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和政策效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和政策效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和政策效率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加入WTO后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实证评析货币政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证了目前制约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效率的主因是货币政策传导信号不强,操作手段乏力,微观主、客体活力不足,以及居民对货币政策预期不足等基本因素;同时并抓住“入世”后,对微观传导机制形成冲击的若干变量,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构筑适应WTO要求的货币政策微观传导体系。

一、引言:微观传导机制的变化引发的微观思考

所谓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就是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使微观实体经济发生变化,最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当前,微观传导渠道是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在基层金融、经济的传导效率和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微观”定义是:中央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

当前,在货币政策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从微观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的基本趋向。首先,体现在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层面上,其政策含义是:中央银行在现实经济面前的作为空间有多大。Friedman(1968)在强调政策规则的同时也认为从政策的灵活性出发,相机抉择政策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其次,在政策效率上,Barro和Godon(1983)曾经从货币政策当局和公众博弈的角度论证了同样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多重均衡”的现象,如果当局不具备确保政策承诺的若干重要基础性条件,则经济将走向“坏”均衡。因此,所有理论探讨的前提是中央银行赖以进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经济背景如何;以及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手段确保自己的承诺得以兑现。第三,在货币政策能否或者是否应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上,同样存在争论,Fischer(1979)认为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资本积累,由此导致对产出的实际影响;Rotemberg(1984)、Grossman和Weiss(1983)论证了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社会分配职能。Lucas(1977)、Fischer(1979)和Taylor(1975)则指出,在理性预期背景下,名义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具有持久影响。这是中央银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所有这些分析都立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易、交易的有效性如何、交易的最终效果如何,都取决于微观交易环境与机制的静态格局和动态变化。

从我国的情况看,研究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变化问题,疏通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的传导渠道,对于当前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有效实施央行稳定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加入WTO后,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到底出现了哪些变化,特别是对地方产业部门的直接影响何在;第二,这些变化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如何;第三,面对这些变化,中央银行的反应灵敏度有多高,是否可能有所作为。

为此,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近年来贯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效评析,以及“入世”后微观传导机制的变化特征,从中揭示影响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变化的深层次矛盾,掌握变化规律,采取可行性政策措施,以确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WTO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变化特征及利弊分析

就整体而言,加入WTO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传导机制也必然出现新的问题发生新的变化。从微观层面看,虽然入世后,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加入不会对基层金融机构产生直接冲击,但由于影响货币政策的外在变数不断增减,受货币政策作用的微观实体经济受到“入世”后的强劲冲击,致使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出现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利弊交错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观察货币政策效率之前,首先必须分析微观传导机制在后WTO时期发生了哪些实质性变动。

(一)传导机制的微观实体变化:产业调整后,资金需求与金融取向背离

为应对“入世”,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各地纷纷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如上饶市提出:重视主导产业扶植,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提升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市场冲击较大并无明显优势的产业、产品坚决退出或转产、兼并,并对全市37个工业行业进行分析(除12个规模极小外),确定10个兴盛产业,10个为衰退产业,1个为发展产业,4个为成熟产业。要求对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大主导产业的技改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产品品牌优势,今年初对我市江光等5户主导骨干企业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及配套流动资金2.6亿元,其中65%需要银行信贷资金解决,贷款需求总量接近去年全市新增工业贷款的百分之二十,从而直接加大了银行的资金压力。

