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话语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主要综述并分析公共管理中国话语构建的三个维度,即构建融入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话语体系,构建本土化的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和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并尝试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传统文化本土化学科体系
一、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问题的提出
中国历史上对于行政管理的研究,古代称之为“行使政治权力”,其核心内容是管理国家和使用国家权力。古往今来,帝王术、资治通鉴等记录下来的大量行政经验,再加上儒家文化的道统思想和教导,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家管理的思维和话语体系。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行政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同步发展,引进了大量现代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思想、方法及话语体系,经历了重建、引进、迅速发展的阶段,已在两百多个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系、所或者学院,全国五百多家高等学校中都建立了公共管理类本科,为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平台。话语体系,是对某一思维进行表达和诠释的一种语言系统,由于后现代思潮在西方社会的兴盛,近年来对话语体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其目的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突破固有思维体系和制度构建,重构思想语言的基本单元,解放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至更高层次的自由。如“现代”(modernity)“后现代”(post-modern)“重构”(re-construct),“解构”(decon-struct)”“话语体系”(narrative)”“权利要求”(claim-smak-ing)“权威表述”(authenticdiscourse)“多中心”(multiplecenters)等都是后现代思潮的关键词语,它将追求层级更深、范围更广的民意民主决策和民生的权利作为核心目标,而这也是思想家探索如何突破现代模式的不可或缺的理论路径之一。关于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知名学者们对其有着不同的见解:前MPA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朱立言教授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源泉,公共管理知识的生产应当更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紧跟实践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切实解决中国所存在的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话语体系。著名公共管理学者蓝志勇教授立足于哲学的层面和跨文化的视角,认为公共管理学的建设不仅要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传承,而且要能够与世界文明有效沟通,提炼出包容的话语体系。在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眼中,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相互促进的方面:一是非西方语境下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重新定位;二是我国公共行政话语体系的本土化与发展。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认为公共不按理取代公共行政成为新的有效的公共部门管理理念,并把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来建构公共管理学科。厦门大学的陈振明教授则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立足点是顺应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求,顺应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增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影响力,以完善的理论体系来引导国家和地方的创新发展。山东大学葛荃教授认为当代公共管理学不仅要反思和质疑当前现有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同时要与世界主流学术话语体系交流和融通,将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纳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以期增加中国元素,构建中国话语。广州大学王枫云教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就可以提炼出丰硕的管理经验,道家、儒家、法家的政策观都可以作为政策科学本土化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的源泉。关于中国的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研究,将部分学术界以纯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的介绍型研究剔除后,可将其余的公共管理中国话语研究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将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和文化纳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构建具有丰富中国元素的中国话语;二是重视中国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公共管理话语体系;三是兼顾借鉴与创新,构建学科化的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
二、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三维度
(一)构建融入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话语体系。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唯一一个古代文明从未终止过的现代民族国家,多数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历史上曾经开创过多个“盛世”,其治国思想、行政思想、行政实践历史渊源流长。现代中国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被西方话语体系覆盖严重,因此,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中对于增加中国元素,构建中国话语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场合都会提到“中国特色”,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基于政治文化层面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对上是权力基础,对下是民间领袖,体现为维系社会与政治“结构性稳定”的中坚力量,儒家的治国理念核心是以德治仁政教化,而秦在统一时采用的是法家思想,秦统一时的暴力手段与统一后的强制管理使秦二世而亡,因而汉代统治者以此为戒转换战略思维,以儒为主,以法治为辅,“本以霸王道杂之”,谓之“汉家制度”。在这一治国策略中以调节为主,倡导惠民仁政,可解决社会冲突,再结合法制,可守住治国根基,软硬结合,得以治天下。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对于治国理政方面,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需要具备稳定的社会中坚力量为社会基础,第二是需要有高度理性的制度为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体现出精英群体接续和积淀的政治理性与智慧汇聚为行政管理思想,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便是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均源于西方,然而纯西学化的知识体系与中国的管理问题存在很大的水土不服。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但从研究根本上看,当代中国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不够全面,过于偏重实用性,甚至取消了“政治学原理”基础课程。非唯学子,师者尤甚乎。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公共管理语言体系的构建研究较多,但被人接受的只有计量研究和田野调查。这种研究趋势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术界深刻反思了在此之前教条化、僵化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点是国内学界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体现出的传统研究方法落后国际学术界的现实,难以实现对话。通过以上分析,将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增加到现代基本西学化的公共管理学中,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以下优势:其一,汲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将中国元素添加到现代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中,提升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话语的解释能力;其二,重新认识公共管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正当性考量,促使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相互融合,增强现代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研究的“反思、批判”和“精准描述”能力,推动社会政治的改革,加快政治管理的科学进步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实践;其三,加快现代西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论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积淀的融合,与中国当代社会政治实践的融合,推动公共管理学术视域的中国话语的形成。
