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呈现了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传播渠道拓宽、文化生产与消费势头两旺的良好局面,但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自身的根性,既非短期干预就可以塑造出形态,又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代的互动,借助公共领域的概念与研究范畴,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探析“十三五”期间职业院校文化的属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环境、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建设思路,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领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常常被置于多个背景下讨论,不同的研究角度产生了多样的兴趣中心。本文从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入手,借助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探析“十三五”期间职业院校文化的属性、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环境、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建设思路,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公共性

(一)公共领域的基本概念公共领域一词较多的出现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理论中,作为一个术语,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以对“民主”理论的研究为边界,将公共领域“当做一个历史范畴加以探讨”,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定义公共领域从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边界不断调整,结构也不断变化,到了包含无数变革可能的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的特征是大众通过电子传媒相互交往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选择限制。种种情况表明,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具有暧昧特征。”按照发展的观点来看,网络时代的公共领域处于网络变量发挥作用的时期,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这个转型期,正是树立边界之际。在这样的公共领域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领域发展则在精神内核上规定了校园文化的属性。中国缺乏佐证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历史模板,但广义上以“言路”衡量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统”、“政统”、“道统”具有别开生面的公共性内涵。

彭立群在《公共领域与宽容》一书中描述了古代公共领域发展的五个阶段[2],他将“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公共领域梦幻式的黄金开端,此后随着“大一统”的不断完善,政统居于道统、文统之上,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都纳入中央政权的统辖范围内。依赖于自然、农耕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方式形成高度粘连的交往结构,大一统的组织管理形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文化共同体的纯粹性与一致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程度很低,处于同一疆域的人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追求,公共性体现为对政权不断完善的努力。近代以来不断失败的对外交流经验阻止了古代公共领域自足发展之路,政治权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社会与国家的分野渐次分明,以“体用之辩”为发端,逐渐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理念,“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公共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历次社会运动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会馆、书院、学校、报刊与出版界、学会、研究所等非官方组织竞相亮相,有力地承裁了现代公共领域的运作,民族观念、主权观念、民主与科学观念、人权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进入到当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发展处于转型与发展时期,需要以独立性打破发展瓶颈,形成成熟社会较为稳定的公共领域结构。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公共区域边界哈贝马斯用一张图[1]标志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组分及相互关系(见下图)。作者自称“简单化”了,但确实不失为一个简明扼要的陈述。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引发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别,表述了政治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的层级关系,他对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本边界的表述,可以看做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准构架,对照这个蓝本,我们可以尝试着梳理网络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的边界。高职教育是伴随着国计民生而发展壮大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文化事业,教育的职业特征、产业特征、公益特征非常突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是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的公共权力领域有两大组成部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其中,政党意志与行政权力呈现合作融合的状态,而学术权力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尚没有呈现理想的状态,在公共权力领域影响力较小。这是现状,也是高职公共权力领域需要关注的一个变量区域。相对而言,校园的私人领域非常狭小,较少的经济活动、公开的课堂、公开的生活、公开的交际,教师、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空间、时间准备不足,更多的是类似分子运动的存在样式,处于集体的有序可控阵列,当然不排除少量游离状态的学生,以非常大的代价(与学生的身份分离、影响学业)建立私人领域,极端的情况是形成反学业、反学校文化。校园政治公共领域是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区域,它脱胎于文学公共领域,包括课堂、校园媒体、社团、论坛、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等区域,借助校园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推出不同面貌的校园公共文化产品,诠释校园文化精神或者形成批判意见,甚至对公共权力形成挑战,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延续与自我更新。

