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未来管理理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未来管理理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企业未来管理理念

在过去10年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对企业来说,成功是带来失败的最大致因。成功使人们沉迷于过去的成就不能自拔,从而缺失创新未来的能力。况且,与全球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成功为时尚短。世界领先企业已经取得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成就。它们经历了一个个经济周期,度过了从工业革命到数字化革命的一次次产业革新浪潮。

正如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北亚区大中华战略总裁谢祖墀所说:“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很短。它们今天的成功模式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尚不得而知。10年的成功并不能确保将来也能成功。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当认真吸取世界各地企业长盛不衰的经验。”

因此,《世界经理人文摘》10周年专辑在回顾总结过去10年中国企业优秀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在本期中进一步探讨中国高级经理人在带领企业走向未来过程中需要借鉴的最佳管理实践。未来的旅程已经启航。正在见证这些最佳实践的世界级企业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同时,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探讨这些最佳实践:全球化、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精益企业、服务管理、公司治理结构、领导力和变革管理。

走向全球化

现在,一些中国顶尖企业正在打造全球知名品牌,从而奠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美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过去10年中,公司以每年40%的规模增长。美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风扇、电饭煲和注油式电暖器供应商,仅去年的出口额就增长了66%。

它的成功秘诀?一句话,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出口管理。为此,美的集团获得了环球资源2001年度中国出口成就奖中的管理创新奖。美的妥善解决了困扰众多出口型企业都存在的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对海外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同时,集团在实施贴牌生产(OEM)这一短期生产战略的同时(它为18家全球零售集团和世界10大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兼顾了创造国际知名品牌的中长期战略。到2000年11月,其品牌价值已达12.3亿美元,一举超越了科龙和康佳等著名品牌,上升为中国第8大知名品牌。

美的的下一战略是,与领先企业合作,加强技术优势。目前,美的已与东芝、三洋和德州仪器(TexasInstruments)等全球企业展开了全面的技术合作。

因此,正当全世界都在计划打入中国市场时,美的却利用合理的出口策略,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为其它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看法

莫杰夫:我认为,全球化不能算一种经营实践,而是一种趋势。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全球化将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企业将获得更加广阔的新市场,对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受益。

谢祖墀: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对企业的行为和竞争方式有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必须在自己的领域里增强竞争力。很多企业必须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与利润来源。

要增强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那些市场已经开放、竞争加剧的产业中尤其如此。这些产业的利润已微乎其微,只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才有发展余地。然而,现实情况是,所有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价格战,到头来使生产完全无利可图。由此可见,继续死守国内市场不可能产生更多价值。

按照我个人预测,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间的购并也将大行其道。这本身也不失为企业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利用非价格因素竞争

两年前,中国的摩托车生产厂家在印度尼西亚大举登陆,打进了这个世界第三大摩托车市场。约有60个中国摩托车品牌以其低廉的价格很快占有了多达20%的市场份额。但是,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迅速反击,凭借其出色的设计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很快就收复了失地。质量的缺陷与售后服务欠佳对中国摩托车品牌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这一事例说明,中国的出口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要面临多种挑战,仅靠廉价无法竞争。这需要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一系列的出口管理能力。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必须考虑在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诸多方面建立与众不同的差异化战略。

例如,海尔品牌的特色之一就是善于顺应当地市场的需求。海尔去年在美国市场最畅销的新产品之一,就是专为贮藏酒类而特别设计的电冰箱。这一创意是由海尔美国地区总裁MichaelJemal提出的。两年前,海尔在美国的销量为25,000台,而去年的销售量大幅度增长了3倍。Jemal说:“这个实例说明,只要拥有独特的产品,就可以避免价格竞争,实现发展。”

品牌创业

人们对品牌相当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成熟品牌的维护与管理。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品牌创业,即创建一个品牌并将其培育到一个成熟阶段。MikeHofman在Inc.杂志上撰文说:“对于一个论述颇多的管理分支来说,品牌建设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人们常常忽略了品牌创建这一关键步骤。在最近出版的品牌建设专著中,没有多少详细阐述了品牌创业的具体困难。相反,它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品牌的专职管理。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大。如果你的身边有了一个品牌,只需花时间想如何把它树立起来,那么你所考虑的主要是技术问题。然而,如果你要白手起家,从头创建一个品牌,这更多需要艺术,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品牌创业的流程包括:

弄清楚你的品牌代表什么,尤其是要严格界定:你的品牌不代表什么。

选择符合你品牌风格的渠道,并以同样的方式选定客户群。

在品牌基础上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不要因为追求短期的销售增长而放弃既定方针。

即使是为了减少产品库存,也千万留心,不要轻易削价促销,以免对品牌形象造成影响。

驾驭电子商务

拥有4万多名员工的跨国企业开利空调公司(CarrierCorp.)每年通过万维网销售渠道实现的销售收入高达10多亿美元。同时,公司每年通过万维网还节省了超过1亿美元的成本。这两组数字表明,电子商务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底线收益:既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成本。

尽管电子商务的种种价值尚未全部实现,而且在宣传上也难免有炒作之嫌,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地方,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战略。在接受《远东经济评论》杂志采访的中国经理人中,80%的人认为,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极大的优势。2/3的受访人相信,在线业务“5年内必然会为本行业的业务运作模式带来巨大变革”。

