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明确办学地位,突出办学特色,找准办学策略,才能提高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保证学校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特色;发展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指分布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地市市区及其所辖县市行政区域内的师范院校,以专门培养地方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任务,包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具有地方性和师范性。它们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根基和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因此确立地方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的重要地位
(一)地方高师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可知,地市高师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多数,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以云南省为例,1998年,云南共有高师院校17所,其中地市高师院校有15所,约占88%。
2.从布局上来看,中心大城市之外的广大地市占我国79.9%人口和97.4%国土面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地市几乎都有一所专科层次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地市具有一所本科层次的师范学院。所以说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占有了最广大的地区,具有区域分布的广泛性。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地市及其所辖县市,所以它不仅具有面向基层的大众性,而且对于地方农村的高等教育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地市高师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毕业后其中一部分又回到农村为基层服务。
3.从服务层面上来看,高等师范院校可定义为全国性高校和地方性高校。分布在我国大城市的国家和省重点师范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省的教育部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解决国家和省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些高校主要招收的学生也是大城市的。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地市及其所辖县市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地方性高校学习。因此,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有力途径。
(二)地方高师院校在地方社会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地市培养师资力量的重要基地地方高师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所辖区、县的学生,农村人口占有相当比例,毕业之后,部分人员会回到所属区、县,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站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岗位上。故地方的基础教育要具有高质量、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地方师范院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地市高等师范院校通过开办各种专业进修班、技术培训
班,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把本地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全部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从而能不断提高地区教师素质,增强地区教育水平。地市高等师范院校还可以通过对本地区各级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在落实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2.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地市的教育信息中心地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的知识信息,拓展原来的知识范畴,掌握新的教学技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而且教育信息资料是现代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必须的参考和研究依据。地方的师范院校
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教育科研信息网络能够帮助目前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解决他们当前的问题,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地市的教育改革服务。
3.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地市文化传播中心在地市社会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区域社会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课堂授课的言立身行、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的实践等。学生毕业,走上人民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之后,文化辐射更是以一传百、上千,影响更是难以估计。
4.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对本市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地方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高校提供的人才、智力、信息支持。在高师院校中,部分没有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人才也终将会投入到地区经济建设的队伍中来,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坚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如果把高等教育比作一架钢琴,每个高校犹如琴键。不同学校发出不同的音,经和谐组合成美妙的音响;若一窝蜂地弹一个调是奏不出妙曲的。”这段话形象地描述出高等学校应办出各色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的评价在评价体系的制定上,过分地强调高规格的一致性,而忽视难以用标准衡量的特色性,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院校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一些本应大力发展的特色,而走向模式化、统一化、标准化,其办学目标越来越相似,培养规格越来越接近,最终出现了千校一面的格局。在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教育的多元化和目标的个性化。政府给予高等院校一定的自主权,鼓励高等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使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开放化、灵活化、流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创名牌与办出特色是重要的办学目标。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在师范性和地方性上大做文章,只有做到这一点,不同地方的不同高师院校,才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也才有可能培养出人无我有的特色人才。师范性是指地方高师院校要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高师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唯一专门培养教师的高校,在培养师资方面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教育优势就是它在高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根本特性,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命脉所在。放弃教师教育就等于丢掉了特色,丢掉了优势,丢掉了历史,也丢掉了自己最有竞争力的阵地。地方性是指地方高师院校要为基础教育服务,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地方高师院校最根本的任务。首先,地方高师院校要对本地基础教育的办学现状、师资现状、教育结构及人才需求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地方实际,制订出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合理方案,编写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教材。其次,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地方的高等学府,要主动与地方教育部门协作,既为本地各类学校培养各类师资,又积极参与当地学校的各项基础教育改革,还为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其三,地方高师院校在保持师范专业优势的前提下,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适当开设一些地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非师范专业。这样做有利于拓宽地方师范院校为适应本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有利于实现师范教育与新
兴学科、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的结合,也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地方高师院校只有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其地方性特色才能显现出来。
三、实施地方高师院校持续发展的策略
继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了实现学校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和创办一流大学新的办学目标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也开始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地方高师院校究竟怎样才能够既抓住可喜机遇,又能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正确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平衡课程设置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都设置有非师范专业课程,这是无可厚非的。非师范专业能拓宽师范专业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全面、有个性的人才。但是一定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非师范教育和原有师范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教师教育为主,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所谓“适度”就是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水平、师资条件和学科特色。而且要鼓励非师范生选修或辅修教育专业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易于向师范转化。
(二)特色优势发展
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有多方面的含义,如地方特色、专业发展特色等。特色发展就是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特色,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更好地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这也是高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注意基础专业,突出特色专业,这样,地方高师院校既具有基础性,又有灵活性,就不会在师资、设备、课程设置等方面陷入被动不利困境,影响学校发展。教师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首要特色。随着院校办学模式的转换,其教师教育模式的新发展要求大力提升原有的师范性。师范性的提升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在院校转型中的学术地位和水平、扩充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综合化
北师大向综合型研究大学的转型虽然代表了中国高师教育百年范式的变革,并不是就适合当前所有的师范院校。转型重要的是借综合性的学科平台,进一步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促进学校综合多元和高水平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已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特征。学科专业的综合化是大学综合化的基础,学科专业的多样化是学科专业综合化的前提,多样性学科专业间交叉与渗透、重组与重建则是学科专业综合的实质。院校的多学科、综合化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利。教育模式从课程与教学管理改革入手,宜选择教学综合化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为核心,以学分制实施为制度保障的一种课程教学管理模式。
总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坚持一手抓“师范”和一手抓“地方”这两个重要特性,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田恩瑞等·面向21世纪师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尧,王兆林·简论发挥地方高师院校的综合职能[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4)·
[3]范进军·经济全球化时代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