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去。但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精髓,各领域就不能简单地重复“以人为本”的口号,而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如何以人为本”的理论,首先明确实践中究竟“以谁为本”的问题。

图书馆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有的主张“以读者为本”,有的认为“以馆员为本”,还有的提出“读者第一”和“馆员第一”可以相提并论的观点。有些见解颇有新意,可是,关于以人为本的提法种种,具体内容以及理论层次和实践要求各不相同,让人感到费解。本文试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质、图书馆之本等的认识入手,对图书馆应“以谁为本”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读解。

1“以人为本”的由来

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在哲学[1]和社会学[2]上称之为人本主义,还有称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们都是英文Humanism一词的不同汉译。[3]以人为本,也有的说成以民为本、以人为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倾向形成的最早。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就明确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的思想,而应用以人为本理念最早的国家管理者,可追溯到公元627年执政的唐太宗李世民:“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贞观政要·崇儒学》)。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后来兴起了人本主义的社会思潮,也称“人本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4]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5]

“以人文本”是个历史范畴。古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家、思想家,不同时期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是把它作为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指向不同的人和事物等,“以人为本”形成多层面含义的“本”。如中国封建社会悠久的历史始终绵延着“君为臣纲”的趋向,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始初是相应于至高无上的王权思想,针对“君”和“吏”概念提出的,强调爱民重民是国家君王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在西方历史上,人本主义思潮曾反复呈现,形成人文主义传统,初期是对于教会神权和封建特权的绝对统治地位提出的。中世纪,教会以神性否定人性,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欧洲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与“神学”和“神道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学”和“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建立起来了“人本主义”。[6]可是,列宁认为,“无论是人本主义原理,无论是自然主义,都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7]

以人为本也曾相应于“物”而言。如西方现代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商品拜物教大行其道,“以物为本”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实际追逐的价值目标,这时的“以人为本”便成了与“以物为本”相反的原则。而在管理学说中,“以人为本”或“人本主义”的管理倾向,则是相对于“科学主义”的管理理念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往的一切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人的本质、人的属性有不同的认识。黑格尔把人只当作意识的、思想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舍弃了人的社会性,只把人当作感性的存在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来看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的合作”,[9]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和”是社会。人如果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和其它任何活动,而且连生存下去的可能都没有。人构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人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尺度。”[10]所以,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的概念,他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且是主客体的统一;既是个体,又是群体,而且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统一;既是‘我’,又是‘你’和‘他’,而且是你、我、他的统一”。[11]坚持以人为本,应“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2]

关于“本”的含义,《辞海》解释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重要的;中心的。”[13]诚然,“以人为本”的“本”应为“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因而,必须提高人的信念和意识,把人本身当作人的最高价值,把人摆到最根本、最重要的位置。可见,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人为本,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根本;二是以人为根本动力;三是以人为根本目的。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首先要关注、关爱所有领域的每一个人,同时,既要把他们作为最可信任和紧紧依靠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和维护每一个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所以,处于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对于不同的对象,必须遵循不同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

而且,还要注意到的是,“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实体”,[15]以人为本中的人作为现实的人,有社会阶层和关系上的差异,其角色又是动态的,要经常发生转换,加之人们面对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视角又有所不同,这个“人”必然还有范畴的概念和区别。无论在哲学、管理学还是图书馆学上,无论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或基层组织微观的观点,从政治层面和一般管理实践上,或者立足于图书馆具体工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在不同的范畴和视角中,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都有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即使在同一领域的不同阶层、关系中,主客体也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涉及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人本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3图书馆之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作为群体的存在,图书馆务必“依靠馆员”、“为了馆员”,以竭诚、有效地为读者服务而履行社会职能。所以,从总体上讲,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图书馆不仅必须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每一个馆员的利益和价值,而且必须重视、切实保障所有读者的需要和地位。强调馆员与读者对于图书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主要在于馆员与读者均为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又相辅相成:图书馆的存在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前提,没有读者,工作人员就不成其为馆员;而没有馆员,图书馆也无法达到满足读者需要的目的。馆员和读者都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组织图书馆工作不可或缺的主体。

显然,这里的“馆员”应当是广义的,包括“各层次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16]在这个角度上,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也应突出“以馆长为本”,这是从馆员与社会、与馆员之外的关系上,即从图书馆外部的大视角,立足于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政府或大学等的层面。馆长是图书馆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推动者,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的部署安排、组织协调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尊重和维护馆长的利益和需要,馆长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那么,馆员与读者的需要、利益和价值、作用等,也难以得到全面的维护、实现和应有的保障。

