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管理工作探讨(5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是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而大学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决定着人才的总体培养情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则很可能严重阻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优化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以期促进高校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管理问题优化
1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1.1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那种着重突出纪律观念,要求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只会让那些个性张扬的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减少通过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措施来让学生服从的办法,把民主和个性等元素融入到高校管理意识当中,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这也有利于制定出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的规章管理政策。许多学校也没有研究新时期下最新的管理理论,做到与实际管理相结合,仍然沿用二十年前的管理方式,与先进的学生管理理论严重脱轨。
1.2辅导员队伍建设不稳定
首先,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充分保障的基础上的。学校缺乏合理的对辅导员的激励保障机制,考核制度与辅导员管理严重脱钩,同时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不能做到坚持不懈。其次,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稀缺,原本职务是各专业的教师,身兼二职就会导致精力和时间不够,因为本身这些辅导员平时就要进行备课和上课的工作,还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就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班级的管理中。过度劳累的工作与报酬,以及评职称的不公平现象,这也是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内因,严重打击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只是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走走形式,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
1.3扩招导致管理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在世纪之初的无限制的扩招,虽然大学生的人数暴增,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入学门槛的降低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管理人员资源的不足会造成管理水平大打折扣。当前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这直接导致学生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有的辅导员管理两个班级,精力上捉襟见肘,管理的质量更无从谈起。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有的班级的学生整个一学期都很难见到辅导员几面,结果造成班级纪律涣散,学风不正。
2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2.1创新科学的管理理念
大学生基本上在高三阶段就已年满18周岁了,因此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心智已经基本成熟,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责任感,且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因而,高校学生的管理要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管理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科学的管理理念,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支持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管理作用,着力改变传统管理下,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尴尬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建议权,例如,召集学生会代表参加教代会、学校后勤服务座谈会,听取学生在教学和后勤服务方面提出的建议,或者是定期组织问卷调查活动,了解这段时间学生管理的真实反馈,并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方针。同时管理要体现个性化和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如,在做班级特困生的思想工作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和有可能存在的自卑心理,针对特困生的不同性格而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生管理人员要抓大放小,鼓励让学生管理自己,通过学生组织的建立实现,如组织建立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发挥这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作用。
2.2采取分层管理方式,杜绝千篇一律
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对象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大一新生初来乍到,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可能不太熟悉,刚刚结束了高中生活的枯燥,面对久违了的自由就显得缺乏自我约束力。因此对大一新生的管理要注重对他们养成教育的培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每堂课要认真点名,杜绝各种翘课现象,发现问题学生,要及时和班级辅导员联系。高校的晚自习都是自愿参加的,这时辅导员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觉参加晚自习,不迟到早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而对于大四的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有些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了波动,作为辅导员要耐心的和这类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急学生之所急,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建立自信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和毕业后的生活。
2.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结构
高校各院系的领导要意识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要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培训工作,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精神。着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三化”建设,要广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事迹,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要深入实际解决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为辅导员队伍架起与学校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公务员队伍之间的桥梁,形成辅导员队伍的流动循环。构建学习培训平台来探索辅导员培训的多种形式。
3结语
总之,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后备人才,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管理问题,并及时地整改和解决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好坏,笔者认为,必须从制度层面上抓起,让大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才能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
[2]金鑫.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J].大学教育,2014年09期
作者:祁霞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已经加强了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现如今已经普遍实行了高等教育,所以几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顺利的升入大学,这对于我国人才的建设来说有着很大的促进性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与大学生管理改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笔者将会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当代大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大学生管理改革的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发展趋势
现如今我国高校的发展形势整体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我国高校人才的发展形势已经逐渐的趋向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方式而言,只有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只有从根本上提升现有的高校管理机制,才会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下面笔者将会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式与大学生管理改革之间的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式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促进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同龄人中只要有20%的人步入高校就意味着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近些年随着我国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2、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我国高校已经实现了大学生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也引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例如在高校教育发展形势的管理中,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已经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和建设,还能够为学生的科研项目研究给予有利的保障。
3、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高等教育与市场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都非常关注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定向培养人才也成为了时展的主要内容,高校教育的市场化发展将会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大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1、来自社会的挑战
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是多种多样的,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很多高校学生认为学历是非常重要的,在校期间应该多参见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学生会等集体项目,很多大学生非常看重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会干部,大学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团体,只有在大学期间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2、来自学校体制的挑战
