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校貌,关系到学校在社会的口碑和声誉。班级在学校中发挥着任何单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即是说,班级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履行学校的社会职能,班级集体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角色分配、人际互动,等等,都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和投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发展。班级是桥梁,上面联系学校,下面联系学生,班主任更是桥梁中的桥梁,上面链接学校或者更上级的领导,下面联系学校的主人—学生,还有每一个学生家长。班主任管好整个班级,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很大的贡献。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有挑战的一项工作。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不成熟但是他们都渴望成熟,他们思想有的时候显得单纯,但是更多的给我的感觉是丰富多彩。初中学生还会面临感情问题,他们处于感情懵懂期,如何处理班里这些问题,对于班主任是一种考验。一味地把时间靠上,压缩学生的自由时间,这种办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节奏的中学生了,有的时候有可能还会起相反作用。所以,所谓21世纪新形势下的初中班主任,应该好好研究初中班级管理思想,认真走到学生心里,这样才会对班级管理有认识有提高。
一、尊重化解问题
人与人讲究尊重,在相互尊重且平等的人际交往环境中,更容易有和谐的音符。初中生虽然年龄还未达到成人标准,但是他们心理年龄往往早熟,再说,个体的存在与尊重也不会以年龄作为界限。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往往是班主任,这是什么原因的,交流多只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交流方式,一般授课老师交流大部分都在课堂上或者针对该学科问题进行一对多的交流。班主任更多的是点对点的交流,在个体具体交流的时候,学生获得的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尊重,而不是学科中的居高临下。班主任如果不尊重学生,学生一下子就能感觉出来,不知这样的态度最容易让学生反感,他们会从心里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教师不尊重他们,没有把他们的想法、行为当一回事,久而久之,会慢慢疏远教师,走向极端路线。只有先把学生当朋友,聊得开心,聊得上来,互相尊重,才能敞开心扉。这样班主任才能及时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说思想动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学生的工作,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尊重学生不是一味的不加分析的讨好学生,不是一味的不批评学生,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跟学生谈话,要想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班主任一定要提前针对该学生的学情备好课,表扬和批评都有针对性,有的时候需要一针见血,这样,即使批评也不会让他感受到是不尊重他,他也会更能接受班主任的批评。
二、打铁还需很硬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模仿能力很强,又有很强的好奇心。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会认真观察老师们的一举一动,要么积极去模仿,要么找纰漏看老师笑话。特别是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越多,被学生抓住的笑话把柄就有可能越多。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要多读书,多充电。初中生不再是只会玩耍的小孩子,而是学会了用自己的观点去认知这个世界。因此在对待学生方面,我们要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去温暖学生,用爱的雨露春风,去滋润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同时我在私下的时间里学习心理学,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态,找到既能融入他们,又能将好的习惯和理念渗透进他们心中的方法。有些初中学生会变得非常“迷恋老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既要好好引导,又要巧妙利用这种迷恋心理,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身体力行,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学生,为“迷恋”自己的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三、辩证认识宽严,确定合理界限
这个话题不只是初中班主任需要研究的,只要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此问题。这也几乎是让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难以把握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如何把握好宽与严,这里面的学问是很深的。如果我们过度的宽,有时候就成了放纵,这样就如同小树苗该修理的的时候我们不去修理,等树苗长大了就会到处发叉,这样反而会害了学生。反之,如果我们过度的严,就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如同小树苗刚刚生长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们戴上了枷锁,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图长大,这样长大的树可能表面看起来有我们想要的样子,但是,千篇一律,失去了生机盎然的不同,这样的危害比前一种情况更大。在这方面,班主任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做出选择。
四、爱和公平
班级管理中,公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信服的管理手段。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好像人类不能没有空气。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将自己的一腔爱心,全部都播撒在孩子的身上。很多班主任都会有深切的体会,就是当学生明白教师真心地去呵护他们、关心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懂得了教师的好,即使是批评他们甚至斥责他们,学生都不会生气,而是乐于接受,这就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作者:李振华 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管理科学学院 山东省枣庄四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