二、“十三五”期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

公共领域通过公共文化产品传播理念、提供服务、塑造形象,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通过观念、制度、产品、人才、组织、设施发挥作用,综合形成文化的凝聚力、生产力、创新力、影响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将我国文化发展领域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政府文件,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其中,政府正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民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大报告把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认识和背景下,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构成深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三大命题。要在公共领域中分享公共文化产品,就必须首先明确公共领域的价值预设,党的十八大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校园文化建设所要维护的最高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的主导下,校园文化精神作为校园公共文化的价值归属,必须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校园文化有其意识形态特性。它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概念,首次出现在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代会选举,同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建设月”,而后,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先后举办了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艺术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造就了一个自下而上形成的专有名词。这里所指的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影响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公共权力领域在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言载体。校园文化精神通常内化为校训、三风,外化为学校标志,三者结合成校园精神的形象识别系统,长久稳定地发挥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的力量。校训是校园精神最精炼的陈述,历史名校的校训给予文化的滋养已经大大超出本校范围,体现了对于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的追求在终极意义上的思考。例如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耶鲁大学“真理与光明”的校训不约而同地将教育与真理紧密相连,一语击中教育真谛。

(二)十三五期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文化建设“十三五”前瞻》[4]一文中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点,他在文中列举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等十项重点任务,这些都是十三五期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可以对应进行任务的拆解和项目的细化,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以校训精神的深度诠释为精神主线,围绕课堂中心,开发经营性校园文化产品,围绕社团、论坛、传统文化活动等渠道,提供丰富的校园公共文化产品,以校园文化子项目建设拓展文化的宽度,以校园文化科学研究提升文化的高度,以文化传播延伸文化的长度,形成充满浓郁育人氛围、自主创新的校园文化情境。

1.校园文化精神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有三个前提。一是时间前提,高职院校在近15年以来的时间跨度内大规模升格新建,就教育履历而言,十分年轻,历史积累不足,缺乏丰厚的精神遗产;二是物质准备,以中专校、技术学校、职业学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大多撤离了相对狭小的老校区,在城市的教育园区建起了设施齐备、环境优美、规模宏大的新校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到位的物质条件,校园文化精神也有着丰富的环境载体;三是人员结构,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为众多的高职院校带来了大批的年轻师资,几乎和高职院校一起成长的师资力量必将为年轻的校园注入青春的精神,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精神尤其贴合高职院校实际。“十三五”期间,新建高职院校的历史也将满20年,若以众多院校的“前身”而言,都有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的办学历史,提供了相对丰厚的史料素材,对校史的挖掘是演绎校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策略,以校史为基点,开展人物研究、理校策略研究、掌故编撰等项目,能够让校园精神极大地丰富起来,以形象可感、温润宜人的方式传播校园精神的正能量。

2.子文化建设

子文化建设将覆盖校园公共领域的各个区域,区分公共领域的不同区域,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产品,尤其在网络变量发挥巨大作用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各项子文化建设则不仅是应用网络媒介,更要以网络思维方式组织活动,改变传播渠道,由提供文化消费产品菜单过渡到提供文化渠道产品菜单,提供文化自服务的种种可能性。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场馆建设、文化研究基地建设、传统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研究项目建设、出版物建设、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校园传媒建设、特色文化建设是基本范畴,教学文化、信息文化、社团文化、校友文化、公寓文化、节庆文化、特色文化、创意文化是基本形态,课堂、社团、协会、论坛、媒体、传统活动、公共设施、自服务组织等是基本渠道。

若以校园经营性文化和校园公共文化来划分的话,课堂是校园经营性文化的主打组成部分,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力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为要紧的是,课堂学习将会形成影响学生终身的习惯、爱好,甚至偏见,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教育对于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所学习的专业对学习者的个性气质、审美标准、欣赏习惯、从业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培养熏陶作用,即使学习者将来不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依然会保留部分专业素养,让人足以判断其“出身”。以课程为例(见下表)。

