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地方高校为例,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建设.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性,理顺高校产学研和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地域特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相结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文化
随着地方高校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负责人类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任务,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地方城市发展创新的源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各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外是一种社会形象,对内是自己独有的一股精神力量.现今社会发展正发生深刻变革,经历着由工业化向知识信息化发展.山西省也正在进行资源转型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之相适应.但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注重建教学楼、修体育馆等硬件,忽略了校园人文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尤其是商业化的快餐文化、粗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很容易迎合文化饥渴的青年人.这时,当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还没达到文化自觉的时候,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受到污染,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优质人才培养也将受到影响.笔者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文化生态学理论的解析
在借鉴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生态学是研究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角度来探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认为文化不仅受其外部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系统内部也存在各种有机联系,因此要协调好文化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化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笔者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和地域文化)和内部环境(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精神)2大方面分析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规律.
2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受当地特定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集中地,不可推卸地承担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外部环境的优势,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相邻,东依太行山;因外河而内山,有“表里山河”的美称.山西省以煤炭、铝土、铁矿等矿产为主,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为主的重工业经济,轻工业相对薄弱.近些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山西省经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转型,而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须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省西南部.其文化以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5大特色文化为根基,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有广灵剪纸、平遥推光漆器、定襄澄泥砚等10大文化产品,其中带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编织、砖雕、木雕、石雕、木刻、堆锦、刺绣、葫芦画等.
3地方高校发展转型中校园文化的内部建设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根据大学办学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累起来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内部建设的核心在于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是支柱.通过地方高校的校训可以影射出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如山西财经大学的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校训充分体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符合成人、成材的教育客观规律;大同大学则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弘扬“关爱学生、敬重教授、崇尚学术、张扬个性”的校风;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享誉海内外.这些校训深刻地反映出山西省地方高校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地方高校自身在迅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大多数地方高校均有建设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深、办学资源不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待完善、大学精神需凝练等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近10年新发展、新整合起来的地方高校,这些不足更为明显.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容易受世俗文化的冲击,受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而弱化人文精神的作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碰撞渗透,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出现道德标准模糊和理想信念多元化.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需要理清思路,从办学定位这一顶层设计开始,思考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合格人才,同时承担起学术科研创新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
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1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定位的关系
山西省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工业为主,然而其地理位置又属内陆中部,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经济主要以国企为支柱,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空间还很大.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高铁的建设,城市交通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太原理工大学的矿业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类、山西财经大学财务经融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类等专业的建设,都是基于过去十几年的煤炭产业或传统晋剧文化等,突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和技术性定位层次.山西省各地方高校发展和转型相对缓慢,这是受历史、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7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23所,高职专科48所),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其中“老八所”高校在山西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工、农、医、师、经等专业类型.但是随着90年代高校的扩招发展,一些特色学校更名,如原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更名为大同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逐渐削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陷入高教系统内部的盲目攀比竞争,短期内很多高校专科升本科,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高校也争着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发展,脱离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发展.这种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地方高校走向同质化的道路,让地方高校失去其个性和特色.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首先需要树立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理念,主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充分把握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向标,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和优势.
4.2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
地方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办学为主,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合作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提供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推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先后与太重集团、徐工集团、中信重工和三一重工等5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达到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地方高校的科研文化不是闭门造车,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急需和地方高校科研嫁接合作,二者的深度合作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相互连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享共赢.然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的行业背景,大多数地方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模式,缺乏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需求.地方高校的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重视学术科研,学术科研容易量化和周期短,应用性科研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大,都导致地方高校在应用性科研方面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增强,与地方企业达成的信任机制还需进一步努力.这里既与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科研发展方向有关,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良好的桥梁纽带有关,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3地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具自治办学、学术自由的特点,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从而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先天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三者的关系.主流文化是方向和灵魂,具有稳定持久性和正能量的特点;流行文化形式多样,新异易变,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传统特色文化是植根于本土,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独特民间文化和精神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有多元性、高雅性、传承创新和交融性的特点,要在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3种存在形态中,高校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就需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传统特色文化融于流行文化之中,共建地方高校校园和谐特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属于国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认同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跟随主流文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有助于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规避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和消极性.流行文化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传播形成的全球性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性文化,流行文化必不可少地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如世俗化、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及人生追求.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等特点,而流行文化正好迎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成为其消费主体.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三观”前提下,容易被披着漂亮外衣的外来流行文化所迷惑,渐渐产生玩世不恭、道德水准下滑、责任心淡弱和行为举止情绪化的失范现象.
