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管理创新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社会管理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1.1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这里是把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看,并且指出了社会管理的主体不只有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也强调了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讲民主和法制”又是一个“讲管理和自由”的过程。其中,社会管理是一个对“上”侧重讲法制和对“下”侧重讲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上”主要讲“管”和对“下”主要讲“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对“外”更多要讲“管”和对“内”更多要讲“理”的过程,其实主要的对政府讲法制和对个人讲民主。而且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社会成员的自由和进步,为了社会成员的幸福和尊严,为了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
1.2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指“在一定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以及社会效率,社会管理的对象是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和社会价值,社会管理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和政府,他们通过综合决策建立社会管理模式。”这是比较完整的社会管理的定义,它着重指出了社会管理强调共同价值观等社会共识和集体良知,而且社会管理旨在保卫社会、建设社会甚至重建社会,即改善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来建设一个好的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管理要实现的目标。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管理是服务而不是控制。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人类的本质是管理,社会的本质就是管理。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类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满足人类的各种合理需求。其中,衡量社会管理的标准就是“三权”(权力、权利和权益),即是否有利于保证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力,是否有利于保卫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是否有利于保障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其主要通过“放权”、“强权”和“增权”来实现。其中,“放权”就是权力向社会开放,即政府“平放”权力于社会,政府赋权力于社会,政府还权力于社会,就是政府退出对市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和不当干预,政府不“越位”、不“失位”,让公民、社会组织等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与主体,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与自我保卫。“强权”即发展、维护、保卫公民的合法权利,就是让公民、社会组织等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作为个体的公民,真正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保障权利”的目标。“增权”即增加社会成员的各项正当权益,当然“增权”是以社会成员的既得权益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增加;不过,这是权利和权益的目的和归宿,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协同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也就是通常讲的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而通力合作对社会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组织和协调的过程,它以合作精神和现代公共规则的确立为价值取向”。因此,只有三者整合于一个中心时,才能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发挥群力,社会稳定与结构平衡才能成为可能。如果政府过分地干预市场,则可能存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市场失灵”等效率问题;如果政府过度地放任市场,则可能出现不平等甚至出现“社会失灵”等公平问题;如果政府和市场都没有也不能还无力触及的一些领域,则需要社会中介组织依靠自身的“身份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灵活的体制与充分的资源优势进而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进而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社会管理的概念既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又有顶层、中层和底层之别。在宏观(即顶层)层面是指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在中观(即中层)层面是指对经济之外而且与经济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管理,即通过政党政治等一般规则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社会管理的;在微观(即底层)层面则是指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领域的管理与调整,主要通过宪法制度与产权制度等既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其中,“社会管理”既不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的管理,又不是对社会危机进行的管理,也不是社会控制与社会统治,而是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就是对“私域”、“公域”和“第三域”(既不是“公域”,也不是“私域”,而是二者之外的)进行的调适与规范,实现“私域”、“公域”和“第三域”的均衡发展、和谐整合与动态平衡。而且社会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和内涵:社会自我管理、社会他管理(被管理)、社会共同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即主动管理、被动管理、合作管理和公共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自“左”到“右”及自“右”而“左”相结合的管理和超越“上下与左右”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自组织、社会他组织(被组织)和社会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来实现,因为社会既是一个自组织又是需要组织的,其中既有自组性又有他组性,通过自组实现自主和自治。
2管理失灵,以致导向不适和管理无力
