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课程资源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关于调研的几点说明
1.1调研方法及思路
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具体思路是:首先,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教育部门关于教材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其次,通过各高校官方网站获取关于图情档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了解高校对图情档专业教育的定位及发展规划;再次,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检索渠道,获取相关学术资源,重点考察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借助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卓越网等网络平台,了解国内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状况。
1.2调研途径及结果
笔者集中调研了国家关于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性文件、举办图情档专业教育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国知网中国内外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学术论文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版本目录,具体结果如下:首先,政策性文件调研。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通知;2006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宏观发展方向。此外,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第十七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讨论了《档案学专业发展战略报告》和《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年会讨论确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09年修订版)》,上述相关文件均从学科建设角度为图情档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高校培养方案调研。已有研究者搜集整理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六所高校(6所院校涉及了我国几个主要高等院校分布区,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且均开展了图情档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确立指导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笔者借鉴了上述相关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整理数据。再次,相关学术成果调研。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模糊搜索,搜索到关于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文献共34753篇,其中,重点论述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内在联系及专门论述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的文献有141篇,这些文献对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有效路径、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某课程单科教材的建设与评价等主题均有较丰富的论述。最后,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卓越网等平台围绕档案学8门专业主干课程,图书馆学(推荐)核心课程9门及方向选修课程10门,通过分门别类及剔除,整理了500本教材的相关信息,其中档案学专业226本、图书馆学专业274本。上述结果显示,综观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的状况,期间存在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状况,但是总体是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图情档专业高等教育开展较早,但是在建设初期,教材建设薄弱,以档案学专业为例,“50-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编印的系列教材直到80年代才正式出版。”1966-1976年受“”的影响,教育停滞不前教材建设更是阻碍重重,十年期间出版的教材寥寥可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重新提上议程,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教材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教材质量也逐步提升。2001-2012年,迎来了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材。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已经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图情档专业教材的出版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2调研结果分析
2.1出版机构特征
出版机构是教材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出版机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国家级综合出版社、图情档专业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分别承担着出版高质量教材的使命(由表1可知)。其中,高校出版社规模庞大,资源丰富,设备齐全,高校师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出版高质量教材提供了双重保障,出版图情档专业教材比例高达43.4%,贡献巨大,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高校教材、学术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排头兵。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著作和大学教材占80%以上,管理学、信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教材已形成出版优势和特色。两家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和“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系列教材”在各高等院校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学界赢得了良好口碑。地方出版社如湖南教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比例为33.4%,国家级综合性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比例为18.2%,专业出版社如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出版比例为5%,均为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
2.2教材作者特征
教材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编著精力。有学者提出“专家教授、学术权威强强结合,亲自写教材、审定教材,力求在教材的认定和出版方面达到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笔者通过对教材编者进行筛选,剔除重复作者、仅对主编进行分析,选取编者194位,涉及理论和实践部门,代表性强,其中档案学专业有102位,图书馆学专业92位,借助高校官方网站、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学者知网等网络平台,从性别、教育背景、学历、职称、职业背景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占绝对优势。男性有146位,比例为75.2%;女性仅有48位,比例为24.8%。男女贡献率与现实职业的性别构成存在矛盾之处,以档案学为例,VictoriaWalch与ElizabethYakel指出,“美国档案学专业学生男女性别结构明显失调,在全日制档案专业学生中只有16%是男生,性别比例的失衡预示着未来档案职业的女性化趋势。”[9]此外,“在我国列入统计范围的档案部门专职档案人员中,女性为59695人,占总人数的65.5%。”档案职业呈现女性化发展趋势,但女性对教材建设的贡献率相对于男性而言较小。其次,从教育背景看,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特点。这与实际教学相适应,以档案学专业为例,中国政治制度史要求编者具备系统的历史知识,传统档案保护技术学要求有物理学、化学的学科知识背景,现代电子档案的保护还涉及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再次,从学历结构看,具有高学历即博士学历的编者占47%。高学历研究人员具有深层次的专业教育背景,且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使其对专业有较深的体会,能较好地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教材。此外,从职称角度看,一般都具有高级职称。具有正高职称的教授和研究馆员有156名,占80%。高级职称群体学科知识扎实,对于理论深度、广度、层次的把握准确,在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中表现突出。最后,从职业背景看,高校专业教授有142名,占73%。高校教授群体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推动理论型教材的建设与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实践界贡献率小限制了实践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教材的不平衡发展,不利于图情档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3教材质量特征
