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促进就业税收政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促进就业税收政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促进就业税收政策

摘要】税收与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分析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及二者内在联系入手,注重从税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外就业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就现有就业税收政策调整和完善,探讨了影响就业结构改善的税收政策。

【关键词】促进就业国际借鉴税收政策

税收与就业水平是衡量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政府必须抓好的两件大事。一是经济发发展,就业率提高,税源充足,税收收入就应提高;另一方面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杠杆,对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结构的改善会产生的影响。

一、我国目前税收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就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处于上升趋势,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当前的失业既表现为总量失业,又表现为结构性失业。这种压力来源于:-是人口的绝对增长而产生的新增劳动力,见据测算(表一)即使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也只能新增800万个工作机会,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要。二是中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农村隐蔽性失业量=农村总就业量-乡镇企业就业量-私营企业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流入城市岗位就业机会量-农业资源可容就业量。每年约有1000万人转入城镇就业,如果这批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将会对城镇的就业产生更大的压力。三是在加入WTO后的初期,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如农业、汽车、冶金等行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会产生相当多的失业者。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原来隐性的企业内部冗员将逐步转化为显性的失业人员。目前约有3000万冗员需要释放,按理想化的平均释放速度释放10年,每年也有300万人面临失业,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现象。四是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大批毕业生、大量的转业军人复员安置等。以上各项加总,每年约有28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从预测结果来看,我国今后十年劳动力供求状况见

表1:(单位:万人)

年份2004200520102015

劳动力供给量76238769989784182387

劳动力需求量74156748317779680457

劳动力剩余量20822167200451930

注:资料来源:郭继严、王水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由此可见,2004—20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上升趋势明显,而需求增长缓慢,大大超过就业需求量。总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将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

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具体数字见

表2: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登记失业数(万人)420.1470.4519.6552.6576.8571.0575.0595.0681.0770.0800.0827

登记失业率(%)2.62.82.93.03.13.13.13.13.64.04.34.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税务网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必然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二)我国的税收现状

目前,我国的税收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尤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出现连续8年每年高达20%的增幅。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税源扩大,同时与税收负担也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税收负担率愈高,税收负担愈重;税收负担率愈低,税收负担愈轻。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是衡量一国税负总水平和进行国与国之间税负比较的重要宏观指标。根据税收收入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出我国1994年~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表3:1994年~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单位:亿元)

年度税收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19944788.814380010.93%

19955562.18577339.63%

19966430.75677959.49%

19977998.427477210.70%

19988873.107955311.15%

19999920.488205412.09%

200012125.888940413.56%

200114429.509593315.04%

200217003.5810239816.61%

200320466.1011669417.53%

200425718.0013651518.8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4—2004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收入统计。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在1994年~1996年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从1996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却是不断上升的。说明最近几年我国的总体税负水平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二、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税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功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的这两种效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增税)对劳动供给是个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增加劳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增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但当劳动供给已超过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存在一定失业率的情况下,对劳动所得征税(增税)而产生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非常弱的;并且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征税(增税)只会产生收入效应,而不可能产生替代效应。所以分析税收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应尽可能从影响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

从税种来看,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最明显。从税基来看,对劳动所得征税而对非劳动所得减税或免税,可以较好地抑制劳动供给。从税率来看,实行累进税率,更能使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会使人们更多地选择休闲以替代工作。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还包括其对人力资源可能发生的影响。

2、税收影响劳动总需求量。税收对劳动总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税收调节、剌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剌激效应,是通过调整税种、变动税率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实现的。如企业所得税中允许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措施,会鼓励私人投资,对新兴产业给予减免税优惠,会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吸引劳动力较多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实施减免税优惠等;税收对公共部门投资的剌激应是通过税收规模对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来实现的,政府如果将税收收入用于增加公共投资,势必会增加就业机会。另外,政府对高收入阶层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一部分将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

3、税收影响劳动需求结构。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增加劳动总需求,还要调整劳动需求结构,增加就业。税收对劳动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其在发展的同时,吸收和安排劳动力。同时,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大批劳动力失业的短期动荡,作为失业保障等保障制度主要筹资渠道广泛征收的社会保障税,也可起到缓和作用。劳动需求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对称,从而出现了结构性失业。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高的岗位占的比重越高越好,但是在教育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低、劳动力技能较低的情况下,过高的劳动技能要求会增加失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过剩与质量短缺矛盾日益明显,劳动者已掌握的技能与工作岗位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解决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可以从改变劳动供给结构入手,如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也可从调整需求结构入手。所以对劳动需求结构的调整,在劳动需求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对不同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既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也不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税收影响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是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能力性质和特点的综合反映。劳动力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形成有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包括教育、培训等作用的结果,后天获取的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形成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素质,即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税收收入规模制约着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税收对人们收入的调节影响着个人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选择。我国目前下岗失业群体主要由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构成,因劳动者素质过低往往造成结构性失业。税收政策对于影响劳动力的技术熟练水平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如个人所得税与对培训支出的税收鼓励等。政府采用适当的税收政策,引导大量社会资源流向教育行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成本,就能很好地解决制约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资金瓶颈,迅速提高一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一)制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税收制度