农业是上饶市的弱质产业,加入WTO后,对该市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冲击很大,目前该市粮、油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竞争力。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本地特色型,有较高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作为上饶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攻点,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该市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后,农业生产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即由过去单一种植水稻向种植经济作物、养殖、加工、经商等转变,经营规模由单门独户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这样农民对贷款的要求也由小额贷款逐渐向大额贷款转变,特别是一些已形成规模经济的农业主导产品,如:珍珠、有机茶、烤鳗、食品罐头等农产品,今年预计投入3.8亿元资金用来扩大规模和打造产品名牌优势,目前实际已投入1.8亿元,占46.2%。其中:金融机构1.1亿元,占61.1%,资金缺口依然很大,而农村信用社面对巨额的资金需求,也有心无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入世后,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对资金的需求高峰,对当地金融机构形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然而,金融部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取向却背离了当地经济发展现状,表现在资金高度集中,并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削弱了基层银行的信贷自主权,基层营业网点不断收缩,业务发展趋于萎缩(对欠发达地区尤甚)。据统计,上饶市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市场占有份额已由1999年的78%和85%,下降到2001年的75%和80%。因此,资金需求趋旺与金融取向背离,造成资金投向“点面脱节”,信贷渠道受阻,产业调整难以到位,影响了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二)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变化:中小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支撑重心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基层信贷业务和机构网点萎缩加剧,中小金融机构却出现了快速增长势头,在微观层面,逐渐成为金融支撑重心。其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基层的逐步退出,给中小金融机构的进入提供了便利。上饶市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市场份额已由1999年的22%和15%上升到2001年的25%和20%,与同期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其三,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高度集中,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日显重要,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2001年新组建的上饶市城市信用社中心社,当年向230余户中小及民营企业新增贷款支持1.5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也功不可没。特别是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支农再贷款支持,壮大了农信社资金实力,加大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截止2001年末,人行上饶中支已对市辖农村信用社注入支农再贷款资金余额已达4.5亿元,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资金达13.6亿元,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得到加强,投资范围已经扩大,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已向县城渗入,并且对部分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注入了信贷资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使得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大大增加。目前,随着我国非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将成为微观层面的金融支撑重心,在促进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在过去信贷盲目扩张中积存下的大量不良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负债率偏高制约其发展水平。因此,中小金融机构担当金融支撑重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三)货币政策实施主体变化:基层央行调控职能更趋理性

加强金融监管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基层央行的两大主要职能,然而,由于前几年,商业银行机制不健全,内控能力较弱,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等,使基层央行的工作重心发生偏位,在处理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的关系时,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认识不统一,工作不到位,效果不明显。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机构自控、自律机制逐步健全,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上饶市为例,近年来,该市中心支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主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如银企座谈会、重大投资项目通报会以及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制度,从而密切了政企、银企关系,促进了银企双蠃双活。据统计,去年在市、县二级人民银行的组织协调下,召开了16次银企座谈会和重大投资项目通报会,在会上多家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贷款意向6.9亿元,到年末到位资金达到5.1亿元。为整治信用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从去年开始,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创建市辖金融信用优质区活动,在积极倡导诚实守信,制止信用缺失,优化信用环境,打造信用上饶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打击了企业逃废债行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传导机制的主体行为变化:金融机构间放款对象趋同加剧,信贷渠道狭窄

为应对“入世”,目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集约化经营力度,以壮大商业银行资金实力,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忽视一般客户信贷需求,竞相向少数优质客户放款的倾向,造成金融机构间客户竞争日趋激烈,而信贷服务面却十分狭窄。据统计,2001年,上饶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向128户企业提供了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共向428户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在获得贷款的企业中,有279个企业同时向两类以上金融机构借款,占获得贷款企业的50.1%,从贷款渠道看,少数优势企业占有多数金融机构的大额贷款,上饶市五个优势主导企业2001年共获得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贷款15.2亿元,占全市工业贷款总额的42%,其中:广丰月兔集团同时接受所辖的工、农、中、建,农信社、城信社等六家金融机构放款,总额已达4.1亿元,占该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33.6%,因此,金融机构间放款对象趋向趋势严重加剧,而大部分企业却未能获得贷款支持,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资料显示,2001年,全市获得贷款的企事业单位共527户,仅占已登录实卡和配卡企业数的16.6%。这表明83%以上运行基本正常且可能有贷款意愿的企业未能获得贷款。因此,贷款对象的严重趋同,一方面由于重新放贷款覆盖面过于狭窄,使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作用范围受到限制,政策效应相应减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贷款集中某一企业,虽然从单个机构看,这些客户不致于发生流动性问题,有利于金融机构规避信贷风险。但从总体看,贷款的过度集中,金融机构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相应增加。由于目前少数企业效益看好,有很多是价格因素和政策因素,但是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加上多数企业基础还十分脆弱。一旦这些贷款大户和行业经营状况发生逆转,则可能带来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对此,我们必须吸取日本、韩国对大企业过度贷款造成巨额不良资产的惨痛教训。

三、政策效率:变动环境下的实证评析

在后WTO时期,上述微观传导渠道的变化构成了对宏观政策环境的直接冲击,评价政策的有效性必须看以下三个方面的后果:第一,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信号”强度;第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充分性;第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实现程度。

