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技能要求、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专业存在办学定位不清和特色缺乏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以教育教学实践化、产学研合作、有效教学管理为主要路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技术本科教育;工商管理;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推进,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的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分的本科院校都开设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在大量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清,特色缺乏的共性问题。[1]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应以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点突出应用型特色。这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内涵,树立技术本科教育理念

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和应用型特色反映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类型、层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其要求是在遵循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规律的同时突出实践技能,强调的是应用,注重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身应用能力。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之上,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能够成为面向行业基层、企业实践的经营管理人才。

1、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表明,21世纪教育应围绕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发展四个方面培养人。即就是对人的培养应注重身心、智力、审美感、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实际当中工商企业里也需要这样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才能。依据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现状,结合西方国家的全人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

(1)处世和为人的知识技能。

人类社会群聚的特征决定个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适应社会,对于为人、处世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体验就成为本科教育必须提升的能力之一。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这就反映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一定沟通交际能力的要求。有关的调查显示,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只占成功因素的15%—20%,其余的80%—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社会高度分工合作的今天,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备沟通和合作能力。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就是指对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积累的知识,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类,专业知识是成为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首要条件。专业知识就是指对核心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础知识是对核心知识在方向、层次、序列等方面的扩展,二者是一个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

(3)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又可以称作是从业能力,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样也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工商管理人才专业基本技能就是指从业者在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上,熟悉工商企业生产各环节的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够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分析解决工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般问题。而综合专业技能就是指从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专业基本技能主要表现为:调查笔记和司法文书制作、企业经营、诊断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报表的制作和分析。综合专业技能主要是通过开展活动或者参加各类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2、创新教育思想,树立技术本科教育新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技术本科教育作为当前一种新教育理念,其核心本质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工作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经营的需要。其根源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层次要求和职能需要。企业由高到低的管理层次和由一般到具体的职能要求,决定了企业人才结构为下窄、中宽、上窄的菱形结构。因此,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于技术本科教育,就是在瞄准企业人才菱形结构的下窄部分。着力培养的是企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或者职能部门领导人员的后备力量。技术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来说就是技术本科教育和传统科学教育同级而不同类,所谓同类就是指二者都是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本科教育,所谓不同类就是指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师资素质、办学体制和生源对象等方面的不同。

二、优化专业设置,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方向

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选取什么领域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专业和课程是一定标准和要求下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反映。把这种系统化、体系化的不同知识融于教育教学之中便会形成不同课程。课程与课程的组合形成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应不同的专业,相似的专业构成学科,这就是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核心是知识。[3]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去,应充分挖掘知识的效用和价值。

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不同职业的需要。专业最早是源于社会上一般职业所对应的专业性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其共性表现为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专业的设置应体现社会职业的需要和知识应用的价值。所以,社会职业的需求就成为专业设置的先决条件,随社会职业的变化而设置相应的专业,这既反映了专业的社会效用和知识的价值,又有利于学校围绕特定领域的知识开展教育教学。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树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在专业的设置上应结合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地方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际来选择。同时,再加上工商管理学科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向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成为优化专业设置的必然选择。同时对所开设的专业还要进行专业评估,提升专业建设规范。并为专业的建设指明方向,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措施提出明确意见。通过本科专业认证,构建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标准。

2、以应用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应用性是技术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核心的体现,自然要遵循应用性的办学目标,突出应用为本的特色,表现在模块设计、结构优化、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具体来说,一是课程模块设计应多样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块至少应该包括四大平台和两大教学环节,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综合素质教育课平台和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和实验两大教学环节。在专业课平台上还可以细化为专业和专业方向两个层次,具体课程可以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模块。课程平台和教学环节都应该设置有专门的实践课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二是优化课程结构,使得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搭配合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注重通过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选择来满足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注重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实现固有和特有课程的相互协调,建立和完善课程选修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程评价注重发展性,从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效果三个维度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课程的目标和行业职业标准入手,设置具体开设课程。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评价课程实施技术整合的能力,结合技术本科教育的特征,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多元参与评价课程效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1、教育教学实践化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教育教学实践化是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体现,也是技术本科教育的起码要求。重实践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综合化。理论教学实践化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教学方法。给予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比如企业挂职锻炼,积累经验。那么教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将会自然地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到理论知识对日后职业的帮助,以及将来工作的真实情景,这也就是实现了从讲授知识为主到体验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有利于学生从职业的角度理解知识,能够将知识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综合化强调多种实践教学项目有利整合,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系统。比如大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突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对实践教学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充。扩大覆盖面使所有专业学生都能接受实践训练,优化项目和案例满足学生需求,合理安排实践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保证教学效果。

2、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

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实现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的综合优势,其核心实质是促进创新需要的生产要素有效组合。产学研是教育、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观念、制度、培养方法上的新思路。将教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产学研合作是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最佳途径。院系应成立“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研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产学合作单位和产学研专家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培养计划,更新教学内容。[4]以合作共建单位为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保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校企、校地融合模式教育教学新机制。

3、有效教学管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有效教学管理就是发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基本职能,对内部资源进行配置和运作实现其三大基本任务:培养专业人员、发展知识和服务社会。[5]其具体是指对专业的计划、对课程的组织和对学时、学分的控制。从知识、课程、专业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出,专业是一定的知识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反映,说到底就是指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的计划就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围绕核心知识结构,构筑专业具体的符合客观需要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明确的课程开设计划,并通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设施等要素的相互结合来完善计划。对课程的组织主要表现为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关系辨别和结构安排。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一是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一致,从职业的需要去匹配相应的课程教学。二是尊重认识的基本规律,按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备教课程。通常是按一般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的顺序先后展开。对学时和学分的控制主要是以总学时数和学分数来实现对专业课程的总量控制,达到课程模块的动态平衡。同时再辅助于合理的必修和选修制度,使总量可以在课程模块之间合理配置。这既满足了专业教育必修课程的最低要求,又提供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选修课程)。所以每个课程模块之中,都应该有一定的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发挥潜力多开设选修课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崇术重用服务地方一般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院系办学目标定位的思考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04-107.

[2]胡健等.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3-145.

[3]汤智.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据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3(6)18-20.

[4]赵康.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计[J].教育研究,2000(10)21-26.

[5]蒋新华.以“三轮驱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9.23.

[6]范怡红等.西班牙第斯大学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J].复旦教育论坛,2011(4)75-79.

作者:张强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