制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长期的、重要的手段,调控方式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宏观税负。就企业而言,税收负担直接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就个人而言,税收负担影响个人对闲暇、工作、投资、储蓄和消费的选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许多发达国家以较低的宏观税收负担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实施低税负,鼓励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处理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问题上,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从事着轻税的税制改革,它们通过实施减税让利给纳税人,鼓励社会创办更多的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直到现在这种减税风潮仍余波未尽。如2000年以来OECD多数成员国实施了减税的税收政策;2003年就有16个国家总体税率出现下降;欧盟有15个国家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其中还有12个国家降低了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例如从个税来看法国2000年降低前两档税率,由24%、10.5%分别降为23%、9.5%。从公司所得税来看,德国从2001年起将公司所得税税率降至25%。

二是税制结构。由于不同性质税种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同,所以税种的不同组合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不同。所得税更侧重于调节公平分配,通过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商品税侧重于效率的调节,通过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从世界各国实际来看,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或所得税与商品税双主体。但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在降低所得税税收负担,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同时,通过开征商品税(如增值税)来弥补税收收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综合调节作用。

(二)实施科学的税收政策

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有效的税收制度促进就业。减税就是确保短期内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采取有效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来消除短期经济波动。减税的规模和幅度由经济波动的程度和失业率的高低等因素决定。比如60年代美国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施的全面减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美国2001年颁布《经济增长和税收减免协调法案》,2002年颁布《工作岗位创造和工人援助法案》,旨在于降低企业税负、刺激投资和增加就业等。

(三)实施差别税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全民创业

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成为就业主阵地。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差别税率:一是在所得税上根据纳税人的效益规模或者企业规模实施不同的税率,规模大的适用高税率,规模小的适用低税率或者零税率;二是实施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对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施较低的税率;三是规定起征点,对所得税或者流转税规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四是在流转税方面按企业的规模实行差别税率,规模小的实行较低的税率。如在美国,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8%,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了服务业的60%,制造业50%和工业的70%,产品的出口额也占到总出口额的30%。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税收对策

(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就业岗位途径

1、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是城市劳动者从事非正规的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取得收入的行为,是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而言的就业形式,包括阶段就业、自主就业、独立服务就业等。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扶持非正规就业的措施包括: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对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失业、待业人员占60%以上、符合上述社区居民服务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免缴各项行政性收费,税务部门要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地方税务发票。另一方面,对于私人创办的非正规就业中介组织课税。针对社会某些单位花高价雇用类似中介组织服务,但受雇于中介组织的雇工却只得到极低报酬,大部分收益被中介组织攫取的现象,对类似组织课税或课重税,一则可增加这部分税收补贴低薪雇工,二则可限制中介组织取得超额收益。

2、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及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00万,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小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多年来各级政府偏重强调发展大企业,使得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政策方面享有优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定位于如何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借鉴欧盟国家的做法,给中小企业利润再投资以所得税优惠;降低对其课征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简化中小企业的征收管理程序;另外,开征社会保障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职工的社会保障,也是引导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对于安排再就业人员的乡镇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就业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有效途径。上是功不可没的。政府要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扶持。对乡镇企业要一视同仁,对发展就业的乡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通过财政补贴实施农民就业的专业培训;鼓励乡镇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对投身乡镇企业的高级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不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情况下,对投身乡镇企业的高级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不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情况下,对那些能够安排再就业人员的乡镇企业,给予减免所得税,允许增加安排就业成本扣除额等。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1、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首先分析一下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假定国家经济中只有两个生产部门,一个部门课重税,另一个部门课轻税,且两部门间的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课重税部门的边际收益下降,课重税部门的资本向课轻税部门流动,资本流动一直持续到两部门的税后边际收益相等为止。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课重税部门的资本减少,产出下降;轻税部门的资本增加,产出上升。因此,对国民经济某些部门课重税,会引起该部门的边际收益下降,税收政策直接影响产业存量的资源配置。

2、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在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税收作用不可忽视,只有采取合适的税收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但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除少数地方税外,全国用统一税种和税率,因此只有提供税收优惠这条途径可行。税收政策上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所得税优惠方面。所得税难以转嫁,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会使纳税人真正受益。应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建立以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核心的地区税收优惠。其次,流转税优惠方面。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同时吸收劳动力比较多的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的优惠,减轻其税收负担。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就业容量较大,安置成本相对较低的领域。尽管国家大力宣传和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增长却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果将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就会增加就业岗位一亿多个。究其原因,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服务业收益率太低,不具有投资诱惑力。而收益率高的又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的新兴服务行业。因此,通过税收减免等办法对这类行业给予税收上的支持十分必要。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每年新增劳动力2800万这一庞大数字,我们可以通过税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放宽从事社区服务的经营政策,放宽税收、工商、城建以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的垄断性限制,放手让从事社区服务的民间资本进入,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在税收上,对经过认定3到5年内可以免缴营业税、所得税等地方税。另外,可以适当考虑降低劳务服务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门槛,降低安置下岗人员的比例。

五、结束语

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不可否认对促进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在制定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时,一方面要考虑税收对就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政策运行所需要的成本和对于经济或社会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增加就业容量、提高就业弹性为目的,以期从长远和现实的角度来使我们的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起到中长期效用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张秋华.涉外税收优惠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障碍[J].财政与税务,2000(3)

[2][英]锡德里克.桑福德.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1-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3]曲顺兰,路春城.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4.12.

[6]许文,王敏.税收与就业问题思考.税务研究.2003.10.

本文关键词:促进就业税收政策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