同样是以人为学习对象,艺术类的油画写生课程和医学类的小儿生长发育课程关注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艺术类课程关注人物各部分的空间关系、色彩关系等,医学类课程则关注发育指标、组织系统、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长期接受不同要求的课程训练,自然会塑造出不同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直接转化为“素养”、“习惯”,指引着不同的文化行为。同时,课堂(含实训实践课程)也是连接校园与社会、行业企业的主要阵地,政校行企合作的主要场所,其产出是社会产品的直接组成部分,各类产品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校园公共文化多体现为公益服务,这部分也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校园文化”边界,怎么做、做什么,高职院校都非常熟悉,成绩突出。

十三五期间,校园公共文化建设应该有四个方向的转变。一是转变主体概念,由相对简单的行政主体主抓主办转化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最突出的特征是企业文化进校园,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文化产品生产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和第一点息息相关。一直以来行政抓文化建设,提供文化产品,卖方占主导,随着产品供给的丰富,必然有向买方市场的转向,当前非常热门的高校微博微信建设就是一个风向标,这类需要拉开了买方主体定制才能推送的文化服务转型的大幕;三是重过程变为重绩效,一向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对后续服务较为轻视,更多地把文化活动当成即过性消费,对文化产品的后续服务意识不强;四是由重视结构建设到重视渠道建设,高职院校历来对精神、制度、环境、行为四位一体的结构建造研究较多,十三五期间,应该开发校园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文化传达渠道的建设,推出更有利于提供文化自助服务的大众平台,弥补文化产品的定位原则及消费门槛带来的文化不均衡发展问题,让价值观的传递有“日用而不觉”的实效。

3.校园文化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专家不研究、研究者不专业、应景研究等现象较为普遍,而良好的研究习惯是提升校园文化高度的必备条件,当前而言,对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是不可避免的首要课题,其二则是上文所说的文化渠道建设研究。网络现在不仅作为技术手段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网络改变的还有组织方式、传播形式、消费模式,将对人本、民主的内涵做新的向度的挖掘,也无怪哈贝马斯感慨大众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校园文化也必须面对诸如校园组织文化的重新定位等问题,传统的团学会等组织机构的垂直结构在信息传递的扁平化背景下,必须有所调整。

4.校园文化传播

校园文化传播重在渠道建设,现在各校都综合运用校园环境建设、学院形象设计、品牌活动建设、网络媒体宣传等等渠道,综合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这些都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但究其根本,校园文化传播最终依赖的是人,即校友,所以与人有关的渠道才是校园文化传播最稳定的载体。回归到校园文化本身,人的建设永远是不变的主体,结合进项目来说,就是要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开展师生关系研究,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在教育言行中实现文化传播。校园文化软实力体现着校园的凝聚力,关系着师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包含着生产力,产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孕育着创新力,是学院文化增值充满朝气的内驱动力,教育事业的十三五规划必然要求树立全球化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体系、多样成才、开放融合的理念、创新开放发展的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彭立群.公共领域与宽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68.

[4]胡鞍钢.文化建设“十三五”前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86-93.

[5]沈健.切实做好“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J].江苏教育,2015(4):6.

作者:闻彦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自媒体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地形成了自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地走进了自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也越来越离不开自媒体。通过借助新媒体,发挥自媒体的积极作用,主动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文化,它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育人的目的。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自媒体的出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生活学习方式,努力搭建各级监管体系,主动地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确保大学生接收到健康有益的信息,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自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1自媒体简介

自媒体(外文名: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QQ、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媒体的见证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看到的现象公开,从而被其他人所了解和传播。自媒体工具的普及使用,使大学校园迅速成为自媒体用户的核心圈。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自媒体进入大学校园后,赋予了校园文化新的特质,使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影响与挑战。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为自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土壤。

1.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媒体的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表达自我的途径和方法,甚至成为了大学生展现自我、表达个性的重要空间,从而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在自媒体时代,学生之间的联系和获知信息的方式更加地依赖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学生之间可以借助手机终端,利用微信、微博等APP来和接收自媒体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容量大,而且形式丰富,特别是微博、微信中的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在学生之间快速地流传,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能够产生比较大的扰动甚至是冲击,最终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