然而,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ConsultingGroup)去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8%的亚洲企业全面实施了电子商务战略。调查报告的作者之一JimHemerling说:“企业如果不加紧发展电子商务,就会被逼出局。然而,在这方面行动迅速的企业实在少之又少。”电子商务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中国电子商务方兴未艾

过去一年的商业新闻中,到处充斥着所谓新经济企业破产和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消息。所有的幸存者都越来越把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全球化的市场,你猜是哪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一致认同,中国的电子商务最有前景。更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是全球互联网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沃顿商学院华人全球企业论坛(Wharton''''sGlobalChineseBusinessInitiative)创始人兼总裁Ming-JerChen说:“在中国,较量才刚开始。”而且,由于吸取了西方企业的教训,中国企业有望大大缩短电子商务的周期。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effreyMacCorkle:与在其它国家一样,电子商务在中国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过,我认为,电子商务不会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经营实践之一,因为中国还有很多其它基础领域仍有待在基本运作上加强。

电子商务的立足点

电子商务并非立足于技术,而是与所有管理问题一样立足于基础因素,比如了解客户需求、如何满足客户等。哈佛大学教授JeffreyRayport指出,如果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低劣的客户服务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在电子商务中,它将是致命的打击。

高级经理人若打算利用电子商务确立企业优势,就必须努力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更高效地为客户服务。另外,企业只有真正明白保留客户才是实现利润的唯一途径,这样才有可能从电子商务中获益最多。它们必须加强后端基础服务能力才能保住客户。

迫切需要职业经理

世界上最出色的电子商务企业拥有最出色的人才与经验,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不遗余力地网罗这种人才。Ming-JerChen说:“互联网企业能否在中国起飞,业务模式占10%,执行能力占90%。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专业管理人员大胆放权并在世界范围招募人员。”

中国现存的障碍

中国企业普遍认为,中国有两大障碍限制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上付款机制和物流体系均不完善。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未来几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总部设在北京的一家咨询公司BDA(中国)有限公司的报告指出,货到付款的交付形式已经在中国出现,同时网上付款也在日趋简化。把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还需要几年的时间,银行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其网络。一旦这些步骤完成,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将不再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构成阻碍。

客户关系管理

去年9月11日上午,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一位经理人听到世贸中心与五角大楼遇袭的消息。《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的报道称,她一路跑回自己的办公室,准备接待因电脑系统被毁蜂拥而来的客户。不到几分钟,她便从公司信息库中调出了世贸中心所有惠普客户的姓名与电话号码。她还从自己的电脑系统中找出了这些客户办公室里的所有电脑、服务器和打印机的清单,以及离他们最近的惠普经销商或存有备件的仓库地址。所有与客户的谈话纪录、新设备订单和紧急送货计划全都储存在系统之中,可供全美各地的办事处查询。

其实,还有几十家电脑供应商、保险及金融服务企业也采取了与惠普公司相似的措施。它们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一条基本的管理原则:了解客户。只不过这一管理原则已经变成了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简称CRM。据AMRResearch调查公司预测,CRM软件与服务提供商今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

不过,到现在为止,CRM依然是炒作成分过多。亚洲企业并未如预期的那样迅速跟进。有的是由于经济衰退,有的是由于企业掌握的有效客户信息不足,还有的是对CRM本身及其所需要的技术还不够了解。

从客户的角度看企业

从根本上看,客户关系管理符合企业的经营规律:满意的顾客才能成为回头客,回头客才能带来利润。人人都熟识那条著名的帕雷托定理:即一般企业80%的利润都来自20%的客户。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只要在被感知的客户关系质量方面稍做一些改进,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几乎可以使每位客户产生的销售收入增加一倍。

CRM系统为企业储存这类信息提供了标准模式,从而实现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在员工与客户交流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他们使用。企业资源规划之类的系统着眼于节省支出,CRM则通过鼓励客户购买为企业增加收入。

CRM的关键在于整合全部客户记录。如果一切信息都记录得有条不紊,企业就能够用客户的眼光来看企业。Amazon.co.uk的执行董事SteveFrazier说:“客户服务的基本准则就是要自问:‘我能否使用一切手段做成交易?’还有‘怎样才能令客户满意?’答对这两个问题,你的客户服务就算做到家了。”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effreyMacCorkle:随着中国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将越发突出。这部分要求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争取客户与服务客户的成本跟其它投资或服务成本一样。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或增加顾客的消费,才能使客户的投资回报率提高。

对CRM进行风险管理

企业应用CRM,常常会造成部门之间的混乱或者难以在核心员工中立稳足跟。这种失败的实例屡见不鲜。GartnerInc.对一千多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内,将有55%的CRM项目无法达到既定目标。CRM软件销售商AgillionInc.的技术执行副总裁MichaelRourke说:“绝大部分企业实施CRM的方式都不对头。”

归根到底,道理只有一个:只有在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中,这种服务改进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怎样才能在实施CRM时避免失败呢?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常见失误。

不要考虑“我们能得到什么技术?”而应当换个角度自问:“我们需要什么才能够按我们需要的方式做业务?”