这时,规避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发掘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地方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传统.地方高校是植根于地方环境这块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正在被削弱或走向边缘化.一方面,引领传统特色文化的主体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让传统特色文化失去传播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核心是重视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地方高校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首先要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为基础,其次发掘那些能陶冶情操和富有价值意义的民间文化,最后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外传播、传承这些特色地域文化.例如,地处于吕梁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发扬吕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和明理诚信的精神,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办出特色的宝贵原材料;地方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各种雕塑文化,也可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理念,坚持走产学研的道路,加深校企的长远合作,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创建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为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使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焕发出新鲜而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105-113.
[2]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8.
[3]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2):4-6.
[4]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4-7.
[5]董继斌.绿色GDP与山西经济发展[J].山西农经,2004(6):8-12.
[6]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7]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15-17.
作者:侯雁伶 单位: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二篇: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不断追求的三个基本层面,包括加强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主义青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校园文化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重要支撑。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发展的核心要素。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任重而道远,它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领域等方面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是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建构和传播。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这三个倡导的24个字,高度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总的来说,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从国家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最高表现。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价值和独特意义,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我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一般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发挥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特定人、特定人群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但从特殊群体来说,要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的受过高等的精英人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担当者,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社会力量,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依靠人才。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各种思潮对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是人的一生中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关键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互交融和碰撞,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正确的思潮的引导,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为研究视角,分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不断追求的三个基本层面,包括加强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要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加强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理想
信念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每一个时代的理想信念各有不同,它带有特定阶层的烙印。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内在灵魂,它是人生目标的最高体现,是人生价值的奋斗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表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度变革、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势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们要自觉把个人梦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强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它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青年的梦,大学生的梦。大学生队伍是“梦之队”的重要成员,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举足轻重的力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宣传正能量,宣传模范典型,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在长期地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效性,应当从比较鉴别的角度逐步拓展理想信念的内容和范围,把理想信念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
二、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与古老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意识、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准则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价值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并逐步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如“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注重和谐统一的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潜移默化地通过各种手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鼓舞力。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看待传统文化,清醒地区别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之处,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准则,有鉴别的有选择地加以对待,有抛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要按照时代的精神,结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和引导,选择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如微信、qq群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现代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释、道等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需要大学生的传承和发扬。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践行的需要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营造氛围、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模范等途径完善践行过程,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实现践行的自觉。
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主义青年爱国主义
贯穿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贯穿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广大师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高度重视青年爱国主义,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特点,其内涵也更加丰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在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的征途中,高举爱国主义这面富于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伟大旗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为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继续持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坚持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有机统一,区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坚持把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在大学生的课堂上宣传爱国主义,使90后的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要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真正做到“振兴中华、从我做起”,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还要坚持真实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原则,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以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地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对待历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还需注意方向性原则,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抓住正确导向。者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在任何情况发生的时候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决不给杂音噪音、错误思想提供任何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M],2014(172)
[2]王易、宋友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问题与对策.道德与法研究[J],2011(4)
[3]高云、刘小雪.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特区经济[J],2015(12)
作者:张欢欢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语言文字工作推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是国家法律赋予民办高校应尽的义务,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民办高校的重任。民办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应结合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来开展,以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广大学生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语言文字;校园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民办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的,弘扬传统文化,更有益于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因此,要不断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力度,使民办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加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1]。
一、加强民办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语言文字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民办高校以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承载着规范语言文字到转化成果与宣传的任务,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不仅有助于民办高校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全校师生的语言道德意识,从而创造和谐的语言艺术环境[2]。加强民办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深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促使学生热爱和正确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文明意识和法制意识,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民办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
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认识不到位现象。一是部分高校领导主要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关注甚至忽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二是部分高校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理解过于片面,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学校形式的层面上,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三是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多以兼职为主。学校整体上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不强,自上而下缺少规范化的语言氛围。
2.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不高
多数高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生源覆盖面较为广泛,而全国不同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又不均衡,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在民办高校中,普遍重视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重视学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言素养普遍欠缺,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能力也不高。
3.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工作不到位
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是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场地、时间、设备,以及受测人数的限制,民办高校的普通话考前培训工作大多流于形式,甚至部分民办高校取消了普通话考前培训。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有部分民办高校对普通话测试的监考环节认识不足,监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有抄袭或念稿等作弊行为。
三、加强民办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有效开展语言文字推广工作
民办高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政策,完善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设立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安排专人来负责学校日常的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以服务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工作目标。
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民办高校应全面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利用校园网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在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和其他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和标语,设立语言文字宣传专栏,创造人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美化校园语言环境,使语言文字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话剧表演论赛及相关专题讲座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普通话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打造浓厚的语言环境。
3.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工作,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政策性、权威性、专业性很强的,并且具有国家考试性质的测试工作,因此,民办高校要全面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工作。一是把语言文字相关课程纳入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语言类公选课,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语音知识,接受系统的口语训练。二是在每一次大规模普通话水平测试前组织有针对性的测试前培训。三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严格执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流程管理。从而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总之,民办高校要把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放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民办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做好民办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是要经历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长期的坚持与探索,需要高校领导的卓识远见,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孔凡涛.浅谈加强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必要性和相关措施[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105-107.