当下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政府管理,或者说是行政管理、上下管理、“金字塔式”管理。但它已经出现了一些“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即管理的“缺位”、“失位”、“错位”与“越位”的现象,由此还形成了一些侵犯公民的私人空间,剥夺公民自由的问题。其实,政府管理更多地强调通过权力、外力、强力、强化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引导、鼓励、内化、感化、教化来实现的。此外,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民主化、法制化、合法化、人性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暴力管理”,比如“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而如今的管理就有一些倾向于“暴力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是依据权力或权威来推行的,刚性有余,弹性(柔性)不足;限制、制约和约束有余,而自由、导向和激励不足、不适和无力;男性有余,女性不足;简单地把“管理”看成了一门技术,而不是一种艺术。“管理”在更多的时候是在追求效率、效益与经济,而忽视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也在过分地强调了效益的最大化,过分地限制了人的自由与个性,而不关心也不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人权、需要与愿望。其实,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不仅管理的客体是人,最主要是管理的主体也是人。这就需要文明管理,即管理过程不能没有“人性化”的因素,不能不考虑被管理者的适应感,以及管理者的轻松感;文明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文明,而管理文明最基本的就是要关心和尊重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保证其合法的权力,保卫其合法的权利,保障其合法的权益。其中,理想中的管理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保卫少数的合理的话语权,保护少数的正当的权益,保障少数的合法权利;满足少数和多数的合理需求,尊重的少数和多数的意愿选择,发挥少数和多数的能动作用,促进少数和多数共同发展。
3管理转型需要管理创新
21世纪是现代化的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新一轮的转型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开始转变、转折和转型。因此,社会管理也开始了“大转型”,社会管理已经通过创新悄然从传统进入到了现代,即社会管理的运行状态由“单向”进入“双向”,途径手段由“管”进入到“既管又理”,目的由“控制”进入“建设”。
3.1“管理转型”的核心就是“双向运动”
“管理转型”就是管理者的无限扩张、不受规范与节制与被管理者的被迫自卫、自我保护的“双向运动”,并不是管理者应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管理难度所做出的被动调整,而是被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反向运动”对管理者进行节制与制衡来进行自我保护的过程。其中,“管理转型”的核心是“双向运动”;而“管理”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向运动”到“双向运动”、从“重‘管’轻‘理’、先‘管’后‘理’、有‘管’不‘理’、有‘管’无‘理’”到“既‘管’又‘理’、‘管’‘理’并重、以‘管’为辅,以‘理’主”、从“一人管理”到“两人管理”、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从“暴力管理”到“人性管理”、从“强制管理”到“文明管理”、从“技术管理”到“艺术管理”的转型,即管理的理念、主体、过程、手段的转型。而“管理”已不再是“单向运动”,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互动,是“管”和“理”的互动,是“外”与“内”的互动,是“感化”与“强化”的互动,是“男性”与“女性”的互动,而且是力量对等方向相反但不对立的“双向运动”。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言,“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将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3.2现代管理:既管又理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管理既需要创新,又需要系统创新,还需要与时俱进。现代管理就是既管又理的实践过程,其核心理念就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节约成本,提供服务,致力建设。管理创新,首先是创新理念,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即“管理文明”;其次是“人”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即“文明管理者”。“谁是管理者,谁是被管理者”,以及“谁来管理和谁被管理”,即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而且二者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并且是统一于管理过程的、地位对等的有机体,也就是说,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管理者的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再次是“技术”的创新,手段和途径的创新,“如何来管理”,即“文明管理”,包括“管”创新与“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机理创新。具体而言,现代管理就是“既管又理”,即是“外管行为”和“内理机理”相统一的过程,是通过“管”的手段和方法而达到“理”的境界的一种状态,以寻求内部秩序与外部环境的均衡和发展,实现“对内稳定,对外发展”。而从机理的角度看,是既需要约束又需要引导的,是既需要限制又需要放纵的,是既需要压抑又需要激励的,既追求效率又充满人文情怀。现代管理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不仅要通过“外力”来管,更需要通过“内化”来理,即内外并重,内外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3.3管理创新:更好地管理与建设
“‘管理’要以‘建设’为先,没有‘建设’作为前提和基础的‘管理’是一种被动的管理,容易失效甚至导向失败。”而“建设”思维又是一种良性的积极进取的思维。所以,把“管理”与“建设”融合起来的管理才是一种良性管理。这就需要对社会管理和治理进行创新和出新,需要注重“人的因素”,需要强化“以人为本”,需要把“管理”放在一个系统的范畴和系统中进行审视,需要把方面、方向和方式统一起来加以考虑和选择,以形成配备、配合和配套的格局,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所以,社会管理的创新是不能就事论事的,是不能仅局限在一个“管理”层次和层面的,而应该跳出“管理”而进入一种“建设”状态。其中,要严格区别“管理”与“建设”之间的不同:“管理”更多只是对客观的利用,而“建设”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管理”更多的侧重于微观层面与私人领域的服务,而“建设”则侧重于宏观层面与公共领域的发展。“管理”侧重的是为解决当下问题而创造条件并为下一步发展服务的;而“建设”则侧重的是既立足当下但又不局限于当下来实现既定的计划或目标。因此,管理创新既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但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以实现管理的“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或者说是把管理的负面影响或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作者:刘景龙王礼鹏单位: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