挑选合适的领导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一起做正确的事。

很好地沟通公司的目标。仅仅由高层管理人员达成共识是没有意义的,基层员工的态度对项目的成败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要试图把太多过于复杂的系统全都整合在一起。

最后,一定要确保那些技术人员所建立的系统的的确确是企业所需要的。Senn-DelaneyLeadershipConsultingGroup咨询集团的LarrySenn说,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规划和交流造成的。

失败的原因

虽然不乏成功的事例,但是更多的网上零售商都无利可图,一步步走向失败。无论它们采用什么样的一对一营销工具,无论它们给电子邮件用户邮箱里塞进多少目标邮件,它们就是无法说服客户购买。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的Singer说:“从实际效果来看,一对一营销是一个大失败。”

实际上,不管企业在一对一营销方面投入多少硬件,建立了多么庞大的数据库,这一理念本身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缺陷:电脑硬件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客户是人。他们行为不定、难以捉摸、变化莫测。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世界上所有的数据挖掘、点击跟踪等分析工作还不如直接询问客户的需求有效。

供应链管理

与欧洲和美国的供应链相比,亚洲的供应链系统效率较低,而且更加零散。在亚洲,企业间的买卖通常要经过3-4个中间商,而在欧洲只有1-2个。据Prowess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缺货与应收账款等反映供应链效率的其它指标上,亚洲企业的效率同样不及欧洲的一半。

由于存在这样的低效率,企业要制定精确的销售预测、保证适量的库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管理思想家C.K.Prahalad认为,企业的这些做法完全不得要领。真正的问题不是要精确预测销售情况,也不是库存管理,而是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他说:“与增强应变能力相比,预测与库存管理都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要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关键就是企业的供应链要稳定、通畅与高效率。

如何提高供应链效率

有个笑话在全球广为流传:中国的B2B实际上是B2B2B2B2B,因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太多。缩短供应链或简化其中一些中间环节将大大提高供应链效率。

麦肯锡公司也建议,有两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效率:即加强供应链中各环节间的沟通;取消不必要的环节。要加强沟通,市场中枢必须利用与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系统兼容的技术将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买家和卖家联系在一起。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effreyMacCorkle:要想在中国发展具有行业领导地位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联合企业,必须加强供应链管理。况且,供应链管理的改善将使中国成为领先的制造业大国,生产出越来越多日趋成熟的产品,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我认为,肯德基(KFC)、必胜客(PizzaHut)和TacoBell的供应商Tricon就是成功的典型。

谢祖墀:中国企业发展全球竞争力,除了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利润来源之外,还要在费用支出与供应环节方面下工夫。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系统效率,从而在企业的后端运作管理方面更上层楼。

JaumeRibera:企业的成功仅凭优质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能够把产品迅速可靠地投放到最有需求的市场上。就后一点来说,中国还需要在未来10年做很大的变革。

在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与欧洲IESE商学院最近一份尚未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不仅调查了许多物流服务公司,也访问了中国和欧洲许多在中国国内或与中国有业务的企业。它们普遍认为,中国在3个方面急需加强:即物流意识、立法和基础设施。在第1方面,中国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供应链管理这一职能,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它们对供应链管理认识粗浅、不成系统。这使企业难以通过职能整合和整体流程管理来实现利润。在大多数企业,采购、规划、运输、仓管等不同子流程都各自为政,各自处理自己的问题。每个子流程都致力于自己的局部优化,如转包给价格最低廉的运输商或自己内部完成,完全没有考虑集合所有可以找到的扩展式物流服务。这种“局部节约”从长远来看势必造成整体支出的上升和企业业绩的下降。

接受调查的企业普遍反映,有关物流服务的立法问题让人头痛。等所有立法问题都理顺之后,中国一定会有更多的物流公司出现,在适度竞争中提供各种扩展式物流服务。

最后,中国尽管在发展物流基础结构方面下了大力气,但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东部省份的港口、铁路、储运和高速公路网络,同时也需要在西部创建基础设施网络以促进西部省份的发展。

一旦这些立法与基础设施到位,见识过扩展式物流管理的企业将受益于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公司提供的全新服务,从而实现更大的效益和更可靠的交付期。大多数企业都将重新评估其现有战略是否能够充分适应这一新的运营环境。这时,它们就会发现自己现有的外包能力极其低下。不过,这倒不完全是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而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把自给自足看成一项资产。

确保供应链实现价值

在不同企业组织间(不管它是供应商还是客户)横向整合你的供应链。由于牵涉到多方企业,因此整合是一大挑战,因为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你必须与合作伙伴重新协调一致各项运作流程和技术,并让它们自己承担风险。在思科系统公司(CiscoSystems),这一设计思路使客户能很快联系进来,并把信息迅速传递到思科的供应商。思科信息系统中的供应商用户完全跟思科员工一样对待。而且,所有思科的供应商都在思科的应用软件上进行包括质量控制在内的各种运作。

千万不要忽视客户价值。说到底,供应链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这是评价一个企业能否成功满足客户需求的终极标准。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

