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居民消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以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为研究角度,根据1986-2005年国家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将财政农业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是促进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因此,国家应努力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实证分析;农民消费
一、引言
从“全面小康”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推进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农民相关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式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更关系着和谐社会和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制定有效的财政支农政策,以多种方式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们在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和评价财政支农效率的时候,需要弄清楚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由此为人们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政策建议。
由于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低迷和消费能力偏低的情况,国内不同的学者和研究结构提出多种观点。薛誉华(2002)通过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缓的原因,认为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发展规模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根本所在。李长英(2004)通过基准垄断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分析,认为鼓励国外和城市企业向农村直接投资是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孙伟艳等(2004)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特点及作用,得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的结论。宋元梁(2005)通过建立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镇化与农民收入进而消费增长的关系,认为加速城镇化建设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江勇(2006)在其文章中指出,农业农村经济整处在新的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时期,发展劳务经济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来解决农村富余人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本文结合当前的国家农业政策,专门从分析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入手,以新的视角讨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消费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
根据各种消费能理论,建立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为ct=a0+a1yt+a2ct-1+a3yt-1①
其中,ct、ct-1在这里分别代表农村居民t期和t-1期的消费,yt、yt-1分别表示t期和t-1的农村居民收入,此式子说明人们当期的消费不仅与当期的收入有关,还受到前期收入、前期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符合消费理论的观点。然而yt-1与ct-1之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指出:当期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即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建立模型的时候首先要合并高都相关的解释变量从而减少解释变量的个数,达到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必须知道政府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表明,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便能够增加社会需求水平,成倍的刺激居民消费和国民经济。同样的,在农业经济中,政府投资兴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优化了农民交易的交易条件,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消费。也就是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同方向增加,属于正向的效应。我们可以从关于乘数的数量关系式来得出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yt-yt-1=d0(gt-gt-1)所以,yt=(gt-gt-1)+yt-1②
其中,gt、gt-1分别表示t期和t-1期政府财政农业支出,d0为财政支出的乘数,我们将②代入①式中得到下面的式子:ct=a0+a1{(gt-gt-1)+yt-1}+a2ct-1+a3yt-1,把gt-gt-1用△gt来表示,即△gt为模型的另一解释变量,合并yt-1与ct-1得到:ct=b0+b1△gt+b2ct-1③
三、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根据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及其现状以及数据的可取性,我们选取了1986年至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使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决算数据)作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g)的度量指标。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农民的最终消费项下的农村居民消费(以当前的消费水平)作为农村居民消费项(c)的度量指标。
(二)检验分析
1.模型参数估计
我们在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的时候将把③改写成标准的计量经济模型为ct=b0+b1△gt+b2ct-1+t④
其中,t为随即误差项,并且假设随机误差项符合经典假设条件,在回归的过程中,我们由于选择了ct-1解释变量消除自相关性,再利用函数D(G)从而计算出△gt,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④式进行回归分析。在这个公式中,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gt的系数b1的值,即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动对农民消费的作用。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写成标准形式为:
ct=1480.580+6.00536△gt+0.90254ct-1
t=(2.439922)(3.353716)(20.83622)
R2=0.970158R2=0.966427DW=1.5445F=260.0744
其中括号内数字代表为对应的t值。
2.经济意义检验
从上面可以看出,b1=6.00536大于0,表明随着政府农业投入的变动增加,农民的消费随着增加,这是符合经济意义的。而b2=0.90254大于0,说明前一期的消费水平(包括前期收入、财产等在内的因素)对本期消费的综合影响是正的,这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也符合经济意义。
3.统计检验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R2为0.970158,表明被解释变量中有97.0158℅由模型中的2个变量来解释,同时,由于n=20,k=2,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7)=3.59,又F=260.0744>3.59=F0.05(2,17),所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回归模型从总体上说是显著的。再有c、△gt和ct-1的t绝对值均大于2,查t分布表可知对应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这些值都是显著的,或者根据t统计量伴随的概率p值也可以看出,分别为0.0267、0.0040和0.0000均小于0.05,所以模型中每一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由于模型中含有滞后的被解释变量ct-1,属于自回归模型,所以转换成Durhin检验的h值检验法。根据Eview3.1软件输出结果中计算h==1.038,取a=0.05时,h=1.038<1.96=Z0.025,所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这样ct-1也自然与t不相关),经偏相关系数检验和BG检验,表明也不存在高阶自相关性。
此外,△gt和ct-1的相关系数为0.267855,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并且2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较小(远小于10)。由于在模型检验中加入了权术变量,从而消除了原本存在的异方差性,所以我们可以说此模型通过了全部的检验。
4.模型的经济分析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b1为6.00536,说明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变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成倍的正比关系,即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的变动每增加1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就同方向增加6.00536亿元。这是我们在进行财政支农的时候最为关心的数据,也是我们在制定支出政策时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村居民当期的消费还受到前一期综合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是显著的,因为上期消费的总体水平每变动一个单位,本期消费就将同方向变动0.90254个单位,也就是说如果上期消费每增加1亿元,当期消费将增加0.90254亿元。从数据表格和模型的定量检验都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它的乘数效应确实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起到很大的挤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家政府应该认识到加大财政农业支出的必要性,扩大支出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最终达到刺激消费大幅提高的目的。只有政府当局努力完成此项任务,我们才能达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四、政策建议
由此可见,国家应该努力增加农业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尤其是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保证农民增收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内部结构,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在“刀刃”上,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比如提供农民急需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良种的培育、主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全国性的市场信息,来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和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并且还应加快城乡互动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农民市场交易的外部条件,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薛誉华.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措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平狄克等著,钱小军译.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