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从众性行为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从过去的国营转变为了国有,进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也由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逐步向着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
变革在进行着。然而,纵观改革这20几年,尤其是近10年,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巨型企业轰然瓦解,"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和思维,涌动在非理性下的那股不可遏制的从众性的投资和扩张的冲动,使现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失败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个结果;是一个台阶,而非全部。中国新兴的企业群体,正在集体经历着危机和失败。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正所谓治标要治本,我们必须尽量弄清楚着种从众性行为的根源在哪里,又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影响。在着里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从众性行为的含义
所谓从众性就是过分屈从团体压力,而放弃真知卓见,害怕与众不同,即使出现一些超乎寻常的创新思想也会被社会压力所淹没。从众性有褒有贬,其性质因人因事而异。当一个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想法,在集体中与别人保持一致,是一种积极的从众反映;反之,一个人不加分辨地服从别人不正确的言行,盲目地言从计行,则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从众性是指狭义的从众性,即是指消极从众反应。这种行为对创造性能力具有不良影响。因此,从众性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跟风"。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从众性行为可以表现在放弃自己正确的观点和自己的特点,而盲目地,非理性地跟从别的企业投资和扩张。
在我国,我们可以看到保健品市场,VCD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从众性行为。
1987年以杭州保灵为代表的蜂王浆产品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88年的娃哈哈,太阳神;89年的"851"生物制品、昂立一号;90年的飞燕减肥茶,延生护宝液;91年的巨人集团成立;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93的中华鳖精、生命核能、脑黄金以及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94年的三株口服液;95年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推出12种保健产品;96年的巨不肥;99年的风景减肥胶囊、伟哥开泰胶囊;2000年的脑白金。在94年保健品市场处于全盛时期,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产品近3万种。8年之内达到3000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诞生。
三、从众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产品利润空间较大
我们都知道,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生存,而要生存首先就要有钱,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得到的利润。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2)该产品进入壁垒较低
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3)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现今,我们的市场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quot;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2、内部原因
(1)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quot;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2)企业没有一个完善或是较好的创新机制
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好的发展办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别人走。看着哪利润高,就想一头扎进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别人发展起来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有研究必然就没有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州亚细亚商场可以说在全国是风光无限,是我国商场改革的先驱,在商界也是重量级选手,但是,不到十年这艘"商界母舰"就惨遭滑铁卢,在亚细亚兵败崩盘之后,作为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王遂舟曾经仔细描述过当年投资连锁店的决策过程:
"1993年9月份之前,连锁店这个词在中国还没有,9月份以后才在报纸上见过,当时对连锁店的概念还不清楚。我和几位董事长在一起策划,提出三个理论:(1)看准了就上马;(2)生一个孩子是养,五年以后再生一个还要作难,干脆放在一起作难算了;(3)当时看过一个电视剧,一个老板在讲述他为什么那么有钱时说,我先办了一个纺织厂,然后用这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两个纺织厂,又用这两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四个纺织厂。基于这钟情况,我们确立了宏伟的目标,几位老板为亚细亚集团制订的三年规划是在全国搞30---50个商场,年销售额500亿,我改为100亿。"
这就是1993年中国最优秀、最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的认识和决策能力。创新似乎是有了,但是这种所谓的创新是非理性的,是盲目的。只是在看到别人这么做了(在这个案例里的别人还只是电视中的剧情),自己感觉还行就行动。感觉还行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一个能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的机制。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影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形态桎梏着很多人的思想。再加上中国的许多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转变中大多保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态,他们的领导者总是固执地认为原有的生产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传统思想使他们保守而固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对新兴的技术、新兴的管理方法有一种天生排斥心理,害怕承担风险。不求上进、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盘踞在他们的大脑。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保守主义复兴的年代。大家都愿意跟在成功者的后面拣便宜,拿来主义大行其道,随大流成了时尚。
四、从众性行为带来的影响
1、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企业的从众性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没有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象只无头的苍蝇。在短期内企业好象发展得很好,但这是企业以牺牲长远的发展目标换取的短期利益,但是由于没有长远的目标,企业发展后继无力,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很多中小企业老是喜欢跟着别人走,一味地"炒短线",完全没有一个自己发展的目标、方向,从众性行为将使企业失去竞争力,企业也就无法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
2、对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从众性行为对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首先是过多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等于在一个行业里大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大量的进入必然导致大量的退出,消费者购买了商品得不到该企业的售后服务保障,例如,如果你买了"爱多"牌VCD影碟机的话,如果现在出了问题恐怕就要自己掏钱修理了。这种情况会使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大量的潜在购买力会产生观望情绪,进而造成市场的混乱。当产品的利润下降时,为了生存,各企业之间又很容易引发恶性竞争,正常的行业运行制遭到冲击和破坏,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业的混乱。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极易引起全行业的混乱。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蘼和萧条。
五、解决的方法
1、企业自身的改变
(1)、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
企业要建立有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这个创新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创新机制;二是体制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包括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活动,决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一个好的技术创新机制能够给技术人员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一种适应新经济时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应该具备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实行新产品开发、科研开发的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不是一项什么"创造",是目前国内外企业在技术管理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特别强调承认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技术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技术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形象,提高企业外部感召力和内部向心力。
