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社会责任脉络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社会责任脉络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企业社会责任脉络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管理学领域的企业公民研究状况进行评估,通过检索和甄别2003-2008年度发表在国际一流管理学刊物上的所有论文,从主题、课题类型、研究方法和学术性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归类、汇总和分析,认为该研究目前在主流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研究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质,为从企业战略行为角度研究企业公民行为和策略提供了借鉴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利益相关者战略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化,企业的社会责任(CSR)已越来越被众多企业和企业家视为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驱动因素。企业公民责任已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石。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概述

(一)国外关于企业公民的研究回顾及简评

20世纪60年代,来自经济学界、法学界、管理学界的学者们对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90年,利益相关者理论日益成熟,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者相互补充并促进。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过程。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就在不断的演变和争论中逐渐清晰起来,并成为挑战新古典经济思想的一种范式。公司社会责任又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公司公民,将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继续推向前进。Carroll(1993)认为,公司公民行为不仅仅只是指公司与员工或是公司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括公司对其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回应。Waddock(2004)认为,公司公民概念第一次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付诸行动,从而将企业与社会领域中的两大主流,即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融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公司公民概念强调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它又将公司表现与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

(二)国内关于企业公民的研究回顾及简评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但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国内企业,在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中也大多处于自发的状态,对所参与的社会活动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战略规划。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对企业经营的意义以及营销战略构建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企业公民是指:企业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应当对所有本地与世界各地既受企业决策与活动的影响,同时又能够影响企业决策与活动的各利益群体(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求得企业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均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的集中反映。

我国企业需要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还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情况下,对我国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采用国外研究者的研究体系与方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探究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目标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下,公司社会责任是否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如果是正面的影响,可以激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关注。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研究起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有了初步成果。常凯的定义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stockholder)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stakeholder),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其中,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王红一的定义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意味着重新定义公司的目标,除了利润最大化外,还要加入一些社会价值”。

台湾较早从事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李政义先生引述马克盖雅(J.W.McGuiren)的观点,将公司社会责任界定为:乃是企业不仅有经济的义务与法的义务,对社会也有责任。换言之,企业必须关心政治、社团之福利、教育以及从业人员的“幸福”:实质上必须对环绕着企业之全体社会寄以关心。

我国最早研究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学者刘俊海的定义是: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赢利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消费者、债权人、中小竞争者、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者等等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权益。卢代富的定义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主张把社会责任作为与经济责任相对的概念,不同意把经济责任也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大概念中。因为在他看来,这样容易出现象弗里德曼那样过分强调经济责任而把经营责任之外的其他责任排斥在外的错误。刘连煌则是从公司实际决策中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加以确定的,他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者乃是赢利性的公司,该赢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赢利之意图,稗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之期望。

(三)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观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及其重要性;企以及劳工关系与社会责任演变等等。目前,国内对企业公民行为与社会问题参与的研究尚不多见,且表现为泛泛而谈居多,其学术性明显不足。但是关于类似主题的研究在国外尤其在欧美地区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与这三个主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财务绩效、经营绩效)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财务绩效。综合上述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大多以社会责任为中心,主要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在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初期,关注的基本问题还是“企业应该有社会责任吗”和“企业有哪些社会责任”。理论界多年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这本身就对以上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文献计量法

(一)1992-2002年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文献计量

Lockett对1992-2002年十种以上国际管理学顶级刊物和四种CSR(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的文献分析,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得出在管理学期刊的CSR的研究最流行关注的主题是环境问题和伦理问题,其实证研究呈现突出的定量化倾向,在SMJ中尤其如此,在11篇中就有8篇是定量实证研究。而理论研究以非规范研究为主,即研究“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应该”的问题。对CSR文章最大的引用源是管理学期刊。按其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仅是通过理性推导和实证推动的而且也由商业与社会及政治议程推动的。

CSR的研究主体按照上述的理论与实证标准划分仍呈现碎片化倾向。因为CSR的研究边界模糊,一致性的认识尚未形成,因此,严格的理论与实证二分法可能不能完全抓住在CSR研究中实证研究参与理论建构的角色(e.g.Eisehardt,1989)。由于一致性的理论认识未达成一致,当一致性意见形成后,可以考虑验证变量和测量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希望CSR研究有一般研究所具有的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的趋势。按库恩的科学范式来看,CSR缺乏范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CSR研究嵌入在管理学中,由于管理学是多学科来源的特征,CSR通过管理学与其它学科进行对话。(二)2002-2008年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文献计量

