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业大学生管理培养路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业大学生管理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业大学生管理培养路径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创业实践的大学生。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创业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创业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结构松散、管理无序的现状出发,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高校内部对于该项工作的观念滞后,执行不力,进而提出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大学生;管理;培养路径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就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1];2014年,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构想;随后国务院先后颁布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二十余份指导性文件。今天,创客(Maker)运动开始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等创客空间成为青年大学生顶礼膜拜的创客圣地。与此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尚未构建完成,高校普遍处在空喊口号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尴尬处境。基于此,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找准着力点显得尤为必要。当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已经开始了创业活动,这批学生既有创业实践的历练,同时又极富创业激情。针对这类学生加强管理,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成长成功,同时也可以利用他们的示范标杆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

一、管理无序、结构松散是基本事实

(一)管理无序:制度与现实的冲突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创业大学生的学籍管理、创业活动的资金扶持、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2],然而到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很多高校并未严格落实到位,敷衍塞责现象比较严重。创业孵化基地等类似创业实践平台虽然看起来遍地开花,然而大部分黯然无色,“星星之火”没有被点燃,更没有起到“燎原”的作用。创业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同时具有创业者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将这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分别开来而加以区别对待,往往只注意到他们大学生的身份,而忘记了他们也是一群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青年人。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墨守成规,缺乏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精神。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高校自身就应有创新的理念和创业的精神。

(二)结构松散:归属感的缺失

大学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但是囿于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很少在一起交流,思想碰撞的机会较少。创业大学生虽然都在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但是从事的领域各有不同,而且业余时间比较少,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就更少一些。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虽然从形式上解决了创业大学生“在一起”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创业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意识较强、发散思维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团队意识,因此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定期交流机制,培养团队意识很有必要。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创业实践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能从心理上让他们找到归属感。

二、观念滞后、执行不力是根本之因

(一)观念滞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目前,国家层面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现行的高校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比教学工作更受轻视。在这种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学生管理的总体氛围引导下,创业大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工作不受重视显然是“理所应当”的。高校毕业生数逐年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人才短缺又制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对矛盾必然要求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落实到高等教育层面,那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背景下,创业大学生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他们是大学生队伍里站在创新创业第一线的群体,这支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关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氛围营造,也为其他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难得的经验积累和资本借鉴。

(二)多头管理,执行力不强

创业大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工作,实施主体到底归口哪个部门,大部分高校并未明确。团委、教务处、学生处、院系以及就业部门对此都有涉及,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形成合力,以致很多创业大学生对此颇为不满。另外,这些部门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政策的执行又很不到位。这就导致创业大学生像一片自生自灭的花圃,看起来很绚丽,枯萎起来也很快。

(三)普适教育,针对性不够

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来看,目前针对创业大学生的教育基本还是普适性的教育为主。大学生创业本来就是千姿百态,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由于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强,创业大学生很难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校教师自身普遍缺乏创业经历,也很难对创业大学生做出合理的指导,即使有些教师能力突出,可以做出合理的指导,他们得到的回报和收益也微乎其微。这就形成高校教师不愿意为创业大学生指导的现象。当然,有些学校聘请了校外人员为创业大学生进行辅导,但是也基本停留在开讲座和进企业参观的层面,也做不到针对性指导。

三、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是解决之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主体

时代在进步,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针对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多头管理的现象,从政府到高校内部都应该明确责任主体,这样有利于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专业化管理和教育服务。责任主体明确以后,相应师资力量的培养、奖惩机制的完善、实践平台的建设、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等工作随即就可以开展起来。同时,积极引入学生参与机制,从学生角度出发,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来,实现良性互动,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更好开展。

(二)创客运动,扮演重要角色

创客(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并加以分享的人。目前创客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球拥趸无数。创业大学生与创客相比,相同点在于都是在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不同点在于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从现实角度看,很多创业大学生都是从创客转变而来,很多创客也有成为创业大学生的意愿,如何实现这个华丽的转变,需要考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对有意愿从事创业活动的创客进行经营、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成为创业大学生,对他们创业的成功也大有裨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将创客运动中天马行空的思维模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激烈的思想碰撞引入到创业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体系中,也有利于创业大学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创客运动和创业大学生的管理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因人而异,针对性的培养

针对性教育,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在如今的创业大学生管理培养领域,这个规则同样适用。创业大学生数量众多,从事管理教育工作的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解决这对矛盾,首先要充实师资队伍,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再次要引入社会力量。在管理教育方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以后,再考虑创业大学的管理培养的实际工作就稍显简单一些。实行创业导师制,建立若干创业教育工作室,可以起到分类管理,个性指导的作用,对创业导师和创业教育工作室进行奖惩考核,将刺激创业导师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创业教育工作中来。创业教育工作室的建立,也有利于小群体创业大学生集中讨论,给他们创造思维碰撞的机会,纠正创业运动中的错误方向,实现资源共享。

(四)创新形式,改进教育内容

针对创业大学生的教育,其形式与内容应有自身的特色。从形式看,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显然不应成为主体,一是创业大学生很难集中到教室授课,二是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形式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和互动讨论应该是比较好的教学形式,将创业大学生带进企业感受实际的企业运作环境,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取长补短以改进他们的创业活动。同时,适量的企业家讲座必不可少,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和实战技巧将有助于创业大学生的成长。从内容看,首先是要有实用性,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宏观知识必不可少。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创业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还处在校园和社会的分界点上,社会生活知识、企业管理经营知识比较缺乏,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

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将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创业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来,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和个性培养,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5-4.

作者:方中政 江伟 刘家祥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