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字时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工作正在经历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从常规到创新的内容转变、从单一到多元的手段转变,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理念、建立与数字时代相契合的知识体系、形成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综合能力。对此,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将新时代信息化建设重要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关专题与前沿资讯,并持续探索完善校府合作与实践育人机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公共管理;数字时代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强调:“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公共管理理念与方式面临巨大冲击。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占网民整体的85.3%〔1〕。“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治理创新不断应用推进,公共管理的环境与内容发生极大变革,这既是对公共管理实践的挑战,也是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与时俱进,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数字素养与数字能力,是人才培养中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一、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工作的变革
从20世纪末的政府上网工程,到2012年的《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再到近年来的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我国政府始终十分关注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变革〔2〕。在二十余年的时间中,通过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我国已逐渐成为数字时代的引领者,不断探索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经济决策科学化。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管理的理念、内容与手段都面临着变革。
(一)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
数字时代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的最深远影响是推动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向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共同出台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指出要“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提高群众办事的满意度”“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最大程度利企便民”。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出台,提出要“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的‘好差评’制度”,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二)从常规到创新的内容转变
在服务理念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回应公民诉求,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探索实践了丰富的公共服务内容创新。相较于传统的“政府端菜”模式,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工作逐渐走向“公众点菜”式的服务提供,工作内容愈发整体化和动态化。2017年2月,浙江省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突出技术赋能,实现了跨部门事项的流程整合,有效降低了民众办事时提交的材料数量〔3〕。2018年7月1日,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上线。2020年,“一网通办”平台日均办事达到17.3万件,已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4〕。在内容扩展的同时,数字时代也在驱动着公共管理工作者更加高效地应对变革,公共管理创新的时效性日益凸显。2020年初,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出行、电信、民政等领域的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追踪密切接触者、判断病毒传播路径、指导企业复工复产等场景,发挥了积极作用〔5〕。最为典型的数字治理创新之一———健康码,从研发应用到走向全国,仅经历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为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平衡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6〕。
(三)从单一到多元的手段转变
技术手段的多元化是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工作变革的最直观体现,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公共管理者能够更便捷地感知、更全面地分析、更快速地回应现实世界中的管理需求。借助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城市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自动监测与预警;借助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万物互联,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在节约人力的同时,大大提升响应速度;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分析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无感化的公共服务提供;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业务流程,助推信用中国建设。尤其是,当技术之间相互组合,形成技术生态后,将激发出更大的应用潜力〔7〕。但另一方面,公共管理者也必须正视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从公共管理者自身的角度来看,工作手段的多样化与快速迭代对个人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与公众间交流渠道的丰富也要求公共管理者适时调整工作方式、提升沟通技巧。从与公民互动的角度来看,愈发广泛的数据采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公民个人的隐私空间,而一刀切地推行在线办理、政务APP,也增加了公民的学习成本,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发挥出数字治理效能,是公共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并且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8〕。因此,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重视当下的、现实的显性需求,更要重视代表着未来的、更先进生产力的隐形需求〔9〕,培养出具备较强数字素养、能够回应时代需求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
(一)要培养学生树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形塑着我们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思路。帮助学生树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理念,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回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诉求。从我国数字政府的建设历程与政策议题来看,数字时代不仅意味着技术层面的信息分配方式转变,同时意味着组织层面的政府赋能、协同与重构〔10〕。机遇与风险是数字时代的一体两面,因此,对学生思想理念的培养也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用数据治理”的思想理念,即认识到数字时代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以此理念为指引,公共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在日常工作中融入数字手段与工具,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此外,这一思想理念的树立也有助于引导公共管理者突破既有桎梏,扩展工作内容,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其次,要培养学生树立“对数据治理”的思想理念,即认识到数字时代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挑战。数字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扩展了政府的能力边界,另一方面也给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获取与话语表达渠道,政民关系面临深刻变革。公共管理者必须牢记,数字技术的应用要以服务公众需求为引领,以保障公民权利为根基,公共管理领域的技术应用创新本身需要受到严格监管,在应用前需要经过全面审慎地调研分析,确保公民权益不受侵害。
(二)要培养学生建立与数字时代相契合的知识体系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帮助学生建立适宜的知识体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一名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获得就业机会,进而作为一名公共管理者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稍显陈旧,仅有少量定量分析或统计类课程,难以满足以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决策分析需求〔11〕。鉴于此,有必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12〕,帮助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建立更加契合数字时展的知识体系。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文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要求通过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13〕。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扩展知识结构,既要了解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也要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知识有所涉猎。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夯实本学科专业知识。时代不断变化,但是经典的理论知识不会过时,而是作为基石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是增进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其在数字时代创新敏锐度的重要途径。此外,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融合与应用。通过创造问题解决情境,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应用型知识,将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要培养学生形成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综合能力
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工作内容与手段的变化对公共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现实需求,高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综合能力,这其中既包括面向具体任务完成的专门能力,也包括面向全面工作开展的一般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迅速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与操作思路。具体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数据能力包括数据的认识与搜索能力、识别与甄选能力、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与挖掘能力以及解读与呈现能力〔14〕。只有全面掌握这几项能力,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时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并迅速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不断主动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理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改造与应用,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从而做到主动求索、与时俱进。
三、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思路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全面变革,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为了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理念端正、知识全面、能力过硬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高校需要以数字时代变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方面共同发力,引导学生成长为专业、全面、与时俱进的公共管理人才。
(一)将新时代信息化建设重要思想融入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总书记高度关注数字时展,针对新时代信息化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当前及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15〕,也为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新时代信息化建设重要思想融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字时展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责定位。在技术层面,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自主核心技术突破与网络基础设施完善问题,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明确“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的发展目标。在行为层面,总书记强调网络行为规范与法治化建设,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网络领土安全,正确认识社情民意在网络中的表达;在组织层面,总书记重点论述了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变革,这些内容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息息相关,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增益效应;在制度层面,总书记指出了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关专题与前沿资讯
课程讲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字时代技术发展、建立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但从现有实践来看,由于需要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培养方案,并严格依照其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导致高校部分课程设置稍显僵化,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预先设定好的课程内容往往不足以满足其获取前沿知识的需求。鉴于此,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探索在现有课程中增加相关专题,或者设置前沿类课程,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回应性。首先,可以通过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增加数字化专题,增进学生对公共管理中数字化发展与应用的直观认识。例如:在城市管理学课程中设置智慧城市专题;在科技政策课程中引导学生讨论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等。其次,可以为高年级同学设置前沿类课程,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以专题形式共同讲授,在每次开课前由授课教师结合领域发展现状设计授课内容,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公共管理各领域的最新发展。这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认同感,也有助于高年级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为求职就业做好准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参加本领域前沿研讨会议,加强与业务实践部门的合作,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工作。
(三)探索完善校府合作与实践育人机制
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要求人才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才能够促使学生知行合一,真正获得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综合能力。从人才培养路径来看,这要求高校在标准制定方面予以引导,在平台资源方面予以支持,在价值取向方面予以鼓励。首先,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设置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度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或者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予以认定,为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提供基本保障。其次,高校应当从校内外两个层面完善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可以尝试建立数字化实验室,或者主动引入校外资源,推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同向同行。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北京阳光易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把大数据技术和行为科学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设的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则聚焦于数据开放等数字化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在校外,公共管理类专业应当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校府合作,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实践场域。此外,公共管理类专业应当鼓励学生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等,在院系内营造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促使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加深对数字时代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与数字能力。
作者:李月 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