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

1.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大量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人才的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现总量过剩现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其中本科生33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进入经济主战场,从事技术、业务及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必须真正懂得专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专业教师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申请企业管理方面的横向课题。只有了解企业实际,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授课时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

2.3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意味着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不重要。相反,只有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才有根基。专业基础中的重要课程和核心课程必须抓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数学课、外语课、经济学课尤其重要。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是从高职高专升格转型而来的,受师资和专业发展惯性的影响,专业基础课教学和理论教学普遍偏弱,要求偏低。应提高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的要求,适当增加学时,配备优秀师资,加强课程考核,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都要通过考试而不是考查方式进行。学生的专业基础厚实了,可以提高就业能力,直接就业,也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