(一)信号强度不足: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

首先,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中央银行和企业、居民的中介,在存款货币扩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后,普遍强调经营效益和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一是严格的风险管理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了信贷管理体制,信贷权限上收,贷款集中审批,提出以贷款终身责任和“零风险贷款”的风险控制目标。这对于商业银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资金过度向上集中,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对冲了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的初衷,贷款风险责任约束过度,弱化了基层信贷人员的信贷拓张潜力,造成总行、省行权力过大,二级分行和基层行权力过小的局面。如上饶市部门商业银行规定只对2A以上的授信企业可以新增贷款,而且限定了一定的贷款权限,但全市2A以上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不到5%。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还严格了抵押担保条件。据统计上饶市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总数的32%,由此可见,有近70%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二是管理体制滞后,削弱了基层行自主经营决策能力,导致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作为实行一级法人高度集中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均制定了各自的信贷政策,将信贷重点投向资金流动性强、经营效益好、银行收息率高的优势重点企业,忽视了一大批有一定市场潜力且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造成信贷投向集中,如上饶市被上级行确定的五大优势企业即江光、江泥、鑫新实业、月兔集团、羽绒厂等,2001年新增贷款总额占全市工业新增贷款总额的55%,并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均把这五家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优势户。而基层行难以根据当地实际,自主确定信贷投放重点,特别是对一些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不能自行给予放贷支持。从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看,各商业银行各自有一套严格的评定标准,却相互封闭,造成经济信息的不对称性,出现一家企业在某家银行评定为A级,而另一家银行却评为2A等,同时评定企业信用等级依据仅凭3年报表进行综合测评,这在当前会计、审计机制尚不健全,企业财务报表虚假成份较多的情况,容易出现评定失误或授信偏高的现象,以致酿成潜在的信用风险。

其次,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经济主体,企业缺乏生机,相当一部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持续低迷,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果差,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同时也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借改制之机逃废悬空金融债务,损坏了正常的银企关系,抑制了银行投放信贷资金的积极性,金融机构为了自身效益和风险防范的考虑,规定信贷资金投放集中于少数优势企业,部分商业银行规定下属二级分行信贷资金的70%以上要集中投放指定的优势大户企业、项目,致使少数优势企业占据绝大部分资金,而众多经营尚好的企业却出现贷款难的现象;二是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理性,在经济过热时投资一哄而上。如1994年动工兴建的上饶市上新钢厂,总投资逾亿元,银行贷款1100余万元,1996年一期完工开始试产,终因生产规蘑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原因,导致当年就宣布停产关闭,致使国家的巨额资金付诸东流,因而上新钢厂的“短命”被上饶人戏为“伤心”钢厂。而在经济偏冷时,投资一味收缩,不是积极地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更新,出现了所谓的“惜借”现象。如上饶客车厂80年代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发动机后置新型客车,市场十分看好,近几年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银行为了促其上规蘑上档次,先后核贷了900万元技改贷款和600万元用于创新项目——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专项贷款,但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900万元的技改贷款用了3年还没有用完,失去了发展良机,企业效益受到了影响。三是企业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图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合理,悲观情绪较重,认为整体经济启动尚需时日,因此不愿现在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规模

第三是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据对上饶市百户居民典型调查显示,目前,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分析原因,主要有: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浓;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以扩大;受社会保障体制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受消费环境制约,目前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储蓄存款近三年分流的主要去向是股市、国债和外汇资产等三方面,而增加消费的并不多。

(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乏力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再贷款、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窗口业务指导、存款准备金以及有关的信贷政策等。而作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一级能够主动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业务指导,从实施情况看,这三大政策工具,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基层的贯彻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操作手段单一、功能不强,效果不显。再贷款、再贴现受规模及各方面的条条框框限制,而窗口业务指导又缺乏相配套的措施、条件作保证,往往陷于“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

——再贷款操作工具。上饶市2001年全辖再贷款余额5.3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再贷款0.5亿元,支农再贷款4.5亿元,1999年至2001年再贷款增幅依次是—45%、73%、103%,其中,支农再贷款增幅依次是0%、216%、136%,短期融资再贷款自1998年来保持0.5亿元未变。通过基础央行再贷款资金的支持,有效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缓解了资金紧张矛盾,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央行投放力度较大的支农再贷款,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我市婺源县率先实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仅成为扩大农业信贷投放的新亮点,而且其经验作法,得到了人总行的肯定,并在全国推行(见表1)。

表1上饶市农业产值、农村信贷投放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指标年份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农业贷款支农再贷款农户小额贷款总额增比%总额占各项贷款%与上年增比%总额增比%占农贷%总额占农贷%1999年68.9-0.320.312.610.20.603