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人员如果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技术队伍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开发人员可以带着产品开发、市场难题参加科研开发项目,现场技术人员可以带现场技术问题和经验到开发部门工作,科研人员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生产现场去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带来的偏颇,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队伍。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鉴于知识这种"无形物质"的创造、管理、使用和交易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一两个人、几盒磁盘就能带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机密,因此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矛盾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现行体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中暴露了许多弱点。这使人们增强了关于体制创新的紧迫感。如上文提到的一些观点,都涉及到体制创新的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有一批像Microsoft、CISCO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些跨国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开发的实力和水平。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民营企业,对于这些企业,只有对其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同志指出:"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先进的体制和机制能促进技术创新,持续地增强创新的能力,并转化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最终增强综合国力。
体制创新首先要从政企关系的调整做起,从宏观经济对策的内容和重点做起,有限的财力物力应该用于从整体上营造有利于企业自我发展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凡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办法,都值得一试。由于我们的改革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探索中出现挫折是必然的,但我们必须坚持进行体制创新。
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必须同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后来居上,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南京市"442"模式效果好。
在开展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过程中,南京市的"442"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442"模式,核心是从产权制度创新入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操作,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投资决策、风险承担、利润分配的主体。具体运作方式: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看好、附加值高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从母体企业中独立出来,按母体企业出资40%、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出资不少于40%、市财政出资不多于20%(委托国有控股公司或母体企业持股)组建"项目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这种股权比例简称?quot;442"。
"442"模式的特点:一是其产品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市场前景看好,这是是否得到批准成立公司、财政是否投资的根本条件;二是投资各方必须以现金或新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作价投入,不得以厂房、设备作价投入;三是公司所需的厂房、设备采取向母体企业租赁的办法;四是此类公司要按《公司法》规范运作,具有全新的机制。1999年,南京市共批准成立了19家"442"模式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4961万元。其中经营者、技术骨干个人出资2049万元,占总股本的41.3%;母体企业投资1862万元,占37.53%;财政出资1050万元,占21.17%。全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大大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加快,档次提高。全市第一个成立的"442"模式的公司,是在特困企业南京机床厂工具车间基础上组建的"南京赛尔特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去年开发了4个新产品,其中空调用渐开线部件,是获悉外商在国内找了几家大型企业均未开发成功后,冒着风险承担下来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仅一套软件,外商认为可值1000万元;江南新兴仪器有限公司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2000年已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全新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首批试点的8家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97万元,利润350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600万元,利润1500万元。南京金三力聚氨脂有限责任公司,有员工100多人,运行3个月即实现销售收入708万元、利润108万元,相当于母体企业700人的销售额。
"442"模式从产权制度创新入手,通过资产纽带,实现"官、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企业既集中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品牌和社会信誉的优势,又具备个体、私营企业与投资者利益结合紧密,决策快,经营灵活的特点,为技术骨干创业和实现价值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给母体公司以优厚的回报,体现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国有企业将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融合,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供了经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体制创新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创新又给体制创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两者相辅相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企业决策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企业的活动中,人的因素是第一的,再好的机制都要人去实施,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从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着手,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有定期的专业培训计划,这种培训要以达到某个具体专业要求为目的。使企业决策者在决策时避免盲目到跟着别人走或者是主观臆断。合理地引进人才,尤其是空降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人才,是快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一条捷径。
2、加强政府对产业的调节
内部原因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变,而外部原因企业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宏观有所调节,如在税收上,在产业结构上调节,在一些政策上的优惠等。尤其是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有诸多困难,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也概莫能外。
如美国设有小企业管理局,当然它不是中国意义上的管理,实际上是帮助、服务中小企业,它组织了退休经理服务团,网罗了1.2万名退休经理,组成390个分团,覆盖整个美国。台湾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台湾当局开始组建中小企业辅导体系。中小企业家自己还组织了中小企业协会,致力于保护企业利益,协调中小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举办各种各样的辅导活动。同时,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中小企业。总之,台湾通过政府拨款支持,民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扶植的体系,这一体系对台湾经济的繁荣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政府认为应对市场的弱者----中小企业加以帮助,那么建立中小企业扶植体系是必然的选择。这种体系能让中小企业认清自己,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减少了从众性行为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在各方面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要形成互补的经济模式,以达到双赢的局面。避免都钻进一条胡同从而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六、结束语
近几年,许多企业或许看到了从众性行为的弊端,纷纷求变,几乎又都向"多元化"经营方面发展,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即市场空白多,有点资本投到哪儿都能发展起一小块来,结果造?quot;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多元化经营是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余到顶了,剩余资本还有一大坨;而是进入领域必是优势所在,两者缺一不可。而现在的很多企业主业都未搞好就一个劲地喊多元化。仅仅就因为他看到甚至是听到别的企业这么做了。多元化变成了美丽的陷阱。
可以说解决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企业有自身的情况,人、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在这里只是分析了产生原因的一些大概的方面,解决这种现象的基本方法。对于企业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制订出理性的改革方案。
七、参考文献
(1)《大败局》吴晓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1月
(2)《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闭幕会上讲话》朱熔镕基人民日报1999年8月
(3)《技术创新工程的回顾与展望》王建曾
科技日报2000年3月
(4)《聚焦新经济》张锋
(5)《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之道》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