在我国现有高校的发展中,高校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于教授自己课程的教师并不了解,甚至连教师的名字都叫不上来,高校大学生对于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要求,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应该为1:100或者是1:200,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一比例,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出现了1:400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来自大学生管理干部自身的挑战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都是研究生或者是硕士毕业,这部分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学历,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却缺乏实践经验,很难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式与大学生管理改革也与学校内部的管理人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也是来自于大学生管理干部自身的挑战。
三、大学生管理改革的策略
1、树立新的理念和信念
为了让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实现创新式的发展理念,很多高校已经树立了新的理念和信念,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一般都会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因为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而高校的管理方式必然要顺应社会的未来发展而不断的实现创新式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树立新的理念和信念对于提升高校的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创新工作方式
要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在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与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相比,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式的管理理念,只有运用创新式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原有的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几乎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然而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教师与学生已经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频率,为高校学生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式与大学生管理改革之间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高校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已经实现了创新式的管理理念,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管理和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理念,这也为我国高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探求才会及时的发现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是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为民,高旭阔.高等教育“以生为本”价值取向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
[2]王武.美国高等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
作者:贾卉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管理目标激励理论应用
摘要:目标激励理论用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实际,成为了大学生有效管理的常规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绩效,也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助推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有关目标激励理论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具体的目标激励理论应用策略,最后提出了该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侧重点,以便增强的促进目标激励理论运用于具体管理实践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目标激励理论;大学生管理;策略;侧重点
新时期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生活环境也逐渐复杂,加之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传统大学生管理的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漏洞。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我国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已经将目标激励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实践,并且收到了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实际效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具有促进作用。
1目标激励理论概述
目标激励理论的首创者是美国人彼得•德鲁克,著名的管理专家在1954年了《管理实践》一书,第一次提到通过目标激励的设立,用来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把个人的实际需求和目标相融合,从而使人能够奋起。后来该专家又进一步解释了目标管理,企业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要变成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通过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的引导作用来约束和鼓励员工的行为。通过设置相应的长短期目标来促使人的积极性得以激发,而这种方式就叫做目标激励方式。
2目标激励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的策略
2.1高校管理者要重视目标管理的作用
高校领导人是目标管理方式的决策者,其重视程度能够决定目标管理方法的执行力和效果,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确定了组织的目标和责任制度,与之相关的绩效考评机制和奖罚机制,能够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热情。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系统的规划,并落实学校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2.2目标的设置
要代表广大师生管理目标的设置要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如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既能为整个班集体增光添彩,又能让班级的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笔者认为管理目标的设置应该体现出全员参与,而不是闭门造车,要充分代表广大教师和学生群体,这样才有可能调动他们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2.3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
首先,制定的竞争目标要切合实际。在管理学中,提出了目标是对组织或个人达到预定的结果而作出了提前判断,具有引导和约束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管理对象。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由于他们的智力因素有着客观的差别,家庭环境的作用也不一样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不同,导致每个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都有着细微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目标是相近的,但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千差万别的。目标如果高不可攀,不能很难实现,还会使学生中途退出竞争,自甘堕落;目标的实现太过容易,就会丧失激励的功能。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而注意目标分层,让每个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
3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侧重点分析
3.1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运用体系
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运用体系,首先要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责任;其次,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科学的评估程序,对目标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目标管理运用体系涵盖各种评估标准,以及学生的迟到缺席情况,还应包括集体性的活动开展的情况和收到的效果。同时还要经常评估体系建立的实用性,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进管理内容。建立评价监督控制管理条例,对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整改,让目标管理运用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2加强对大学生目标管理的队伍建设
目标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是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扶植的,而高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是必要的保证。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动员全员参与目标管理。特别是经常和学生打交道的班级辅导员,辅导员是最能够了解班级学生的动向的,可以根据不同性格和特点的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有效交流。因此要经常开展各种有关目标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要求每个班级辅导员必须参加,并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通过系统的培训,使辅导员具备进行目标管理的相关素质,可以规范的指导大学生的行为。只有打造素质过硬的大学生目标管理队伍,才能提高目标管理的效率。
3.3经常开展促进目标管理的教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为目标管理的实施减少阻力。例如,在大一新生进校门的第一周,学校可以开展有关“大学生活未来展望”等主题活动,还可以组织关于“成长的目标”等主题的辩论赛。诸如上述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着大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能够体会到充实感。强化对人生规划目标的引导,向大学生宣传有长短期目标的人,发展潜力是无穷的,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短期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过程来制定自己在大学四年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规划。
4结语
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及创新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教育和帮扶并行,对学生管理必须宽严得当,引导得法。做到教书和育人统筹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个性发展及需求,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激励和调控作用。注重策略技巧及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实效。
参考文献:
[1]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2]王静宜,胡晓云.初探目标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刊.2009(17).