根据eCompany杂志的报道,美国企业界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计划是自10年前斥巨资建立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以来规模最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尽管现在企业的技术支出大幅削减,AMRResearch调研公司估计去年企业用于购买安装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总支出仍高达78亿美元,比2000年激增了45%。据AMR预测,到2004年,企业的这项支出将达到与企业ERP支出相同的水平。

斯坦福大学工业与工程管理教授WarrenHausman认为,要想打败竞争对手,归根结底就是要较量谁能与供应商合作更默契,高效率地把产品投放市场。他说:“竞争其实不是企业与企业的较量,而是供应链效率之间的竞争。”

不过,与ERP一样,安装高档次供应链管理系统花费不菲,且实施难度很大。任何失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实,供应链系统的最终目标就是,实时提供网络中所有企业的销售数据、库存量、生产计划和运输时间表,并且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做出某种可靠预测。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包括很多组成部分。虽然许多公司都声称自己生产的软件能涵括所有内容,但实际上,企业还是需要综合多家公司的产品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知识管理

石油巨头德士古集团(Texaco)采用的信息系统可以使分散在150个国家的18,000位企业员工共享信息与知识。尽管这样庞大的信息库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其意义并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它使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尤其是他们可以交流经验,相互排忧解难。知识共享使企业的运作更加快速高效。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或曰“智力资本管理”的现实目标所在。不论人们怎样称呼它,这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理念之一。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就把它纳入了企业价值观之中:“珍视全球智力资本及提供智力资本的人才……组织多元化团队充分发挥其价值。”

知识管理热门的原因

知识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产业,各种书籍论著、刊物、会议、网站、顾问公司、培训课程,自然也少不了专门软件,层出不穷。这当然不难理解:谁不想得到所有企业的资讯?谁不想让员工更多交流呢?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LewPlatt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已经把这种流行的动机诠释得淋漓尽致:“如果当初的惠普能够掌握和现在一样多的知识,我们的赢利会是现在的3倍。”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清楚人力资产的重要性,越来越了解它对企业经营的推动作用。宏基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根据自己的“互联网组织理论”或称“iO理论”对宏基进行了结构重组。他把企业分解成若干独立经营单位。各单位独立制订经营决策,但必须与其它单位分享知识和信息。施振荣说:“企业的根本是人力资本。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管理大师的预测

PeterDrucker:“企业和经理人对信息的需求有可能发生迅速变革。过去,我们着眼于改善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企业收集的信息有90%以上都是企业内部的情况。现在,制订成功的发展战略越来越依靠外部信息,比如客户以外的人群、企业及其竞争对手尚未使用的技术、尚未开拓的市场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信息,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形势突变的情况下,做好迎接新变化和新挑战的准备。”

如何掌握未来的信息?

大多数知识都是对过去的总结。研发、市场调研、数据仓库的应用,大部分这类活动都是基于已知的信息。然而,了解未来也是可能的,必要的。麻省理工学院讲师ClausOttoScharmer认为,了解未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了解过去的信息在相对稳定的行业中十分有用。但是当不同行业开始融合、行业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握就显得格外关键了。知识管理大师ThomasA.Stewart在Business2.0杂志中写道:“掌握未来信息的关键,并不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而是对信息进行排列、发现其中的模式。对未来的研究与其说是制订计划,不如说是发掘可能性更恰当。”

了解未来还包括研究客户的真正需求,而不仅仅是他们自称需要什么。了解客户的期望有助于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但是,只有发现客户尚未满足的潜在需求——甚至连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才能够推动真正的创新。比如,索尼的顾客当年绝不会对企业反映他们需要一部随身听。在新产品发明生产出来之前,消费者无法想象到这样一种产品。索尼正是发现了客户希望能随时随地听到音乐这一潜在需求,才得以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创新。

变知识为行动

常言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仅有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利用知识提高效率、促进创新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因此,仅仅给予员工知识,而不赋予他们应用知识的权力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在实际工作中,知识总裁(CKO)或任何负责知识管理的人该怎么做呢?

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简称PwC)台湾公司知识总裁ChristopherLin在接受《世界经理人文摘》采访时说:“他需要设计并建立各种技巧和流程来创建、保护并运用已知的知识。但是,并非所有知识都是已知的,因此他还必须设计并创建一些环境和活动,鼓励对未知信息的探索与发掘。为了获取所需的支持,他必须广泛宣传知识管理的目的和把知识当作企业资源进行管理的本质,并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引入企业其它项目计划之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

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德士古公司的JohnOld在接受FastCompany杂志采访时说:“我有点担心信任问题。当我跟一个自己信任的人谈话或发电子邮件时,我并不担心隐私问题。一般来说,我对自己认识的人都很信任。只有对那些我并不真正信任的人,我才会要求保留个人隐私。”

另外,没有合适的基础,知识同样毫无意义。老话说得好:企业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定位,以及为谁提供这种价值定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资源联系起来:稳定高效地服务全球客户;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用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成本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知识管理的目的不是管理知识本身,而是关注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才。