2自媒体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载体和路径研究

2.1将微博微信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在自媒体时代,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接收媒体信息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也应当充分地借助和应用好这一平台,做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工作。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会受到各种信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特别是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他们好奇心比较强,精力旺盛,而且个性张扬,但是社会经验不足,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微信和微博成为了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高职学生交流信息和自由表达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和前提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主动地适应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自媒体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习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微信、微博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探索和研究各种新媒体,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自媒体平台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

2.2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的泛滥,甚至社会中一些文化沉渣的泛起,都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沉重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明灯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健康和有益的信息,主动地拥抱积极的信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正确地看待人生各个时期的特点,特别是要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迷惘以及诱惑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能够宽容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掌握正确的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需要制度来保障。例如:需要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热点信息来开展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样才能起到校园文化应有的功能。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来说,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下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主动地利用自媒体来了解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新媒体交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特别是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通过自媒体来进行互动交流,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发展放到首位,不散布和转发谣言等信息,应当多通过自媒体平台来传播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怀着积极的态度。

2.3建设有效的校园文化平台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如何利用好自媒体,体现出校园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所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自媒体时代,内容和形式都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需要将真善美的内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内容语言的设计,使校园文化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乐意接受。从而形成正面的舆论宣传环境,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此外,教育者要想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率,还需要和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关系,多引导、鼓励,少批评,减少学生的叛逆心理。

3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机会,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更要主动地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内容的设计工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梅花.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J].煤炭高等教育,2016(2):60-63.

[2]粟景妆,黄必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与路径创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2):18-19,26.

[3]樊斌,唐勇.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5(11):32-34.

作者:唐雪峰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临床护理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接探讨

摘要:深入护理院校与临床护理之间的合作,必须重视临床护理文化与护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对接。此对接一方面是对护理校园文化的激励和渗透,另一方面是对临床护理文化的辐射和促进,同时对于整体提升医疗护理行业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规范、职业氛围、职业精神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而且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认可和依赖。

关键词:护理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对接;校园文化

在当今全球合作与共赢框架下,为争得一席之地,赢得一席优势,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建设要靠文化,一个行业建设更要靠文化,在现今的高职护理教育中开展与临床护理之间的合作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泛泛的实习和见习,应该是深层次的文化对接。临床护理文化与护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接不仅使高职护理院校和临床护理双方获益,对整个医疗护理行业均有重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1对高职护理院校文化的激励和渗透作用

1.1文化成就了高职护理院校建设的优势

1.1.1充实高职护理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护理院校内涵建设包括顶层设计、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评价标准、培养模式、实训环境等进行内容、途径、结构等的深层次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精气神,需要建设的信念和灵魂,而临床护理与院校的文化对接赋予了它底蕴和价值。护理院校的建设既是各方面全面建设,又是针对性建设,更是文化引领的建设。建设需要层次,最底层是基础内容全面覆盖,第二层是基础内容的精细化转型,再到第三层与基础内容匹配的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是最高层次的建设,但同样也贯穿于护理院校内涵建设的每一层、每一阶段,因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要求和文化规格,直到最高层关于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文化引领的高职护理院校建设充满了文化建设的内涵。

1.1.2提高高职护理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护理院校在高等教育建设中,在职业教育建设中,在护理职业教育建设中要想拔得头筹、办出特色、赢得声誉和肯定,必须有两把刷子,即要有自己的亮点和优势。这种优势和特色除了最基本的基础建设中探寻和摸索一些适合职业院校、适合护理专业的特色化的途径和方法外,这是高职护理院校具备竞争力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教育所赋予的和给予学生的升华的人性、情感和价值的教育,有了这种升华才使高职护理院校的办学具有了核心竞争力。高水平的高职护理院校真正比的是教育赋予的文化的价值。因为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态度、人文、理性、素养等既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落脚点。

