各样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教育,更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得以全面发展。这是相当特殊而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特殊功能使得高校肩负了特殊的责任,因而需要坚持校园文化在指导思想、实际运作上社会主义方向,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应该让广大师生正确认知、不断地理解掌握其本质内涵,将其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接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二)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建立系统的文体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职工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工会文体活动要善于调适,在活动内涵上下功夫,在活动形式上搞创新来吸引教职工,让教职工在闲暇时刻能够得到身心的调节。同时还应注重知识性、文艺性、有趣性以及思想性的融入,使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能够获得思维的启发进而升华情操。工会组织的活动要有创新性,积极推进体育文化设施活动阵地的建设,例如文学馆、运动减压馆、交流阅览室等。要将群众文体活动渗透到基层单位,提高参与度,让更广泛的教职工能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
(三)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工会的关键,而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工会工作的开展。因此,增强院校的交流、师生之间了解,高校工会扮演了推动器的角色。及时地起到桥梁作用,开展学生座谈会,积极举办促进师生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得以自主的参加到学校建设中。这样就能形成一条“校-院-生”快速交流的信息链,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校园动态,增加了交流,增强了彼此的了解。
(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需要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早期的规划,进而形成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各项制度建设要符合教育方针、政策,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时,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大学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创新人才也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成长,因此,只要不断完善机制,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五)把劳模精神放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建校50多年来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超过130位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在校学习,其中包括徐小平、包起帆、李斌等30余位当代杰出全国劳模。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爱岗敬业。也正因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被誉为劳模的摇篮。对劳模校友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培育人才的探索,使二工大在上海各大高校中形成了特有的劳模育人文化品牌,成为了二工大独树一帜的精神文化标杆。劳模是学校的光荣、特有的精神文明风向标。在人才的培养中,二工大结合理论与实践,致力于努力将劳模精神传承下去。让劳模走进课堂,是希望将劳模的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脉,通过一系列实践的机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诠释什么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的劳模精神。劳模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能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劳模的存在,化虚为实。实际感受劳模精神,正确引导青少年崇敬劳模、学习劳模精神。从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味宣传教条,到劳模在身边,让同学们感同身受,更好地体验劳模文化进校园的风尚。同时,学校开设劳模课堂,让劳模走进课堂、学校,以自己亲身经历来感染当代大学生,使他们以劳模为荣,唤起他们心中崇敬的精神力量,树立起伟大理想,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鹿明,俞寿明,马建平.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2]易良红.论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3)
[3]雷永志.论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4]孟德成.工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6)
[5]崔亚虹.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6]苏景强.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7]李霞.高校工会如何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
作者:张靖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