精益企业

在戴尔电脑公司(DellComputer)最新式的OptiPlex工厂里,100台电脑服务器向传送带发出电子指令,加速把电脑部件传送到装配点。工人通过电脑屏幕来决定该安装什么样的个人电脑或服务器。接着,还是通过电脑指令把装配好的产品送到成品区,成品在那里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装箱,最后被运上送货卡车。戴尔公司的工厂几乎完全是由电脑网络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在戴尔的供应商与客户中也在逐渐普及。电脑软件代替了人工处理订单、联系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安排产品组装、最后组织成品运输。一批几百台的电脑订货从生产、定制到发货只需短短8个小时。OptiPlex工厂里,部件的库存时间仅2个小时,成品的库存几乎为零。据eCompany杂志的说法,OptiPlex工厂充分体现了戴尔公司的宗旨:企业运营全部自动化;将公司运营系统与客户和供应商整合在一起;彻底消灭竞争对手。

同时,它也实实在在地展现了精益企业的运营模式。

精益企业并不仅仅指精益生产。它还要求企业具备世界一流的效率与生产力。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调查表明,由于中国国有企业运营机构臃肿而且必须提供各种社会服务,至少有1/3的国有企业员工是非生产人员。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aumeRibera:精益企业的概念始创于丰田公司(Toyota)大野耐一(TaiichiOhno)实行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简称JIT)概念,其核心是在企业的生产环节及其它运营活动中彻底消灭浪费现象。这一经营理念现在已经在汽车工业中广为应用,但在其它行业(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仍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过去10年中,中国企业对市场营销和财务方面重视有加,而不太重视企业的内部运作。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外国企业。因此,中国企业的目标“显然”是尽快利用这种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制造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实现企业发展。

很快,中国企业将步其他国家企业的后尘,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将竞争战略从低成本转向质量、灵活性和创新。因此,不用多久,中国企业就会认识到,精益企业不仅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必需的,而且对于面对产品质量、灵活性和客户满意度竞争的企业系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企业将以高效率的中外先进企业为榜样,分析各部门中每个单位的流程、寻找机会清除那些只增加成本而不能为最终客户创造价值的冗余环节。一句话,就是彻底杜绝浪费现象。浪费的形式多种多样:库存积压、停工待料、订单积压等待财务部门审批以及因质量问题返工等等,不一而足。寻找浪费、消除浪费,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如果以前没有做过类似尝试,现在开始用精益的眼光来分析企业流程,其效果更好。许多中国企业正是这种状况。它们将发现很多前所未见的改善良机。中国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如上海通用和大众,由于吸取了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已经很擅长于精益生产。一些较新的企业,如步步高,则完全是按照精益模式来设计的。

效率来自恰当的反馈

据FastCompany杂志报道,世界上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承包生产商SolectronCorp.的效率标准只有一个:信息反馈。准确地说,是不断收集恰当的反馈。

Solectron建立了一个系统,每周都会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评估。公司的客户从5个方面做出评估:质量、反应速度、沟通、服务和技术支持。企业员工得到的评价不是“你的表现不错或不好”,而是“客户是这样反映的”。另外一个反馈系统是,所有一线经理每周都会收到每条生产线的盈亏结算报告。

你公司的一线经理能收到这样的盈亏报告吗?多久能看到一次?

创建精益企业的方法

一般人认为,精益企业就是简单地裁人。但这并非唯一选择。其它方式还有:

业务流程重组,虽然不再那么时髦,但对那些打算理顺运作流程的企业来说依然很有魅力。

彻底取消或关闭某些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生产线,不过先要明确哪些产品或业务活动实实在在增加价值,哪些不增加价值。

提高人员素质,即只保留高绩效员工。一些企业主张削减最差的那10%员工;另一些采取强硬态度的企业则主张裁减最差的20%。

通过并购进行整合。这里的重要目标不仅仅是获得经济效益,而是取得合适技能的合适人才。

开发服务业务

中国或许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但是在建立与其制造优势相匹配的服务业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许多专家预测,中国的服务业必将蓬勃发展。这就要求中国经理人集合一整套领导服务性企业的管理技术。这些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管理技术大不相同。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谢祖墀:向服务型企业转变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面对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大。例如,一些跨国企业只从事制造业。但是,如果你单一从事生产制造,随着竞争的加剧,你的利润将被挤占掉。与此同时,客户对服务的需求范围却越来越广。因此,中国企业有必要横向扩大经营范围,进入服务领域。汽车工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假设你以前专门从事汽车生产。有位顾客打算购买汽车,但是贷款无门。如果你想在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为客户提供贷款及其它服务。这样一来,各种辅助性的相关服务就发展起来了。不过,中国不会发展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服务只是整个经济的一个部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JaumeRibera:毫无疑问,在未来10年中,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而在过去10年间,服务管理却始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课程目录上就会发现,与服务管理有关的课程几乎没有。这并不是因为市场没有需要,而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服务行业尚未发展成熟。中国根本没有具备一些品牌认知度的服务型国际企业。扫视一下所谓的最佳服务饭店或专业公司就可以知道,中国企业急需掌握服务业的管理技巧。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将在未来10年里逐步走向成熟。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型企业所占比例高达60%到80%(比如欧盟为69%),而中国最近一次统计显示,这一数字仅为35%。在未来10年中,中国仍将是一个工业生产强国,但服务业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增加。新兴服务性企业的成长以及制造业企业服务成分的日趋重要,迫使许多中国经理人努力学习服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服务性企业的管理之所以比较落后,这主要是服务业本身固有的特点使然。我们试举几例说明一下:(1)服务是无形的商品,因此对服务进行分析、管理和质量评估相对困难。评价一位饭店服务员的服务态度远比测量一个金属轴承的直径困难得多。(2)服务必须在顾客下了订单之后才能开始,而且服务的对象往往是顾客的个人财产,甚至就是顾客本人(例如外科手术、理发等等)。因此,服务无法预先储备,按照需求来调节供给也十分困难。(3)服务通常要求客户与服务提供者有密切的接触。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必须殷勤有礼、和睦周到,极其强调服务的全过程。一个购买冰箱的顾客决不可能见到为冰箱喷漆的工人,但雇工粉刷自己公寓的顾客则不然,工人的个人品质、相貌、态度和衣着的整洁都与服务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服务行业的所有这些特性使得服务管理困难得多。加之,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也越来越精于判断服务质量的优劣。企业要想留住客户、维持利润,就必须下大力气狠抓服务质量。

