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立足财政谈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835元增加到2010年的9120元,年均增长13.5%。“十二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倍增,年均增长必须达到17%,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全力加以推进。本文试从财政角度,就此作些研究思考。
一、提升财政支农水平: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概括起来说,就是:实施“三化战略”,建立“三个机制”,形成“三个体系”。———实施“三化战略”,就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三化战略”就是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科学探索。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发展农业还得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通过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本反哺农业,把多数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人,让农民收入多数来自工业;通过城市化,辐射、带动和繁荣农村,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通过产业化,壮大市场竞争主体,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建立“三个机制”,就是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工引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长效机制,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三个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让广大农民得实惠的有效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上,没有发达的农业产业,就不是真正的新农村。而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命题。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创新。一方面可以依托工业企业将农民增收致富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工农要素相互渗透,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多渠道筹措支农资金,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体现“多予”的支农理念。———形成“三个体系”,就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个体系”统筹性强,涵盖面广,是个长期性奋斗目标。这就要求选准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收益最大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农民增收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加快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推进农村交通、水利、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确保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建立不断巩固和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广覆盖、多层面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抓手
江苏农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即便是劳均耕地也只有3.6亩。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机制,还要靠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强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是生产布局散乱、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效率不高。因此,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引领、园区基地为依托、企业为支撑,着力推进农渔业的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渔业、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等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产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在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引进高效设施农渔业、特色高端农副产品以及较高层次的流通项目,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提升农业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单纯依靠种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有限,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引进、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财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在其为农民提供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技改贷款、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使农户之间的生产由分散变为集中,使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变为紧密,从而有效地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三是强力推进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财政部门要支持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支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度。科技兴农的方向与重点要从以粮、棉、油、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农业产后加工、保鲜、贮运等领域,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发挥好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道路,确保持续增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部门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来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来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来统筹考虑,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在政策和投入上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轻重缓急、经济条件和不同需求层次分步解决。可以先把农村的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作为解决的重点,然后可以考虑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涉农补贴资金,逐步建立涉农补贴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在稳定现有补贴资金规模的基础上,整合补贴资金的增量部分,促进涉农补贴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地域集中,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有效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创新财政支农和市场调节的对接机制,采取财政补贴、低息、定向定额补贴、税收优惠等各种形式,吸引和聚集更多的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引导集体、农民及全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加快城乡互动发展。要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撑力度,畅通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渠道,通过服务城市,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通过聚焦城市,加快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步伐;通过减少农民,加快建立农民转市民的管理制度。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按照国家有关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同时,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