管理学期刊的选择。运用Endnote文献分析软件及Refviz等文献分类工具,以AMJ、AMR、ASQ、JM、JMS、OS、SMJ、CMR、HBR、SMR等A级和B级期刊管理类期刊和企业社会责任类期刊(businessandsocietyreview,journalofbusinessethics,businesandsociety,)为主要检索源,在lockett的基础上,参考其对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对2003-2008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进行检索。

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文章的选择。关键词选取社会(社会责任、社会绩效、企业公民、慈善、社区、志愿者、社会影响);环境(环境责任、环境绩效、可持续性、永续发展、绿色、生态、污染、自然);伦理(伦理、道德、价值、腐败、犯罪);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声誉)。运用这些英文的关键词对EBSCO内的文章进行了检索。运用这些关键词搜索可得到了70篇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献统计。此结果如表1所示。

首先按照商业伦理、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四大主题对上述的2003-2008年文献进行分类,由于任何分类都会有交叉之处,然而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务的认知。

由此可见,与前十年相比,企业公民研究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企业公民研究受现实社会问题影响的特征,如发生公司丑闻和重大的社会灾害,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会出现大的增加。企业公民研究文献的主题集中于价值、公共价值、全球、公民、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等方面,这为进一步进行研究提供了可以深入的借鉴。帮助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战略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挑战,企业至少在中短期内需要在环境、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实施恰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使企业既造福于社会,又使企业受益,关键是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而平衡的观点有助于如何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各部门的有效支持,并通过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贯彻落实。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法论思考

借鉴Donaldson和Preston(1995)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划分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据类型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划分为规范性研究、描述性/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三类。规范性研究主要从道德哲学高度探讨企业公民的合法性和必然性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应当(或不应当)承担企业公民责任,承担企业公民责任是有好处的吗?在中国承担企业公民责任超前了吗?这类研究往往与企业伦理学、道德哲学等联系紧密,主要从功利主义道德和形而上学中以及经典经济学框架中都可找到承担和不承担企业公民责任的理由。

实证性研究旨在揭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中企业是如何行动的,如企业公民行为表现如何,企业公民行为的维度是单维度的还是多维度的?中国企业公民行为特征如何?企业在实施企业公民行为的结果如何?实现的程度如何?是哪些原因影响了企业公民行为的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企业公民行为的结果可以是经济绩效,也可以是风险防范的绩效,起到一个安全网的效果。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情况如何?与公司治理关系如何?而这些均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满意的答案,除了规范的定量研究套路外,当然不排除定性的案例研究、内容分析和事件研究等定性的探索性研究思路。对策性研究意在说明如果企业及其管理应具备的能力、采取的策略或战略、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和管理体系及如何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等。由此可见,三类研究回答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和“怎么办”(how)。

从逻辑角度讲,在解决应当的问题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哲学思辩的层面,企业公民行为从企业行为的现实性为CSR理论建构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在中国面临严重的CSR困境时,仅满足从道德高度进行规劝和较为宏观视角的透视是不够的,必须在企业的微观层面进行理论建构,从战略管理视角看企业公民建设,为将企业公民纳入到企业战略和竞争战略之中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当然此类研究在目前尚不多见。怎么办的对策研究必须依靠实证研究的结果提供一系列可靠的备选方案,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研究演进看,三类研究在总体上在时间上相互承起,当前中国企业公民研究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围绕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论;目前姜启军和郑海东等人的学术成果进一步说明研究重点转向实证性研究。由于实证研究的进展较慢,Carroll等人的企业公民四维模型在实证上仍未开发出较公认的量表,从理论研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与企业家理论研究相比在管理学期刊源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并且数量没有显示上升的趋势。

综上,仅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了划分,而未从管理学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来看,CSR的研究理论与实证难以严格划分,这是由CSR研究的多学科性、前范式、社会问题驱动等特点,当然,实证研究对于理论构建应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洪涛.21世纪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主流——公司公民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2.常凯.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

4.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

5.曹文娟.公司社会责任界定的反思[J].时代经贸:下旬,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