1.1.3成就高职护理院校名片和品牌

高职护理院校的办学应是持续性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形式、某一条件下的昙花一现。不是短暂的特色化建设热潮,应是永葆它的青春与活力。高职护理院校建设应始终与临床护理对接,对接临床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但若想真正成为“常青藤”,更应该对接核心的文化,当然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特色,也正基于文化动态变化,高职护理院校才能永远前进。而这无疑会成就高职护理院校建设的一份无形的名片,打造出自身的品牌。

1.2为高职护理院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成就了高职护理院校建设优势,但是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和所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品牌的打造不是泛泛的“大”人文精神的熏陶,应有明显的“职业”符号,通过“职业”的传承和渗透,最终达到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高职护理院校文化的建设既是“职业化”内容的文化,又是“职业化”途径的文化。因此高职护理院校必须与临床护理文化充分对接,这是高职护理院校文化建设的方向。

1.3对高职护理院校现有文化的激励和渗透有对接就会有借鉴和磨合,优秀的临床护理文化对高职护理院校是激励和刺激。在护理文化中,学校教育和临床护理实践在传授和传承护理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传授和熏陶,临床护理是实践和验证。临床检验和改良后的护理文化一方面指导着高职护理教育,形成高职护理校园特有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激励着高职护理校园文化从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充实;第三方面将临床优秀护理文化逐渐渗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2对临床护理文化的辐射和促进

2.1使临床护理凸显了文化护理的风格

①一方面从护理文化实践的主体看,在临床护理文化对接教育下的高职护理院校的护生们将来是临床护理的实践者,也是临床护理文化的践行者,从护理理念、护理思维方式、护理模式、护理内容都蕴含着文化的元素,凸显文化的风格。护理文化变得实实在在,护士可以体会和践行,病人也可以感受和触摸,护理文化接了地气。②另一方面从护理文化实践的内容看,护理文化无论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内容,还是护士个人知识、能力、认知习惯,以及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两个层次都是学校护理文化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使护理规范呈现了延续性,便于维持良好的行业秩序,由文化确立的秩序生命力会更持久,易被传承。

2.2推动临床护理文化在实践中创新

对于高职护理教育下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文化符号应更突显其高端型。临床护理面对的人群的多样性、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大文化环境氛围的冲击等均考验着临床护理文化的呈现和实践形式,也推动着临床护理文化的创新应用。

3对整个医疗护理行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3.1承受视野之重

当护理从教育到临床实践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显现文化的格调,势必对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带来冲击,对医疗、预防等行业也起到借鉴和导向的作用,有利于开阔文化新视野,拓展文化新理念,与各相关行业建立有序有利的关系,净化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迷茫和倦怠,变得积极、纯净。只有经历临床护理文化和护理教育的文化对接,才能面对能预见的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井然有序,才能顺势地迎接和接受,才能面对未来的震撼能够承受视野之重。

3.2匹配国家文化建设

当然只有单一医疗护理文化对接还不可以,它是和国家的文化建设相匹配的,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一个文化被动发展的民族,一定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文化被动发展的行业,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尖端的行业,一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更是国家文化观、国家文化灵魂、国家文化意志的微观体现。

3.3实现文化共享文化只有共享才能有效沟通,消除隔阂,促进合作。不仅有高职护理院校校园文化与临床护理文化的对接与共享,也有临床护理文化和相关行业文化的共享,更有医疗卫生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文化共享。而这其中护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临床护理文化的对接与共享是基础和前提。

4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认可和依赖

鉴于当前护患关系、医患关系的被动、紧张局面,人民群众对护理人员缺乏主动的信任,只是迫于疾病本身或对健康的苛求,护患才在平淡、被动中前行,当然造成目前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的,全民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和意识的增强与临床被动机械护理之间,群众护理需求的迫切和护士角色的单一之间,群众护理个性化要求和护士超负荷的工作任务之间等等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显得棘手又那么的无力而为。在这种局面下文化的护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群众从对护士被动的依附到主动的信任从对护士只是照顾者这一角色选择到咨询者、计划者多元角色的依赖,使得护士的功能从单一的身体护理到多重心理、心灵的照顾。

临床护理文化与护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接是教育行业和临床护理建设的深层次合作,其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许黎英,平静.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职教论坛,2012(28):27-28.