如上所述,中国企业总的说来在服务管理上并无突出表现。在中国,服务水平较高的企业一般都是国际管理的企业,比如饭店业的丽嘉酒店(Ritz-Carlton)和咨询业中的麦肯锡公司。

把握企业核心

Business2.0U.K.杂志发现,产品与服务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在工业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有着显著的区别。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把自己基本定位在制造型企业或服务型企业。通用汽车销售汽车;戴尔销售电脑;Palm则销售PDA。虽然它们也为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但并不把服务看作重要的利润来源。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任何与网络有关的产品都有可能成为服务赢利的来源。通用汽车就利用其OnStar系统向顾客提供路边辅助性服务并收取月租费;戴尔则通过DellHost网络服务向客户提供电脑系统销售通道;而Palm则把其PalmVII作为移动商务平台使用。此外,许多产品与服务已经密切缝合在一起合而为一了,其中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如何才能整合产品与服务,从而创造新的收益来源呢?切记不要罔失企业的核心。管理作家CraigTerrill和ArthurMiddlebrooks提醒我们,要成为服务业的领先企业,首先必须学会拒绝,拒绝一些市场和成长的机会。“专一经营的企业必须集中精力为高度集中的目标客户群提供少而精的服务,从而获取利润。企业不必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为所有客户提供大而全的服务,而应该主宰一系列缝隙市场。只有选择、坚守并主宰经过精挑细选的缝隙市场,服务型企业才能长期维持高赢利能力。这样,专一经营的服务性企业就能够更有效地调配资源和精力,打败那些无法在强度和速度上与之匹敌的非专一经营公司。”

吸引并留住人才

在向服务性企业迈进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人在寻找、管理并留住优秀人才方面的面临巨大的压力。ThomasA.Stewart写道:“迈向服务型经济实际上就是迈向人才经济。在制造业中,价值是由机器创造的。在服务业中,价值则是人创造的。”

这对中国,包括整个中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例如,与许多亚洲企业一样,香港银行界的优秀人才一直在向西方流失。人才的竞争将决定企业在未来全球新经济中的成败。最近,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提高了劳动力输入、尤其是IT专业人才输入的配额,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争夺。

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对高级经理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寻找优秀人才”位居“信息技术”和“把握行业变革”之后,成为高级经理人面临的第3大挑战。经理人的最大挑战是“保留最优秀的人才”。

越来越多的企业之所以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吸引并留住人才。联想控股集团为了招聘和保留维持企业强劲发展的关键人才,于1年半前推出了员工持股方案。联想集团的执行董事马雪征解释道:“我们之所以推出员工持股方案,是希望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我们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中来。”尽管很难准确评估这一措施的效果,但据马雪征介绍,这一方案对吸引人才加盟该企业很有帮助。

公司治理结构

安龙公司(Enron)曾是华尔街、商业出版物和管理界的宠儿。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商品与服务企业,公司2000年的总收入达1,010亿美元。人们通常把该公司看作领先管理实践的模范、发展电子商务的先驱和业绩扎实的典型。Fortune杂志评选的最受赞赏的企业榜中,安龙公司在“优质管理”方面的排名甚至超过了通用电气而位列榜首。华尔街把安龙股票列为“建议买入的强势股”。然而,就在几天之后,安龙宣布破产。现在,大家了然在胸的是,尽管安龙公司有着各种各样优点与强项,却缺失了本世纪初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项素质:即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缺乏良好的治理结构,谨慎的投资者即使是在经济景气向好的情况下,也不愿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在麦肯锡最近一项调查中,有6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宁愿多花钱,也要去购买治理结构良好企业的股票。

什么是良好的治理结构?