2000年68.2-0.111911.9-0.561.921610

2001年67.2-0.1522.612.65.94.513619.91.56.6

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支农再贷款总额不断扩大,占农业贷款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至2001年比重依次为3%、10%、19.9%,其中:2001年新增农户小额贷款1.5亿元,占农业贷款比重为6。6%。但由于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条件、范围限定过死,束缚了农村信用社放贷热情,作为基层央行掌握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支农再贷款的引导功效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一方面支农再贷款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农业总投入长期低位徘徊的现象,致使该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到位,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传统农业依然占较大比重,农业总产值不增反降,1999年至2001年年降幅依次为0.3%、0.11%、0.15%。农业贷款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依次为29.5%、27.9%、33.6%;农业贷款总需求量不大,加上该市农业尚属弱质产业,风险较大,农信社为防信贷风险,限制了支农贷款总量的扩张。

——再贴现操作工具:再贴现业务近年有一定的发展,截止2001年全市再贴现余额2694万元,比上年增长99%,1999年至2001年再贴现增长比例依次是12%、—37%、99%(见表2):

表2上饶市1999年至2001年贴现、再贴现办理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指标年份现贴现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增长%余额增长%余额增长%1999年21911242481328689252000年1351-373207-2524678-142001年269499652210312409-50

通过再贴现办理,有效地增强了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能力,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银行承兑汇票逐年下降,商业承兑汇票空白,致使再贴现业务总量不大,发展不快,与一些票据业务比较活跃的地区相比相差甚远。据对上饶市2001年商业汇票结算情况调查,在票据市场上真正对市场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发展举步维艰,加上目前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行限制过严,包括汇票承兑审批权过于集中,收取高额保证金,有的银行只对本行开立基本账户的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这些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作用,这就对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手段调节资金需求作用受到了限制。

——窗口业务指导,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力补充的窗口业务指导,自1997年开展以来,对扩大贷款增量,引导信贷合理投向,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见表3A、B)。

表3A人行上饶中支转发的部分“窗口指导政策”年度内容1997年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1997年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十条意见1998年关于加强个人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1998年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1998年关于下发《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1999年关于推动《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999年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1999年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1999年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00年在于助学贷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年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表3B1997年至2001年金融机构部分贷款数据一览表

单位:万元种类年度贷款总额消费贷款其中:住房贷款助学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占总额比%金额占总额比%金额占总额比%金额占总额比%金额占总额比%1997136700929550.229550.2

1998150450435350.2335350.23

1999159990517190.117190.1

20001588651138770.8778440.49

60330.38

20011791502745634.16496662.771460.00844390.25150896.6

由表3B可见,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消费信贷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较快。据统计,截止2001年,上饶市金融机构共发放消费贷款74563万元,占全部贷款比重4.2%,比1997年扩大4个百分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作为农业信贷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贷款余额达15089万元,占当年新增农业贷款的115%。但与此同时,基层央行窗口业务指导也时常失灵,一些指导性文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人民银行下发的《封闭贷款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很难操作,执行效果不佳,消费信贷业务虽有发展,但总量占比偏小,仅占贷款总额的4%,却结构不合理,2001年汽车消费贷款增量出现下降,助学贷款投放量极少,其原因:一是央行的窗口业务指导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保证;二是窗口业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作为企业化经营的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在接受央行窗口业务指导时,更多考虑的是银行资金安全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优先执行的是其上级主管行的政策文件精神。因此,难免会产生实际贷款投向与货币政策引导方向不一致的现象,削弱了货币政策窗口的指导作用:三是央行出台的窗口指导文件过多,却存在短期目标多,系统规划少,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致使金融机构无所适从,难以操作。

(三)货币政策的实际经济效果不显著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稳定货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因此,衡量货币政策效率的最终尺度是货币政策的实际经济效果如何。就整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针对经济中呈现的通货紧缩现象,自1997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如连续8次下调利率,取消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管理制度,调低准备金,增加再贷款等,对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宏观上看,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很多体制性弊端直接给货币政策传导产生障碍,从而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作用大打折扣;从微观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权制度不明晰,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基层国有银行激励机制不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不健全等,导致了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以上饶市为例,该市是拥有617万人口的老区农业市,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几年,该市实施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攻工业的战略决策,促进了市辖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提高,推进了市域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1999至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6.1、11.2、1.5百分点(见表5)。

表5上饶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1999—2001年)

