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应急管理心理应激机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总是难以避免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伴随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是人们各种心理应激反应。对应于突发事件应急机理体系,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机理体系。具体阐述了个体在外界环境与自身因素的条件制约下,对突发事件这一“应激源”进行最初的认知评价、应激反应、应激演化和应激恢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给出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的各个阶段应采取的积极引导措施,以实现突发事件中心理应激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从众效应;心理应激机理;心理干预
1问题引出
所有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都成了拥有脆弱生命的渺小的人。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所造成的危机也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着严峻的考验。无法度过心理危机,就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威胁,甚至造成伤害;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就会使人们积累应付危机的经验,变得更加成熟,获得新的成长。如何协助人们度过灾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人类服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
从管理学角度我们给出的突发公共事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来讲,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例如:2003年底的重庆市开县的天然气井井喷事件。广义上来说,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例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此事被各种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性质、过程和机理,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件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心理学中的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Incident),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个体在这种情境中有可能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3心理应激机理体系
简要概述了突发事件的一些概念后,我们从突发事件应激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化以及障碍恢复的过程规律总结出突发事件应激心理的四大机理,即认知评价机理、心理应激机理、应激演化机理、应激恢复机理四个阶段。以下我们将对其一一进行详细的分析。
3.1认知评价机理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为刺激被人感知,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进而引起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有输出,即对刺激(情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情境)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当然,这里面情况也是很复杂的,是否会出现心理应激取决于许多变量。其中之一是必须有“应激源”或称“致紧张因素”。在这里,心理应激的“应激源”或“致紧张因素”都是指突发事件本身。
这里的突发事件也可称为“危机”。应激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过程。突发事件爆发后,主体对于客体事件最初产生认知评价过程,其中,包括应激源、认知评价、应激反应三个环节。应激可使人产生焦虑、恐怖、抑郁等情绪。这个过程由于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信息、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应激反应也不同。
3.2心理应激机理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将产生一种应激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stress)。“应激”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心理的巨大混乱”。如前段时间的“非典”在我国造成的公众应激情况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非典恐惧症”,并由此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盲目抢购药材、醋等,还出现了一些如“我有非典我怕谁”等一些不良文化现象。
重大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社会的群体应激,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产生过度的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反应异常:焦虑、恐惧、悲伤、愤怒、忧郁、等以及丧失快乐及爱之能力。(2)生理反应异常:心慌、气喘、恶心、肌肉抽搐、头痛、头晕、身体疼痛、疲倦、失眠。(3)行为异常:下意识动作、坐立不安、举止僵硬、暴饮暴食、攻击、强迫等行为异常。
3.3应激演化机理
心理应激演化机理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主体心理反应的类别级别,表现形式,范围及区域等各种变化过程。我们将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机理的演化大致分为应激蔓延、应激转换、应激衍生和应激耦合四种形式。
(1)应激蔓延机理。
遭遇或面临突发公共事件,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出现心理应激和受挫心理。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在个体都具有共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时,通常会形成群体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趋同,进而使得突发事件的应激心理得以蔓延。
行为趋同效应通过心理渲染途径来表现,心理渲染可以分为舆论渲染、表情渲染和行为渲染。其中,舆论渲染是当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人们总是通过交谈、媒体宣传、通讯、联络等方式,将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表情渲染是人们的恐惧、紧张、忧虑等情绪溢于言表。从而形成一种恐惧表情,其他人看到某些人的恐惧表情。不自觉地在内心产生更重的恐惧感。同时也将这种恐惧感溢于表情。行为渲染是指不明真相者根据他人的行为或行为趋势,不加思考地盲目追从。从而形成一种公众行为模式。
行为趋同效应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当群体行为趋同表现为减灾避害等时,由于群体的行为趋势是离开灾害或危机现场,可能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通常具有时间紧、危害面大的特点,群体行为趋同效应的结果,导致短时间内的行为趋同而扩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例如,在大楼发生火灾时。大家都急于逃命,一下子挤到出口处,导致出口高度拥挤,每个人都急于冲出危险地点,拥挤的结果是大家都卡在出口处,反而降低了群体离开危险现场的效率。
(2)应激转化机理。
突发应激事件发生后,人群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产生过度的反应。人类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78-80%的个体会发生心理创伤性应激障碍而导致明显的甚至长期的精神痛。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处于应激状态中的人们主要表现为:失眠、食欲减退、精神疲惫、情绪萎靡等症状,伴随着相当的应激性生理反应。这种生理性的反应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认知失调引起的;也就是由心理应激导致的生理应激,另一方面则是机体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而且这种对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本能反过来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导致的人群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应激反应通常会与主体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相互转化,如长期的失眠以及精神疲倦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引发一些生理上的疾病。
(3)应激耦合机理。
“耦合”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控制论,定义为两个或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公共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应激现象大致体现在三方面:情绪反应异常、生理反应异常以及行为异常。这三者之间不仅会在应激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同时也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发生耦合作用。由耦合的强弱程度不同,带来的后果影响也不同。情绪心理上的异常反应会引发生理或行为上的异常反应,生理以及行为上的异常反应反过来又会使心理上的应激恶化。
(4)应激衍生机理。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所影响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公众或人群,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应激之处在于影响范围较大.由突发公共事件所引起的较大范围内的心理应激现象甚至会衍生出局部或较大范围内的社会紊乱、经济动荡以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3.4创伤应激恢复机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给主体带来的应激障碍分为积极和消极应激障碍(stressdisorder)两种情况。当主体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并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我们说这是应激积极障碍;而相对地,当人们经历了突发事件后,从此变得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则属于消极应激障碍。
4应对措施
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了很好的有计划、按步骤地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当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消除公众的心理恐惧,平息灾难,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心理反应:包括震惊、恐慌、焦虑、抑郁等情绪。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及信息管理,完善媒体传播(2)健全社会心理预警系统(3)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4)提供心理咨询热线(5)加强专业性心理干预(6)健全应急体制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加微,行为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1986.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4]PhilipL.Rice著,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王谦译,Stress&Heath,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郭玉琴,社会突发事件中市民心理应激调查及应对干预的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3):181-183.
[6]赵旭东,现代心理-社会帮助系统是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80-582.
[7]胡冰霜,梁友信,创伤后应激障碍[J].国外医学卫生分册,1997,24(5):260-269.
[8]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5(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