虽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还是确定了一些普遍的标准:企业必须保障股东与利益关系人的权利。它们必须公布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与股权结构。企业董事会必须审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业绩;确定高级经理人选及其薪金并监管其工作;协调利益冲突;确保企业会计和财务报表的诚信。

一种地区趋势

在亚洲,股东开始起来维护自身权利。很多主要从民间集资的日本企业已经感到了这种来自股东的压力,并主动回应股东在这方面的担心。NEC、索尼这些巨型企业已经实施了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其它企业也在纷纷效仿。在马来西亚,中小股东把企业告上了法庭。这对亚洲的企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投资者已经成熟,人们也认识到,要吸引外国投资者,企业必须首先净化自身行为。

毫无疑问,韩国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劣势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尽管引进了综合财务报表和外部独立董事,一些韩国集团依然故我地采用经济危机前企业普遍采取的声名狼藉的管理办法。它们迫使效益良好的下属公司把资金注入运营不善的分支机构。集团总裁对董事会置若罔闻而一意孤行做出的投资决策,使企业蒙受数百万美元的损失。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effreyMacCorkle:公司治理结构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要想吸引国际资本的投入,中国企业必须增加企业组织的透明度,显著提高管理水平。尽管许多中国企业不乏优秀的管理人员,但是它们却没有系统地使用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和管理工具。在投资者看来,企业要做到审慎高效地管理企业,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才能建立真正的国际化企业。

中国经理人的观点

在接受BusinessOnlineAsia杂志的采访时,中国网通的首席执行官田溯宁说道:“我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建设中国经济模式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迈进。它们关注股东的回报,努力建立起扎实的董事会和管理团队。”

关键在于责任感

即便在西方,也很少有经理人真正了解责任感的确切含义。检验一个企业是否用于承担责任,关键要看它是否有一套明确量化的业绩考核指标(这里既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并向公众。如果没有硬梆梆的实际数字广泛公开地向外,这个企业就不能说是一个充分负责的企业。管理专家CharlesHandy指出:“数字把一切都摆在桌面。”

责任感要求所有经理人了解自己的业绩目标,不管是否达到目标都要能勇于承担后果(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后果)。深圳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LiHeihu去年在接受ShenzhenCommercialDaily采访时说:“我们不听借口,只看业绩。凡是没能完成业绩目标的经理人,到年底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

发展领导力

有一则关于爱因斯坦的轶事。一名学生拿到试卷时对他说:“教授,上面的问题和去年的完全一样呀。”爱因斯坦答道:“是的,但今年的答案不同了。”

领导力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历久不衰的管理理念,但其中的要求已大相径庭。领导者必须带领企业面对突然的变革、行业的融合、对企业治理结构更迫切需求以及不同的竞争环境。

就连企业的合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员工。数字时代令亚马逊(Amazon)、UPS、思科这样的企业变成了由员工、销售商、客户、第三方以及超越了传统办公室的其它人员组成的网络组织。现在的人力资源依然超出公司之外。因此,如果说管理员工已经够难的了,现在你还必须学会管理不是你员工的人。

领导人的真正角色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政治学院“领导力教育计划”负责人、LeadershipWithoutEasyAnswers一书的作者RonaldA.Heifetz认为:“领导者的任务首先是帮助人们面对现实,然后鼓励他们进行变革。”为了做到这一点,Heifetz要求经理人首先回答两个难题:1)有哪些观念与经营方式对我们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抛弃了它们就会迷失自己?2)哪些设想、投资和业务最容易出现巨大的变化?

紧迫性与方向感

英特尔公司(Intel)总裁AndyGrove可谓是数字化时代领导力的典范。他说,领导者必须比以往更加行动迅速。“来自员工、股东和董事们的压力迫使他们比5-10年前更快采取行动,因为信息传输的速度快多了。”

ARMHoldings公司人力资源总监BillParsons表示:“为员工建立方向感的领导才能成功。”

企业总裁为何失败

福特汽车公司(FordMotorCompany)顾问RamCharan指出,根据他的研究,行政总裁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执行不力。“就这么简单:无法完成任务、优柔寡断、不能履行承诺。”造成执行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能在适当的职位安排适当的人,员工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具体说来,行政总裁的失败往往是对那些业绩一贯不佳、严重妨害企业发展的关键人员没有及时处理。”

针对这一问题,Charan在他著的BusinessAcumen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分两步走的解决方案。第一步是“人员组织能力”,即选择合适员工、发展他们的能力、处理员工与职位不相称的问题。第二步是“企业组织能力”,即协调他人的努力,共同实现企业的优先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effreyMacCorkle:我认为,中国拥有一批非常耐人寻味的企业领导人才。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是,中国企业的领导力能力和风格在未来10年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全球化趋势、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切要求完全不同的技能来领导中国的顶尖企业。10年前,领导中国大型企业所需的技能与现在截然不同。我预计,10年后领导中国大型企业要求的技能又会不同于今天。这场竞赛中的赢家将是那些不但能迅速适应变化,而且能在企业组织中领导变革的人才。

谢祖墀:过去,能够完成定额的人就是称职的领导。如果能超额完成任务就是出色的领导。现在,企业开始认识到,仅仅抓生产还远远不够。企业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企业利益关系人为中心。很多人已经看到这是未来的方向。中国经理人必须学习实践新的领导技能,带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依然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了解。对他们来说,学习与实践领导技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只是刚刚起步。

要想企业长盛不衰,必须关注一下实践:大力传达公司远景、树立并宣传企业的价值观、招聘并建立企业的人才资源库。这些听起来有些婆婆妈妈,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传统的企业领导能够做到这些,或把这些做好。亚洲的商人们还是在到处钻空子赚钱。他们还是抱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你是我的雇员,就是我的奴仆。”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了。现在,你必须培养员工有能力做正确的事。在当前的中国,这种实践还远未广泛普及。中国需要能超越那种传统观念的新型企业领导者。