[2]芈志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234-235.

[3]文安华.护理院校校园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的比较[J].全科护理,2013,11(4):378-379.

[4]李巍.突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J].科教文汇,2013(30):130-133.

作者:郭丽 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第四篇:校企融合的高职书院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校管理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其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创新亮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书院制特点及现代国内外书院制高校的现状作分析,并对校企融合视域下书院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特别是书院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融合;书院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国家的发展,高职教育正发生变化:教育对象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授课手段由原本的知识传授演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为主,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则由以前的制度管理逐渐转向道德与法律结合管理。由此,书院制管理模式又重新得到重视和应运。

一、我国古代书院管理模式的特点

我国书院制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除官学外的另一个教育系统,是通过官府或私人自行社里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始于唐末,并在宋、明时期发展到兴盛顶峰。在宋代较为著名的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而在明代则有著名的“东林书院”。书院在清末改称为学堂,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我国古代书院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道德教育,并将其置于首位

我国古代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为学”与“为人”,并且将德行教育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首位,老师传授的是如何做人、如何追求完美道德以及明白做人的道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是书院制教育最显著的特色。

(二)学生仰慕并尊重老师,师生互尊互爱,并且共同探讨教学

在古代书院中,学生多因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比较仰慕才入门求学,也就是所说的择师而从,这有利于老师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更加尊崇老师,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道理和情感的传授,并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使其在做人处事中逐渐趋向老师。同时书院通过师生互动辩论的教学模式来打破统一、固定的课程和教材灌输,以灵活的形式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这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提倡、支持学术创新并推崇自由民主的学风

书院发起于民间,充分显示了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界所出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及书院通过召集各学派代表来讨论重要学术问题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其自由民主的学风。“讲会”的进一步发展则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在传授知识方面,书院的课程相对灵活自由,老师与学生都能通过自由发挥而进行创新。

二、国内外现代大学的书院制教育发展

分析在我国,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以及联合书院所组成、随着1986年所成立的逸夫书院相继加入的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在其刚刚创立时,各书院保留有一定的自主权,其财政也是基本自主管理,教学情况也未进行统一安排。当时,香港中文大学里由三个社会学系组成,并且有着各自的学生以及老师。由于当时学生人数较少,因此每个书院学生和老师食宿均是在一起的。内地的复旦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是试行书院制的两所高校,现在的西安交大由文治书院、彭康书院和宗廉书院等书院组成,并分别由资深学者担任学业导师以及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常任导师,在研究生中选拔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优秀的来担任兼职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于2005年开始试行书院制,自本科生入学开始,就将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的进行通识教育,并开展集体活动以丰富其精神家园,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和学习。复旦大学2005年新生入校后,直接进入新构建的“复旦学院”,学院文理实行打乱混编,相互学习,每班配一个总辅导员和三个助理来帮助学生的学习。国外最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有三十多所书院,其书院基本能代表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教育模式。牛津大学采取以书院为住宿单位,这样可以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书院群体环境里,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接触沟通,从而锻炼其沟通技巧并加强品德修养。

三、现代书院管理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环境的背景下,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师生结合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及物质形态。实施书院制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求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它通过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自主开展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活动的组织指导思想发生改变过去高校的校园文化大多以“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时事性政策性活动为主;而现在实行书院制后的校园文化,则以自主选择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活动系统性结构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二)学生是活动的组织策划主体书院制推行以来,学生既是书院建设的主体,当然也是校园活动组织策划的主体。各书院学生充分利用书院提供各种的资源,实现自己的想法,先后涌现出了学长团、凉茶基地、棋艺社、街舞队、书院协会、国学社等学生组织。各社团组织纷纷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考证沙龙、象棋比赛、义派凉茶、端午节粽子会等,一方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此外,各书院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院徽、院旗和不拘一格的书院标识,有的书院还有自己的院务格言和院歌,公共走廊上展示着学生自己的各式作品和活动集锦,整个书院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校园文化的支持体系