[3]朱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赵晓华 单位:陕西西京学院璞玉社
第四篇:社会化环境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探讨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大学生的素质不断多元化以及大学校园的加速转型。学生适应社会主要取决于学校对社会的适应性,学校针对社会的转型做出的调整措施对学生能否社会化至关重要。大学校园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大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个要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社会化环境;大学生心理;大学生管理
一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我认知概念与社会实际情况不符自
我认知概念包括很多方面,概括来说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对自身以及周围事物的认识、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意志,自我认知概念的良性或者恶性能够决定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充分确立了自我独立意识,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基本都是自我灵活安排生活方式,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束缚较少,故而在对大学生的管理方面存在着疏于管理的问题。在校的大学生由于还没有步入社会,在学校的生活局限了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其生活经历大部分还处于学校生活的基础上,故而在对社会各种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理想主义精神,没有充分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自我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看待事物存在着片面性,往往都是以偏概全,不能全面立体的理解事物本质,以至于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大学生对事物认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崇尚自由独立,缺乏约束能力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地壮大,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在远离父母和老师之后迫切希望独立自主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再加上大学对于大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学生有机会得到自己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大学生在自我独立之后,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把握自己的本心,脆弱的人生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冲击,在面对事物的判断上无法做到理性理智的处理。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都是开放性管理,对待大学生限制很少,充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忽略了大学生自制能力不强的特性,再加上学校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人员结构的流动性比较大,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容易就会变质。比如:高校之中的自行车偷盗情况十分严重,大学生盲于追求价钱上的便宜,对被盗自行车的购买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大学生会认识到这件事情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但是为了一己私欲,对这种现象持听之任之的态度,助长了歪风邪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三)竞争力强,但是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大学生长期处于竞争环境下,步入大学后这种竞争意识更为强烈,为了追求学习或生活上的目标大学生力争上游,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欲望,大学生在这种竞争意识强和心理压力大的矛盾心理中,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自我约束,很容易造成恶意竞争的出现,非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情感波动比较大
一般来说,能够进入高校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为不错的,相比于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他们有着一些优越感,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也造成了他们有着相比于别人更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待人接物都表现出很强的热情。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面对事物不能做到理智地分析,总是依赖情感来做出决定,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大学生较为浮躁,容易冲动,当大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特别容易消极。大学生的个人性格尚未完全成型,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活给了大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承受的机会。总体来讲,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受挫能力弱、承受能力差、自制能力不足,在做出某些决定时往往不能接受旁人的意见和建议,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了就沾沾自喜,一旦失败了很有可能因为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而变得消极待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在各种诱惑之前失去自己的本心,从而误入歧途。
二大学生管理工作关键因素
(一)校园环境影响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
1.学校的知名程度高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趋之若鹜,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寄予了丰厚的期望,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会让自己有更高的起点。因此,学校知名度的高低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促进学生的竞争力和积极性,也有可能对学生的心态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学生在选择人生走向的时候不能够保持理智。
2.好的大学有好的学习氛围,大学生走进大学之后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学校的文化底蕴厚就能够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校园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轨迹,也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前提。如果校园文化不与社会同步,就容易造成在校大学生与社会文化格格不入,导致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无法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反差;相反,如果学校有着良好的校园文化,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学校中学习到必需的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足以让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社会上残酷的竞争环境。因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更容易地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人才。
3.校园风气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家长,良好的校园风气一直是两者重视的方面。良好的校园风气能够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质,也是高质量学校必备的基本要求之一,充分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综合软实力,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如果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风气,主要体现在学习氛围不浓厚、名利之风盛行,那么就有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坏的消极影响,致使大学生走向沉迷堕落,甚至会让大学生走上犯罪的不归之路。
(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学校和大学生带来冲击
1.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也影响到了在校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使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金钱和利益的双重熏陶下,大学生往往产生攀比心理,促使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靠拢。此外,社会经济的转型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学习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从而影响了大学的环境,导致大学环境变得越发复杂。
2.社会文化的性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社会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人类财富的主要体现对象。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人群之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走向,反之,社会文化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学校的环境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更为复杂,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
三针对大学生管理进行教育对策研究
(一)在思想教育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测评制度
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已成普遍现象,要想解决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套严格的思想教育测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该制度,可以有效地与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道德约束力,让大学生自发地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有效地解放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形成让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局面。思想教育评测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重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丰富校园的生活方式,摒弃社会不良风气
校园生活的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良风气的发展,学生在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时没有感到新意,社团的活动一般都是延续往年的模式举办,再加上管理人员的疏于管理,导致了学生对于校园的文化生活失去了兴趣。学校需要针对校园的文化生活方式作出一些调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多举办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踊跃参加,合理安排学校的社团资源,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通过社团将大学生凝聚在一起集中管理,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归属感
大多数管理人员由于经常更换的原因造成管理岗位的流动性比较大,往往无法形成对大学生的有效管理,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适当对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建立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对管理人员和管理岗位进行规范化,增加管理人员在管理岗位的在任时间,形成稳定、持续、高效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扎西次仁.高校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1,06:136-137.