[2]申彩芬.加强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09):113-114
作者:曾亚丽,姜谊,赵志强 单位:青岛工学院
第四篇: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后,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传播方式,推动了整个社会进入到一种全新的交流范式中。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不同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都具有“精”、“短”、“快”的特点,由此提供了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交流渠道和交互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发言欲”。高效校园文化建设状况体现着高校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反映着高校的内涵,而学校的内涵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协助,校园文化是整个学校进行管理的软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校园管理工作,为高校建立更完善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信息技术;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作为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领军者,网络技术广泛和深入地使用己经成为了普遍现象。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群体特有的一种文化,生命力旺盛,前卫意识浓厚,时代特色鲜明,是富有高校特色的一种校园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体现。因此,网络技术作为时代特色和高校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前卫性和新技术应用性相接轨融合,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中作用重大。
1网络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陶冶、规范以及激励等功能。陶冶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从本质上是文化传递的一种活动,但其真正的魅力是对整个文化价值的理解,从而获得对于人生观的全面体验以及人文素养的全面领悟,从而做到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观念。规范功能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有关制度的制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进而达到高校校风建设工作目标。激励功能则是,高校通过采取更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并吸引众多高校学生参与进来,进而达到校园文化宣传的目的,但是从网络技术方面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1校园网络建造不完善
建造校园文化的前提是,硬件设施完善。校园网络可以覆盖整个校园范围。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因为发展起步较晚,时间短。所以校园网络覆盖不是十分完善。一些硬件设备陈旧破损。这种情况下,难以建造校园文化。
1.2目前高校的网络,缺乏高效的高质量的交互平台
很多高校缺乏真正的校园交互平台。即便有的也是作用不够完善。要达到符合现代通讯设备要求,符合新一代学生使用习惯的就更是聊聊无几了。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建设校园文化,要实现通讯与交互,那么就要通过终端通讯设备来完成。例如手机。这个在高校内,平台与学生的、教师的手机通讯端建立关联的还很少。另外,校园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为了学生所服务的。而现代的改制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的生活习惯直接决定了校园文化被应用的频率。所以这些在建设校园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是需要考虑的。在没有的前提下,就需要打造这样的交互平台。选取平台产品应该注重通讯端合理、后期维护费用低、平台产品相对成熟的特性。
2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设计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势必会是信息化的先驱者,是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力量,“信息化校园”更是整个信息化时代的重要部分。当前,众多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入高校校园中来,国际互联网也向校园人敞开,让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校园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让学生不管是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交往互动以及购物出行中都离不开网络,校园人也开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并对当下信息化的冲击给出了回应,这一回应更是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的智能化管理。物联网具有智能识别与处理的能力,它将云计算与各种智能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传感器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存储、加工和处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对象的需求。从建设内容上划分整个系统从逻辑上分为三层次: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
(1)教室配置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得关于教室使用状态的所有信息。系统可以分析用户需要得到的教室信息(例如:教室的使用状态、上课情况、上课内容、授课人等),借助PC终端查询所有教室的实时使用情况,以及其他所需信息和服务。同时提供系统接口,通过端口与其他系统(例如:排课系统、考试系统)衔接,为学校后勤管理提供统一平台。
(2)信息化标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用以支撑教育资源共享,保证各种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编码对象复杂,单一的一个编码方法无法支持整个校园的运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编码标准体系,研究针对不同应用的最为科学的编码方案。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建设共享数据库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3结束语
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成长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屡遭重创的背景下,人类精神文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文化贫嘴化,价值空洞化以及精神低俗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矛盾和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师生,因此需要高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当前信息化语境下,也需要做到激浊扬清,丰富现阶段我国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娄坤,李星,廖女男.论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J].西北医学教育,2010(04):713-714+742.
[2]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3(01):135-140.
[3]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陈庆凯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