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受到广泛的重视,合理开展相关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除了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强化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途径,下文以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农村金融服务,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果和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角;农村;金融服务
1 引言
公共管理学主要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进行研究的科学,从公共管理视角入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果,应该重点构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创建相应的信贷管理机制,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利用合理的方式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满足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金融服务需求,促使其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2 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一)公共物品方面的需求
对于公共物品来讲,不仅涉及到有形物品,还有无形的服务,从有形物品的层面来讲,就是农村区域的基础性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等等,无形服务则是法律制度的落实、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等等。我国多数农村区域的公共物品,都缺少私人、主动性的供应,大多数都属于政府出资,或是利用公共政策的形式补贴,但是如果只依靠着政府进行投资,将会导致公共物品的需求难以满足,在此状况下,就需要有关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为满足农村区域的公共物品需求提供一定的帮扶,在平衡供应与需求关系的情况下,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的作用[1]。
(二)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讲,农村区域在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促使资源流动,就需要有关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在金融服务的支持下,能够为城镇化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在资金聚集的过程中能够减少金融交易方面的成本。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金融服务下更好地促使产业结构转化,增强经济增长效果,为良好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和推动作用。
3 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应该积极构建相关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完善组织体系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服务效果。首先,应着重发挥政策型金融机构的领导作用,针对政策型的农业金融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增加重点服务项目,拓宽具体的覆盖范围,真正意义上达到促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目的。例如:合理的开发粮食、食用油等收储信贷业务,还可以鼓励政策型银行,在农村区域之内拓宽信贷业务的提供范围,同时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政府类型债务管理特点,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金融服务力度,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更好的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应该重视有关信用社组织的改革发展,和其他银行之间相互协调,在整个大银行环境中积极的应对目前农村区域存在的“三农问题”,发挥农信社与银行在解决问题的主力军的地位,不断深化内部改革的工作,更好地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供高质量、有效性的金融服务。除此之外,在相关的改革工作中,应着重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强化内控力度,对体制进行优化处理,将市场当做是主要的导向,公开化进行资质较高投资者的招纳,引导具备充足性资本,并且信誉度较为良好的农商银行入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经营风险的防控能力,还能为农村区域提供优质性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2]。
(二)创建完善的资金回流机制
通常情况下,资金具有一定的逐利性特点,会从较为偏远的区域向着城市区域中流动,并且在流入城市领域之后,缺少一定的资金回流动力,很容易导致农村区域的金融资源出现匮乏的现象,并且此类现象开始呈现出常态化的特点,不利于农村领域的良好发展,甚至还会出现金融发展水平过低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促使相关的农村金融良好发展,应该积极创建有关的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应该创建相应的财税支农机制和体系,利用财政杠杆来提升农村区域的金融市场吸引力,编制相应的制度、方案,创建有关的风险补偿体系,在增强农村区域贷款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提取相应比例的农业专项补助款或者是转移支付款,用来进行贷款补偿基金的建设,补充银行在农业贷款方面的不足,增强银行在农业贷款方面发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对于一些和种养行业相关的银行贷款来讲,建议政府部门为农民提供相关的保险,减少或者是预防出现风险问题。其次,应积极创建和农村信贷相关的投入导向工作体系和机制,主要因为当前我国缺少关于货币利率方面的政策,也没有设置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抵押政策、担保政策、保险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等,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金融资本参与到农业领域中,经常会出现参与路径补偿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会利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形式、资金转存央行的形式、购买国债的形式等,将很多的资金转移到其他领域,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在此情况下,就应该强化政策引导力度,在政策的引导之下鼓励、督促农村金融机构向着农村市场中投入资金,也可以制定奖励制度,对于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方面的投入,基于一定的奖励,为其提供风险分散与补偿的帮助,这样在综合性的引导措施、政策措施的帮助下,可以使得金融机构更加自主、更有意愿参与相关的农村金融服务活动中[4]。
(三)构建相应的信贷管理机制
为了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效果,应该构建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在相应的管理机制帮助下,增强金融发展效果、提升金融发展效率,满足当前的时展真实需求,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以公共管理的视角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果。首先,应该针对于贷款的流程进行优化,利用合理性的方式提升放贷效率。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讲,需要按照农业资金需求的特点,针对审贷的程序进行进化,积极性并且主动性的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例如:在农村的金融服务过程中,增加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强化各项内控管理工作效果,保证信贷服务的质量,同时综合性进行各项指标的评定,系统化评估授信额度,创建和贷款审批有关的分散授权制度,积极应对目前在农村领域中的贷款发放手续繁琐问题、审核过于严苛的问题、时间过长的问题、审核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等等。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资金定价机制和体系,综合性开展贷款风险等级的评估工作,明确具体的浮动档次,制定相应的风险定价政策和差别定价政策,同时还需结合贷款人员的担保形式、还款的具体期限、信用等级等情况,针对利率浮动的幅度进行区别,使得各种提供农业金融服务的机构,都可以创建较为科学并且完善的定价价值,在自主性定价的情况下,合理防控风险隐患问题,确保风险能够和自身的收益之间相互匹配,促使农村区域金融机构相关信贷业务的持续性、稳定性发展[5]。
(四)重点进行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
为了确保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效果,应该重点进行相关金融服务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首先,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按照目前农村区域的金融产品需求、问题等,统筹借助财政资金、民间信贷资金等,利用贷款、债券等融资方式,将政策类型与商业类型的金融机构作为依托,更好地提供信贷、保险等服务,在各种措施并行的情况下,开发新型的农村金融产品。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将政府部门、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等相互合作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将各方合作主体的职能当做是支点,更好地承担农业金融服务过程中的权益和风险,这样在合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支点带动全局的良好作用。在此期间还需注意,开发养殖行业的金融信贷产品,政府部门、担保与保险公司、农民等参与其中,在多元化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养殖产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担保支持,形成良好的金融产品创新作用。其次,应着重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改进,制定将信贷员作为主要服务人员的包村包户服务模式、一站式信贷服务模式,在确保农村区域金融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提升服务效率。在此期间还应该积极创建相应的农村金融结算体系,将其和农村区域的银行全面结算系统、支付结算系统之间相互连接,鼓励农民资本互助合作社还有相关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等,利用银行机构的,达到与支付清算系统相互连接的目的,更好地推行支付清算的业务,增强支付服务方面的供给数量。并且在创新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农村区域中增加自动存取款机设备、销售终端与自动循环存款设备的数量,在促使商业银行对服务中心进行下沉的情况下,合理进行农村区域的网络布局优化处理,拓宽金融业务范围的同时,鼓励银联在农村区域中进行卡类服务网络的拓展处理,增加支付结算系统所涉及到的服务范围,确保服务工作的创新效果[6]。
4 结语
为了能够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更好地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应该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惠普方面的服务效果,满足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服务需求,强化相关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工作力度,在拓宽服务对象和范围的同时,提升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保服务的高效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武俊.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7.
[2]黄亚波.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J].时代金融(中旬),2017,13(10):62-66.
[3]张康松,王梦婷,米运生.金融公共服务与农村信贷市场“使命漂移”的政策纠偏——基于门槛效应的理论与证据[J].南方经济,2017,11(4):19-34.
[4]李桂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金融扶贫路径研究--以广西X行金融扶贫为例[D].广西:广西大学,2019.
[5]李红星,王丽芳.公共治理理论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14(3):71-76.
[6]马萧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审计问题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9.
作者:文婷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