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结合读者群体的需求倾向与信息时代特征进行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探讨,着力解决馆内资源管理与拓展、读者服务、宏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资源信息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出现的。传统图书馆三个主要功能———收集、选择、积累文献,加工、整理、保存文献,传递、提供、利用文献,是由自身拥有实体馆藏构成,以印刷型纸质文献等并存的形式存在。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技术日益更新,信息化传播迅捷,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高校图书馆建立新的创新管理模式。

1队伍建设

1821年德国F.A.艾伯特第一次提出“图书馆管理学”(libraryeconomy)一词,他还撰有《论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修养》,主张要合理安排图书馆内部的一切事务,图书馆应由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管理。

1.1馆内培训

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低是高校普遍的现象,图书馆学专业是国内冷门专业,社会公共和高校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市场中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足够的学术关注度,各大学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注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职工感兴趣的问题,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进行措施如下:

(1)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包括对应总馆和学院图书馆的教职工的安排,进行时间、地点、内容方面的预告。

(2)重视新职工的培训工作,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工作,同时对社会信息和专业人才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反馈馆内工作建制,形成内外需求补充的良性循环。

(3)建立各馆间联动管理系统,依据通用级别设立分级培训计划,细化至各馆各工作环节,由总馆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1.2馆长的选拔、聘任和管理职能

作为高校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的层次在很大的程度上由馆长决定。尽管现实情况中,馆长不会参与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工作的分配与执行中,甚至对于图书馆整体而言,管理的模式和本身图书馆的稳定性让各个部门职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趋于平稳和固定,但这些现象终究是取决于人的自主性。目前,国内外主流的馆长选任分为公开招聘制、内部选拔制和实质任命制,代表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高校图书馆馆长的选任和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总体体现在社会化程度上,而对于馆长任命的资格考察,总体有要求服务意识强烈、出众的图书馆技术以及具备图书馆发展水平知识的教员和对大学科研职能有足够认识、管理才能出众的专业人员两种取向。在这两者问题的选择上,主要是基于不同图书馆的内部建制。在对馆长本身进行多重层面的考察前提下,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调整或者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取向将作为馆长选任方向的重要依据。

(1)社会化需求。

高校人员及外校人员可以参加任何一级图书馆干部的招聘。所有应聘人员一视同仁,一律按条件择优录用。从馆外选来的馆长没有旧的清规戒律和各种人事关系羁绊,可以带来新鲜经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这是大学图书馆社会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除去专业内的实习,图书馆能成为对于大学而言一个很好的社会反馈,为馆藏的组织构成开辟新渠道,优化情报技术,对图书馆整体管理结构进行改造。

(2)效率运行需求。

这是对管理模式最直接的表象需求,图书馆的循环高能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身的运行效率,这也是管理学在图书馆上运用的初衷。所以馆长的专业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自身及其文化发展水平,出众的管理能力和远期规划是作为领导者最直接的基本素质。

(3)发展水平需求。

对于馆内建制内容的补充和之后的改造是馆长选任依据的基础。选任的判断和馆长自认环境的判断将成为一切管理运用的基础,至此馆长也应深刻认识到对自己的补充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大学图书馆的补充。完成判断和补充才能确保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此时前两者需求的体现才会愈发明显和重要。对上述三个需求的论述并非基于重要程度的排列,而是着重体现行业稀缺程度和认识程度的递减。总之馆长的选任和任何图书馆员工一样,都是对大学图书馆的有力补充,馆长是一种自主性和控制力更强的模块化补充。