[2] 殷成志.大学生管理社会化环境的模拟教育[J].教育评论,2014,11:57-59.
[3] 范孝楚.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自我管理环节探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74-175.
[4] 黄箭,戴春平,刘宇,罗士俐.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08,13:64-67.
作者:迪力夏提·卡迪尔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探讨
摘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扩招,高校学生逐渐增加,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困境;措施
一大学生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受其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变并趋于成熟的阶段,受当前充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形成了金钱至上的观点;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西方的观念开始传入国内,大学生在东西文化的的碰撞下,容易出现思想误区,找不大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信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增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的人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大学生人口的增加又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校扩招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学生素质总体下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了,因此可以看出高校的扩招增添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沿用了中学的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变革管理模式,首先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虽然高校中允许学生自由选课,但是出于成本、管理等的考虑,高校往往会代替学生选课,使学生能够集中上课,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其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学分制、选修课的出现都加大了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最后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当前在高校中越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管理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直采用中学的管理方式,强调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和自由发展的实现。另一方面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高校管理的虚影,因此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管理方法单一、内容体系不科学
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当前高校管理模式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方法单一、内容体系不科学。学分制的出现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上课时间、任课教师,这也就打破了同一个班级一起上课的教学模式,这也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势必变得多样化,这也使得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
(三)管理队伍不健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了,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高校在进行管理人员选拔的时候往往更加重视其政治表现、组织能力,而忽视了其是否具有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或者学习经验,因此选拔出来的管理人员素质也不低,但是就是无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高校在进行管理人员后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参加培训就可以上岗,最后在激励制度建设方面,高校更加关注其工作热情、政治表现,而忽视了其最终的工作表现,使得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本末倒置,降低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当前进行大学生管理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由于当前大学生过分的追求自由,使得常常做出超越道德约束的行为来,不仅不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也会对自己造成巨大的伤害。由于大学生道德缺失而造成人间惨案的例子比比皆是:2013年复旦大学生饮水机投毒事件、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的碎尸案等。这些案件的发生都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以往高校的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也是学生出现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改变当前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对事物的看法,在进行事物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使得最终的决策结果能够体现学生的利益。与此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拥有的合法权益,并且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应该本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管理方法使学生参与管理工作
在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将管理人员看作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角色是”被管理人员“,是被动的、处于服从地位的人,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在管理工作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的这一状况。创新管理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与学校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共同体,同时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还能够展现高校的民主观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最终的管理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高校中存在着管理人才缺失的状况,因此应该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而为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供重要的保证。首先应该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为了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应该定时对管理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例如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其次应该不断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应该根据学校的管理需要,制定合适的人才引进标准,确保新引进的人才能够在管理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后建立激励制度,使管理人员能够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学生管理工作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将学生的各种信息录入其中,方便学生信息的管理,同时也是管理人员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的工作,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
目前高校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的培育。首先可以设置道德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观看影片、研读名著等手段培养自己的道德,其次加强道德实践活动建设,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最后可以选择道德素质比较高的同学担任学生干部,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们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的开展,新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能够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学生管理需要出发制定新的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学生,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远,葛伟青.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11,03:114-115.
[2]郑晓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08-112.
[4]吴正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李勃.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89-92.
作者:崔钰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