有感召力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出版公司WorthingBrightonPress专门研究报道重要的管理发展趋势及其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在该公司的一项调查中,专家表示,具有广泛号召力与影响力的领导者通常具备以下12种素质。这些素质在领导企业变革时更显得弥足珍贵:

1、充分的自觉意识

2、善于激励他人

3、善于合理分配有限资源

4、富有远见并能向他人传播

5、拥有完善的个人价值体系

6、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7、成熟的知识和学习网络

8、有效分析与整合复杂信息的能力

9、具有灵活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10、在非常不明朗的局势下果断决策的能力

11、勇于并善于进行突破性思考

12、迅速建立高效率职业关系的能力

管理变革

所有这些趋势和实践要求中国企业在诸多方面进行变革。因此,领导并管理变革的能力必将成为最重要的管理技能。

中国企业问题专家的意见

JeffreyMacCorkle:在未来10年中,管理变革的能力将是中国企业唯一最重要的经营实践。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过去25年里逐步发生变革,而且变革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今天,中国的企业领导人面对世贸、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组织重整、业绩改善等诸多挑战,只有善于变革管理的企业才能在未来10年成为市场的赢者。我认为,没有一个前景远大的中国企业不关心变革、管理变革。变革管理将是今后10年中国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JaumeRibera:所有经理人的日常事务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与职能或部门有关的事务,这类事务是长期的重复性工作。另一类则是要变革企业经营方式,甚至业务经营模式本身。

第一类事务是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事务,主要是处理企业当前的运作。只要处理得当,这些事务便能确保企业赢利与短期内的顺利发展。这类事务主要是企业经营流程方面的问题,包括原材料采购、成品生产、销售、分销、服务、开具发货清单、聘用员工、对员工进行业绩评估、奖励等。

第二类事务则比较独特。它们没有具体的工作周期,时间也十分有限,而且必须用有限的资源(即人员,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第一类事务上)在有限的预算内完成具体的目标。这些都属于项目性的事务,但它们的成功将确保企业中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许多成功企业都很善于处理第一类事务,它们能够高效率地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并通过销售创造利润。不过,如果这些成功企业不进行变革,就会很快丧失竞争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尤其如此。

毫无疑问,大多数中国企业急需变革,在内部杜绝浪费、建立更高效的生产与分销体系,对外则利用新产品参与新市场(即国际市场)的竞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经理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日常经营事务上,无力顾及创造企业未来的变革项目。

在未来10年,多数中国经理人必须成为企业内变革的倡导者。他们必须掌握项目管理的技巧,确保在预算内按期实现企业目标。他们的成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他们变革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迅速推出新产品投放新市场等因素,而不仅仅看单位成本之类的问题。领导企业实施这类项目需要与管理日常经营活动完全不同的知识、技巧和态度。

真正的变革领导者

麦肯锡公司的董事JonR.Katzenbach认为,真正的变革领导者很少来自高层经理人。虽然高层的参与对组织变革至为关键,真正的变革领导者主要来自中、基层经理人。高层经理要领导变革,关键要学会发掘和运用这批人。

真正的变革领导者具有以下4个突出特点:

在现实市场中打造了坚实的关系或建立了联系;具有高层领导人的远大抱负与一线员工的实务操作能力

通过影响身边所有员工(包括上司、下属和同事)参与变革,从而取得360度全方位的冲击力

拥有各种不同的实用操作方法和工具,并不断修改和完善

领导风格灵活多样

改革的阻力

在《领导变革》(LeadingChange)一书中,变革管理专家JohnP.Kotter归纳了8种阻碍变革的因素:

过于满足现状

未能组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低估了远景的威力

在传播远景方面只作了1/10(甚至1/100或1/1000)的努力

未能排除阻碍实现新远景的障碍

未能创造短期的小成功

过早宣布大功告成

忽视了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

全新的职业道路,全新的变革团队

据报道,戴尔电脑公司的部门经理如果领导一个新建或亏损部门实现赢利,就会受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奖励:他们可以在企业内部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寻求新的挑战。如此,戴尔公司运用一种比金钱更有威力的工具来激励员工,就是让他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MichaelDell通过这样一种方法,造就了一批具有跨部门知识和经验的项目经理人。他不仅满足了这些优秀人才的愿望和需求,而且通过让这些人根据自己的天生兴趣来选择工作,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推动变革。

掌握扬弃的艺术

德鲁克(PeterDrucker)在谈到“扬弃”的概念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企业在一个专业领域拥有世界领先地位。每隔3个月,公司就安排一群员工(其中有青年员工,也有基层员工,但从来不是同一群人)坐在一起,对企业的某种产品、服务、某一工作环节或政策进行研究和质疑。他们会问:如果不是这样处理,会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会追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公司每过四、五年,便对其每一项产品、工作流程、尤其是服务进行一次系统的淘汰,或至少作一次调整。这便是该企业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赢利的奥秘所在。

“企业应当有能力消除体内废物。人类这种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但在企业中,就会有巨大的阻力。自我扬弃并非易事,但扬弃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