如果从图书馆的内部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发挥人的作用的一般意义上,则应突出“以狭义的每一个馆员为本”(除馆长等管理者之外的工作人员),旨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具体地说,应“以业务人员为本”、“以行政管理人员为本”,可再细化为“以人才为本”;相对于馆长,还可强调“以副馆长或中层干部为本”等,这要取决于所指向对象的性质和所确定的目的。但是,“以读者为本”,则无论在广义还是狭义上都是必须努力体现的理念。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从某一角度将其具体化为“以重点读者为本”、“以教师为本”、“以研究生为本”等,图书馆必须无条件地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利用图书馆的读者,甚至包括潜在的读者。

“以馆员为本”和“以读者为本”的内涵在一些方面还有些差异。譬如,“以馆员为本”,包括维护、实现馆员的利益和需要,依靠、发挥馆员的主体作用和价值两个方面。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必须努力体现馆员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以读者为本”,则主要是指维护、实现、发展读者的利益和需要,突出读者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着重要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思想,与“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是一致的。[17]

4馆员与读者谁为第一

“读者第一”和“馆员第一”的命题,是对“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的通俗表述。如前所述,倘若单纯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两个“第一”的蕴意并无二致,所有人的权益都应放到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馆长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主要是在实现个人价值、作用和需要、利益方面遭遇矛盾、冲突等,究竟应“以谁为本”或“谁为第一”?

不言而喻,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应当界定从哪个角度、在什么范围、为了何种目的。基于本文仅在图书馆内部从总体上进行探讨,应当说,在一般情况下,不宜强调“以馆长为本”,尽管这一理念极其重要。“馆员第一”与“读者第一”则可以永远并存,其原因在于,两个“第一”是指向两个不同的参照体,而馆员与读者始终处于对立统一体中。所以,馆员与读者唇齿相依,“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既相关联又相区别,其间关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两者相对独立,互相不可替代。强调“读者第一”,是从图书馆服务工作上,对于馆长和馆员而言;树立“馆员第一”,则是在馆内现行管理中,只相应于馆长等管理者。“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是两个范畴里的两个概念,而事物的可比性在于类同,在于同一范畴里。因而,本文也赞同两者轻易“不能互相转变”的观点。[18]简单地“从读者第一转变到馆员第一”,[19]是把本质规定性迥然不同的两个主体置于同一性中,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导。单纯强调“馆员第一”,难免给读者造成馆员在图书馆中至高无上的错觉。

二是,“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是相对并列的。但是,这里强调读者与馆员同等重要,也仅仅是对于馆长来说,而且,这种并列关系只有在两者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时才能成立。显见,“可以相提并论”的命题,[20]也不尽准确。“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如果随心所欲地“相提并论”两个“第一”,势必给人带来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的混乱。

三是,“馆员第一”与“读者第一”具有从属性。这是指在馆员与读者的需要和利益中必择其一时,馆员不可继续保持“第一”,只能屈居“第二”。在图书馆工作中,馆员应当完全服从于读者,读者才永远第一。但这也是从办馆宗旨、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的目的和手段上,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所讲,同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有力保障。换言之,对于图书馆总体来说,“读者第一”是绝对的,“馆员第一”是相对的。强调“馆员第一”,是为通过这一手段、途径或发挥其作用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读者第一”的宗旨。只要不涉及馆员与读者个人的切身权益,就无需另当别论。

5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图书馆实践中如果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实体化、具体化,就会把“以人为本”变成一句空话;从不同的视角强调以人为本,为了不同的目的和意义,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图书馆内部管理中以“谁”为本都是相对的,只是一种制度安排的体现;图书馆馆员必须互为动力和目的,在保证人的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价值和实现个体的需要、利益上,应当相互依靠和维护;只有全体馆员共同谋求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图书馆的和谐,才能使图书馆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馆长是图书馆实现“以馆员为本”和“以读者为本”的关键。

因此,有人提出不能把“以人为本”“当作一句时髦的口号到处乱用”,[21]应当辩证地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观点,是中肯和恰如其分的。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原则,是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图书馆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不单纯是何时何地把“以谁为本”、把谁置于“第一”说清楚,至关重要的是,在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中,必须把“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4马全民等编.哲学小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5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3上海译文出版社编.新英汉辞典:世纪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姜国柱,朱葵菊.论人·人性.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7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曾建平,韩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光明日报,2004.09.28

11薛德震.提“以人为本”会导致“以我为本”吗——兼谈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北京日报,2004.06.0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5(苏)А·Г·斯比而金,徐小英等译.人性:哲学原理.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16程亚男.图书馆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7,18,20黄俊贵,林汉城.“馆员第一”的辨识与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

19王世伟.从“读者第一”到“馆员第一”——知识经济带给图书馆管理的思考之一.图书馆杂志,1999(2)

21宋希香.图书馆工作“以人为本”的再思考——兼论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图书馆建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