单位:亿元经济指标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当年新增贷款199917015234.86968.976.7l2033元4364元120.67159.9914.49200013315.732.814968.281.292038元4891元131.76158.87-1.12200119117.14317867.287.052096元5471元151.72179.1520.28

从表5可以看出,该市经济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上扬乏力,支柱企业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只有31%,物价持续走低,2001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下降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继续回落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偏少,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势走高,1999至2001年贷款增量比存款增量分别减少了3、12、5个百分点,居民持币趋向明显,制约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由此可见,近几年,中央银行频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信贷投放,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传导效率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经济的目的。

四、对策思考

(一)增强基层央行的改革导向功能,确保货币政策顺利实施。首先,基层央行要充分利用所处的地理优势和职能优势,积极采取灵活却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其一;针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预报。一方面严格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控制信贷集中的风险,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过分集中提出道义劝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已经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对系统性或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并采取措施对信贷集中进行控制。其二,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使用,通过银企座谈会,重大投资项目恳谈会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密切银企、政企关系,加强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的合理信贷投放,促进经济、金融双赢双活。其三,改进金融监管行为和方式,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作保障。当前,要积化解以往偏重防范风险、限制银行竞争、压制金融创新的消极监管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金融监管的弹性,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开展同业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其次,配合当地政府,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为银行对小企业融资降低风险。目前,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目前,担保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政府资金要进行市场化运作,避免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同时要通过严格违约成本和违约代价,防范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二是要多鼓励行业内企业相互担保的做法和民营担保基金的建立,并促进其规范运作,三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担保的再担保制度,如日本的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公司;四是银行应积极与风险分担机构就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程序,贷款逾期后的处理程序和贷款损失后的补偿程序等关键环节进行协商,探索出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第三,加大基层央行对再贷款、再贴现的操作力度,刺激基层金融机构扩大投放。首先要必须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给基层央行更多的操作权限,对再贷款资金使用的政策限定要有弹性;其次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鼓励商业银行扩大票据贴现业务,以此推动央行再贴现业务的开展。

(二)健全商业银行微观机制,疏通微观传导渠道。首先,适当放权给基层商业银行,保证他们拥有一定的信贷权限,能够自主地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及时发放贷款,以解决资金困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其次,明确职责,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完善信贷责任制,尽量避免权限集中和权责不对称,影响基层行工作积极性的负面反映,同时要规范基层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建立新增存、贷款比例考核奖惩制度,督促各级行将新增存款按规定比例发放贷款,调动基层行组织资金的积极性。

(三)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信贷投放。第一,要规避行业风险,调整载体。加入WTO后,随着电信、计算机、汽车等科技含量高的市场的开放,这些在原有市场的保护下优势明显的行业会受到冲击,而原先处于弱势的纺织、手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却可能因出口需求增加而发展壮大起来,由“夕阳产业”变为“朝阳产业”。因此,金融机构必须仔细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贷款客户受到的影响,重新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和行业风险,适时作出正确抉择。第二,要预防“脱媒”,调整贷款资金的分布领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分布大中型骨干企业,而小型企业以及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所占比例极小。在加入WTO两年后,我国将取消外资银行从事批发业务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主要侧重于批发业务,大量优势客户(主要是大中型骨干企业)有可能被吸引过去;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快速发展,许多大中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会不断增多,这样,就会使得我国金融业极有可能面临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脱媒”现象,即优质客户进一步减少。因此,从发展眼光看,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大幅度提高非国有企业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已是金融业信贷投向的首选。第三,抢滩中间业务,主动调.整经营方向。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总收人中,利息收入所占比例大部分在9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9%。入世后,随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将会使存、贷款方面的竞争变更更加剧烈,存贷款利差会不断下降,利息收入的增长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抢滩中间业务,主动调整经营方向已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最佳选择。

(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空白与体制匹配。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工、中、建行从农村尤其是县及县以下撤退,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已是大势所趋,从短期来看,商业银行这一倾斜是可以兼顾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理想选择。目前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已具备条件的县和县级市,可以视具体情况,利用国有商业银行遗留的机构、优质人员和金融业务许可证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以提高当地银行业竞争程度,促进地方金融体系的完善,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建立更多的“毛细血管”,以实现在微观层面非银行金融机构担当金融支撑重心的艰巨任务。

(五)加强金融体系外的改革,重塑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善还需要企业与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对货币政策与金融变量变得有弹性。有关研究表明,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居民消费行为对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变量的弹性,应该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为此,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力争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方面改革的尽快到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