(二)构建本土化的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本土化”是指中国的公共管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公共管理面对的对象,且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也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公共管理学只能是一种国别性的存在,本土性表现得非常突出,而这便是本土化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存在的最合理解释。著名公共管理学者蓝志勇在相关领域研究中提到,“中国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国际,让国际了解本土的时代。”中国公共管理本土化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它使中国更有效的与国际沟通,并从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文化中汲取精华。然而,公共管理学在学科属性上并不属于自然科学,而是人文社会科学,而公共管理活动作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活动,并非客观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哪个国家,其公共管理的政治性、民族性都非常鲜明,并与本国的经济社会情况、历史文化、政治体系相连,而这也是公共管理活动存在国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公共管理针对的除公共管理活动之外,还在于可以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路径与方向上的借鉴,中国的公共管理对象与其他国家不同,因此在理论支持上也同样存在差异,而这便是本土化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存在的合理性。本土化并非掩盖公共管理学的普遍性,中国的公共管理学也必须体现出活动自身的规定性。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在诞生时、成长中都存在一定缺失,这是由于西方理论的影响,但应该明确的是,西方理论不但无法回应中国问题,还会给出错误的方向,仅依靠西方理论下的公共管理学的中国转化,并不能塑造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话语体系,它忽视了中国公共管理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忽视了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独特道路。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及思想的汲取和采纳,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随”或简单地“按部就班”。判断西方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能否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相适应,要考虑它能否与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念相一致并准确反映时代的精神;能否与我们的传统管理思想体系进行有效的对话,并能够以此为契机衍生出新的思想、观念和话语。“本土化”强调的是中国自己的公共管理学,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话语体系,若偏离这一核心,无异于缘木求鱼。据此,基于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中国的表达方式,即需要以中国的汉语作为表达工具,这是让中国公共管理学走出国门、获取国际话语权的必要道路,且汉语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第二,强调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正面直视鲜活的中国公共管理现实,构建反映中国实践的话语体系,西学理论下的话语体系不仅会对中国公共管理学产生损害,同时也会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指偏方向,只有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实践构建的话语体系,才是具有穿透力的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第三,明确中国的经验总结,即以往西方理论侵入严重,导致我们忽视了本国的经验,若依然用西方理论的“中国化”来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是无法改变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跟班”地位,只有真正立足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总结中国公共管理经验,才是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正确道路;第四,明确中国的文化根基,即中国公共管理学是指具有中国文化的公共管理学,因而源于中国文化情境的中国公共管理理论才具有指导性,这也是构建基于中国文化根基的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也称“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从传统行政学重视“公平、正义”等行政价值转向20世纪80年的重视“工具和效率”。公共管理阶段主张B途径,即向企业学习、市场化改革、放松规制、提高管理效率等。当新公共管理传入中国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行政学科的面貌,形成强势的公共管理学科,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21世纪初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学习榜样,全国拥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的相应学院多数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中国公共管理话语学科化,指的是在公共管理学话语表达中,强调逻辑性和体系性的严密,在固有的观念或者理论基础上,对公共管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尝试在公共管理学的多个概念之间形成逻辑关联。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独特的话语体系,且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话语体系的功能表现在两点,即理论交流和理论指导实践,然而,当前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并未体现出这两点功能。非学科化的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是以话语主体个人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主体对公共管理活动的思考,主体的特色不同也造就了语言表达的行政理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特征,如孟子的治国理念通常以鲜明的对比、生动的用词、灵活的问句、整齐的对偶等形式来表现;又如孔子的为政主张是以大量匀称和对立的范畴来表示,如“性”与“命”、“智”与“愚”、“善”与“恶”、“学”与“思”等等,都体现出孔子行政思想的深奥,展现出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化最初是源于西方,自20世纪初,国内学者对国外有关行政学著作进行了翻译,如美国的《行政纲目》、日本的《行政学总论》等,从此中国公共管理学形成。基于学科化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偏离了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性很强,但当前却存在忽视现实问题的学术旨趣、偏于研究西方理论的缺陷和问题,而学科化的中国公共管理语言体系的构建必须将其特点考虑进去,思考公共管理实践与经验,才能提炼出话语体系。第二,回应系统化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与实践是相互的,但当前却依旧存在试图以某种固有的观念或理论框架为入手点,对公共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并引导实践的实际情况,消磨了公共管理实践的丰富性。第三,反映话语体系的去价值化,基于学科化的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无论是从思维层面,还是方法、文字的表达上,都更加注重理性主义,看似体现的客观、理性,但实际上却失去了话语体系的价值判断和实践关照。不仅如此,由于工具主义观念,公共管理活动愈发完整就越被认为是由孤立存在的单独要素构成,逐步瓦解了公共管理的有机统一。面对这种现状,基于学科化的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这三点:首先,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注重“感性的整体体悟”,这与西方强调的“严格的理性检验”是不同的,在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中的作用巨大,更是营养基础;其次,重视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实践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密切,话语来源于实践,实践依靠话语表达,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在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必须不断总结更新的范畴、概念及表述,让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与时俱进;最后,对西方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保持批判和借鉴,汲取有用的理论,不可盲目追随。
三、研究展望
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其实并不逊色于西方的话语体系,甚至完全可以超越之,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的文化、制度、理论以及道路。基于传统行政思想、本土化、学科化这三个重要维度,构建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还需深入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行政思想的经验教训。中国传统行政思想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珍贵经验,对于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意义非凡,然而由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严重入侵,对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行政思想是巨大打击,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也难以解释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中国古代行政思想和管理实践长达5000年,应该总结其规律和特点,作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的来源和基础,目前这个方面的研究不够,与当代公共管理的融入远远不足。第二,开拓中国公共管理本土化研究的新领域。中国公共管理具有本土化,强调公共管理中国话语体系必须是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必须以中国的表达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察、中国的经验总结、中国的文化根基为主进行话语体系的构建。第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是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试验田。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必须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
作者:张倬 李永康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