1.3员工与激励机制

图书馆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组织机构,其诞生最早是为手工作业而设置的。其职能实现的物质方式在现今的需求环境下显得匮乏,对现代图书馆而言存在一些功能性的障碍,但它并非不能适应图书馆功能变化的需要,体现在需求表象上的变化,只是图书馆表达的物质方式不同而已,其职能需求并没实质上的变化,即使在信息化下图书馆功能得到了扩展,也只是新技术为满足更大信息效率的应用。所以图书馆工作模式的变化不应该是理念的改变。在打破旧的按文献类型和工作流程设置机构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组建以强化功能为目标的机构管理模式的表象平移之外,需要的是员工机制的创新。许多美国图书馆以任务为中心,对人员和业务机构进行职能重组,与读者实现互动,从而促进了双向积极性的实现。然而在这基础上应该扩大员工与读者自助服务的自由度,在馆内基本服务的额定任务。如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现设部门是办公室、技术服务部采访、编目合并、流通部、参考部、信息系统部、藏书发展部。同时也不再以读者对象或文献类型划分阅览室或书库,文献资料集中实行“统仓管理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对读者自助服务的完成与创新,同时鼓励员工创新,扩大有效任务范围,直接由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员承担不同学专业书刊的采、编、参考咨询一条龙服务工作。对图书馆员的评价和奖惩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终考核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业绩、业务水平与社会效益。被考核者除了完成额定内基本服务任务和撰写详细的述职报告之外,还应呈交有关的附加材料。如读者的评语、所参加学术团体领导者的介绍、参加学术会议的通知及本人宣读过的论文副本、对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建议以及本人下年度的工作规划等。这些都归入被考核者的个人业务档案。另一方面呈交馆内的负责人其业务双向创新案例,经考评,决定编入全馆的《年评》一书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评定及其任命不是终生的,一年一次,评聘合一。在一般情况下是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但对成就突出者可以越级破格。也有被解除职务的,特别是副研究馆员及以上职称、任职期间没有科研成果,则很难保住职务。

2机构设置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设置应该由各馆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确定,没有统一模式。但是大多数图书馆都设有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参考咨询等业务部门。这基本上是根据传统图书馆三个主要功能提供设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不断变化,近代图书馆主要承担收集、整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又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

2.1机构职能的拓展与创新

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必然承担了更多的要求,然而图书馆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构,对社会的要求必然有一定的反应期、考察期和适应期。除去互联网等多媒体的需求投射和交流,其最主要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来自读者,而这种信息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复杂的、慢性的。所以,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缩短时代衔接周期,图书馆自身可以取消其他衍生职能,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开放馆内资源:包括图书、服务机制、人力等。开辟馆内空间,扩大读者权限,为读者留出尽可能足够的组合空间,实现需求定制化,这样能更好地结合上文提到的员工激励机制,实现服务的双向创造性。

2.2建制结构

高校图书馆应实行权力下放分权分散式管理体制。图书馆机构本身应该获得大学内最大的自主权力,自主管理,经济独立,不受校园内部的行政权力管理,从而保持本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了密切图书馆与学院间的关系,保持科研事务的交流,大学应在各学院内部设立专业分馆,以主馆为主体进行行政管理,广泛将资源分布在各学院图书馆,并单独建立馆内资源体系,从图书馆总体上进行馆藏资源的分级,从而平衡各专业书籍的分布与主馆之间的馆藏。各分馆的内部科研事务由该学院决定,馆内经费由各馆之间的实际科研、教学需求分配,并在分配后建立内部独立的经济体系运行,并在中长期定期对各分馆工作与需求进行评估,将经费重新分配。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各院系师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保持了各分馆的高效运行。

3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主要集中于推荐课题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的需求,传统需求形式的比重发生变化,图书馆过去承担的功能实现的物质形式对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3.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国内外相关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采用文献数据库,提供浏览和检索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术效率,将文献信息的获取、相关有效信息的整合一体化。能够避免以往学术工作进行的脱节问题,显著规避可能的风险。另一方面,有效满足更大群体的阅读需求,在各分馆针对专业分级,设立图书资源的有效阅读方式,从而大大减少单位成本,有效地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推进,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等能够逐步深入或参与专业课程,指导学生撰写报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2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然而,信息时代要求专业能力在新的物质方式下的平移,观念上符合新方式的效率原则。实质上,要求新技术人员的补充,但依旧要求以传统专业人员为核心,配合馆内培训和员工技术交流,开发现今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剩余产能。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科服务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环境,数字空间构成科研和学习环境逐步代替实体高校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科技创新的压力激发高校教师做科研项目的动力,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倾向于知识解决方案的学科化信息服务。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定期在学院网站上宣传图书馆信息,参与院系或学科课题研讨会,进行信息资源和数据、学科服务平台等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

[3]顾奔.美国图书馆事业概况[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3).

[4]宫占凤.美国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

作者:管春蓉 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