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档案管理困境与改革路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档案管理困境与改革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档案管理困境与改革路径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校人事管理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高校档案管理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演变历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实现路径,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档案;困境;改革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中国大地。中华民族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大步向前,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档案事业也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国家档案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档案管理体制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高校档案管理在国家改革的影响下也进行了主动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高校成立了科技档案室和文书档案室,这是我国高校档案机构由无到有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此之前,高校的档案工作均由校内各单位分管,并没有专门的统一机构进行管理,因此造成管理混乱分散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科技档案室与文书档案室合并成立了综合档案室和档案馆,并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普及,例如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首批高校档案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又一次进步。与此同时,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成为我国第一部档案工作的法律,使得我国档案工作从此有法可依,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在中央文件的号召下,各高校的文书和科技档案室设置专人管理,并隶属于校党委或校长办公室,做到了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初期,逐步建立了大档案管理体制,部分高校初步探索将综合档案室、学生档案室、人事档案室集中管理。教育部档案局在2008年颁布的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被予以肯定的第三次重大改革。至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朝着统一集中、规范标准的方向稳步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年来,高校档案工作跟随党和国家的改革因势而变,在帮助高校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以及服务社会的目标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宽,档案资料越来越丰富,依法治档也越来越规范,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革和提升的地方。

2新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困境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高校人事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校史档案等几大部分,通常以纸质、电子、照片胶片、录音录像等形式为载体保存,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记录,也是服务师生、校友和社会的重要方式。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高校档案也在慢慢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当前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高校建设,高校档案管理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仍有一些发展困境亟待解决。

2.1档案信息利用率低

高校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的利用档案的价值,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事实记录可供查阅之外,高校档案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人文财富。比如,学生党员等各类优秀学生的个人档案对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的帮助,高校可以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据有关学者调查发现,高校档案资源中最常被利用的往往是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成绩单、学位证明等,这与当下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有关;其次为财会和党群类档案利用较多,而科研和外事类档案利用率普遍较低。这说明,当前高校的档案信息利用率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尤其在学术研究等方面有深的可挖掘性和很大的提升空间。

2.2档案管理技术滞后

信息时代数据更新非常之快,数字档案越来越受欢迎,它将资源数字化加工后,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运用网络工具对用户提供服务。高校在建立数字档案之初,开发信息录入、检索、整合等工具,实现了由传统纸质档案到数字信息化的进步。然而,很多高校存在管理技术滞后,不能及时跟上信息的更新速度,导致很多档案信息陈旧甚至不准确的现象依然存在。当用户再次检索查询时,出现数字档案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往往也无法找到最原始的纸质数据,无法满足用户对最新数据的需求,这就大大降低了数字档案的利用价值,失去了它应有的优点。

2.3档案机构功能局限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档案机构工作内容主要以“保存、管理、查询”等基础业务为主,这与用户主体的需求和当下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有关。《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提到,“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高校档案机构并未能实现这些功能。加之当前高校的档案机构基本被定性为学校的辅助业务部门,同时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比如档案保密限制,由于档案本身涉及到用户个人的权利隐私,有些甚至是高校乃至国家级别的文件,因此对其进行严格的保密管理成为制约档案机构功能开发的一大阻碍。高校通常选择保守管理,宁愿舍弃功能延伸,也要保障档案安全。

3新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路径

新时代下对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面临着紧跟新时代步伐、积极发展创新的新挑战。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走入各大高校,然而新时展不应止步于此,“智慧档案”的提出是当下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新突破。智慧档案重在功能的延展,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工作、服务互动等,最大化的发挥人的主动性,赋予档案管理人的智慧,达到主动服务、预知需求等更高层次的创新。因此,要符合新时代下新的发展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3.1转变档案服务模式

为了更好的服务师生和社会,高校档案管理应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扩大功能范围,进行资源整合,简化查询等流程,更高效、便捷地发挥自身作用。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资源联合共享与互联网,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合作,跨专业、跨领域实现优势互补,结合现代传媒技术,开拓更多平台,扩大档案信息的影响力。其次,注重技术引进与开发。例如,适当运用最新检索工具更新数据库,根据不同用户特征分门别类建立专项索引,并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增加检索功能。再次,适当简化查阅流程,提高效率。可以在严格把握注册用户身份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已注册的用户只需登录网站即可便捷的查询个人相关档案资料,大大提高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3.2引进复合型档案人才

新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已不止于本专业领域的基础技能,同时拥有计算机、互联网专业技术甚至其他各专业专项技能的综合能力人才越来越被需求。高校针对现有的人员应提供充足的学习培训机会,挖掘潜力;另一方面要招贤纳士,广泛吸收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以此来加快高校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速度。同时加强职业分工,细化工作内容和专业角度,从决策、管理、开发等多层次区分人才,合理利用专业领域尤为突出的高精尖人才,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更有利于专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同时,高校应争取建立教育基地,开设档案学相关选修课程,甚至增加档案学相关专业招生,为高校档案管理不断走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培育专业人才。

3.3发扬档案文化作用

档案机构除了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保障机构外,还是重要的文化宣传载体。高校档案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保障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档案信息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意义,利用好校史馆宣传红色经典,利用优秀典范建设校风校训,这对于培育当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化自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高校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展览、实践活动,利用互联网手段丰富档案文化宣传形式,与时俱进,发挥好高校档案的文化建设作用。这也与大数据时代“大档案”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谭燕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2012,(23):46.

[2]陈亚利.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档案,2018,(02):61-63.

[3]薛四新,袁继军,胡凤华.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探析[J].中国档案,2018,(5):61.

[4]李彦,王雪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档案”管理体制构建研究[J].浙江档案,2018,(07):17-19

作者:王霞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