首先,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推动了图情档专业教材水平提升。国家规划教材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为专业教育提供规划教材,从选题、立项、出版、推广都会进行宏观考虑和专业认证,既有政策保障又有资金支持。此外,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云集了国内知名学者,他们理论储备和教学经验丰富,所编教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完备,视野开阔。图情档领域有《信息检索》(黄如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数字图书馆导论》(夏立新、黄晓斌,科学出版社,2009)、《档案学概论》(冯惠玲、张辑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郭莉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档案文献编纂学》(刘耿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70本教材被纳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体系。现阶段,“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评选已取得初步成果,图情档专业领域目前有13本教材纳入该体系。其次,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专业精品教材建设。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有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目录学概论(彭斐章)、档案学概论(冯惠玲)、档案学导论(金波)、档案管理学(黄世喆)、文书学(倪丽娟)、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信息资源共享(程焕之)、信息服务与用户(胡昌平)、电子文件管理(刘家真)、电子政务基础(何振)、信息检索(黄如花)、信息检索与利用(葛敬民)、信息检索(高凡)、文献信息检索(罗爱静)等15门。在精品课程的带动下精品教材建设也初显成效,依托精品课程,充分利用课程建设成果服务教材建设,对于集中优质资源提升教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再次,高校师生用户需求推动了高质量教材建设。选择高质量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师生的青睐必然导致用户市场的扩大,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激励着编者提升教材质量。围绕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编写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优秀教材等,由于其出版大多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其编者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更具优势,受到广表1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机构出版教材数量大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而各高校专业方向课多使用自编特色教材,符合各高校专业教学实际,充分展现了地域文化特征,对于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专门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等课程及教材对于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具有重要作用。
2.4教材用户特征
从师生用户需求的差异性角度来看,呈现出三个特征:首先,教材功能特征不明显。教师对知识理解的透彻性、对抽象问题的把握较学生而言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现有图情档专业教材很少有专门的教师用书或者学生用书,教师和学生基本选用同一版本的教材,区分度不明显。其次,教材配套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教材体系应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辅助教材、参考书目。现有图情档专业教材的辅助配套用书不充足,尽管与专业科目相关的参考书目种类比较丰富,选择余地较大,然而对于参考书目的选择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标准。最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理论课程缺乏如习题集、讨论案例之类的知识反馈手段,无法准确把握实际教学效果;实践课程则往往缺乏具有实验、实习项目导向的指导用书,而创新创业训练则因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很多高校无法真正有效开展。从学生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角度来看,呈现出两个特征:首先,纵向上,专科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性与经典性,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CatherineA.Johnson指出,“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学教育缺乏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出现与供需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应加强研究生的应用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不同培养层次的教材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本科教育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教材体系,专科(含高职)教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生教材仍是薄弱环节,很少有教材明显标注适用对象为研究生。其次,横向上,学术硕士注重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专业硕士则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兴起,档案学硕士专业教育还是空白,如何合理区分和处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培养的关系,有效推进新兴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必须研究和思考的又一课题。
2.5教材语种特征
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原版教材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展现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势,有效地与国际接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几本苏联的档案学专业教材,如《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苏联档案史》、《苏联文献》。”1984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斯图亚特的《图书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学专业引用外国原版专著的先河。当前图情档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材比较成功的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2009-2012年共引进原版教材六本,其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劳顿等著、薛华成编译的《管理信息系统》被誉为两位大师的“圣经”之作,成为字典级教科书,受到许多高校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师生的普遍欢迎。翻译教材将国外先进成果与国内实际相结合,相比于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适应国内师生的需求。现有教材信息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外原版教材与翻译教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推广流行,自编教材仍占据主导地位。鉴于双语教材在编写体例、文化传统、语意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其编写难度、投资力度、流行程度都是国内编者和出版机构值得考虑的因素,如何将先进成果有效融入教材同时又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如何更为透彻地领会和运用双语教材成为广大师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2.6教材版本特征
笔者围绕27门课程,借助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通过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及文津搜索检索渠道,以课程名称为正题名,对中文文献库进行搜索。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在版本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教材建设发展不平衡。譬如,图情档专业核心课程,如档案学概论、中外档案事业史、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在十本以下。而信息类课程,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在三十本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平衡。其次,部分教材编者单一。譬如,档案学专业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可供选择的主要教材仅有《中国档案事业史》(周雪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外国档案事业史》(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图书馆学专业的信息资源建设,可供选择的主要教材仅有《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教材编者单一,师生选择空间太小,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不利于形成专业特色。
2.7教材载体特征
现阶段,传统纸质教材仍占据主要用户市场,但纸质教材从立项、编写、审核、出版,最终到市场流通费时长,更新速度慢,纸质教材的固有弱点恰好为教材载体多样化提供了契机和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立体化教材体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材发展的方向和建设的重点”。目前,当前图情档专业的部分信息类课程,如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如:《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沈固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信息检索》(第二版)(黄如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第二版)(赵静,科学出版社,2008)等。但图情档专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教材尚未得到普遍推广与应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明显验证,教学效果未能得以有效反馈。图情档专业如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围绕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提升,开发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双语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教材,都将成为图情档学术界与教育界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作者:王协舟鄢嫦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