1.校园文化建设的场所与设备

除传统的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外,书院拥有自己的公共厨房、小型会议室、咖啡厅、合唱室、舞蹈训练中心、书画坊等场地设施,用于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相关的配套制度

书院体制强调以学生为本,民主管理。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流,书院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因此,书院也出台了《公共厨房管理规定》、《艺术活动手册》、《活动项目化指引》等制度,这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了质量保证和安全措施。

3.师资力量支持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经费来源可分为:学校支持、学生自筹、企业赞助等。如果经费得不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学生可能经验相对缺乏,对活动的开展信心不足,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指导老师的配备就成为必需,以保证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向正确和质量不低。

四、书院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书院管理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院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承载的主要环境,与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紧密相关,而书院文化是校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形成与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书院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自我管理,因而更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对其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能够有效推动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而通过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则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正确认识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并积极配合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推动这一改革进程。

(三)能够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同时反映出学校的综合实力

学校的环境体现其整体的精神价值取向,是对学生有着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学习氛围,进而实现高效培养全面的人才目标。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配合,全员共建才能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全面、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可更好地打造学校的整体文化形象,反映出高校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强劲的凝聚力与创造力都是优秀的校园文化所赋予的,书院管理模式下的师生更具备独立创新的精神,因为他们不断反思与超越。

五、校企融合背景下书院文化建设

为了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赿来赿多的高职院校注重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校企融合的大背景下,书院制管理模式又成为一种创新,它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思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倡导民主治校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切实做好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书院制模式要求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将传授知识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求知求实氛围,促使其深入钻研并成为具有实事求是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领域、开拓新境界的优秀人才。这样,学生将来就有更多的能力独当一面,更充分地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建设,从而促进企业发展,这也是企业所需求的。当今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权力归还给学生,这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舞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如宿舍文化、学风建设、社团活动等,从而实现民主建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推进通识教育和职业操守

书院制管理下的高校多注重德育,引导学生掌握德育的内涵,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良好的素质。教育工作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能帮助书院制高校更好地完成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让学生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打破原来范围,接受文理基础教育和综合教育,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十分有益。一个好员工,不仅要有好技术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品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奉献、吃苦敬业、敢于担当、勤于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首选。而这些品质却不是短期内就可拥有的,需要一定时间的养成沉淀,这就凸显了书院文化建设对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学生,必然受到企业的青睐,他们将来的发展就会少走弯路而顺利一些。

(三)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两者的有机融合,是教育的无缝对接,重点在于企业与书院(校方)的互动。一方面,书院开展文化建设时,可邀请企业代表前来观摩,了解当前的校园文化情况;另一方面,企业邀请学生参与其文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平台,也对企业文化有初步而直观的体验;再者,如果条件成熟,校企双方可以联合策划活动,多元化多维度地检验学生水平。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双方深层次的了解,方便双方更准确地选择自己所需。当前,出于发展考虑,有的高职院校在一些较偏远的地方开辟了新的校区,受交通、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校区与企业合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难度自然就增大,这就迫使新校区不得不考虑开发新的合作单位。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新问题,需我们重新审视和加以解决。总之,校企融合视域下的高职书院文化建设有很多的优点和特色,其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朝登,书院管理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子制作,2015年4期

[2]孙琦,李林波,刘漫博.高等学校书院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初探[J].学园,2013-03-15

[3]阚燕.试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及其对古代文化教育的影响[J].前沿,2011-03-15

[4]朱人求.南宋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以朱熹为中心的分析[J].孔子研究,2010-03-25

[5]《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书院制管理实施条例》.

作者:张朝登,许碧琴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