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零增长理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零增长理论(Zero-growththeory),又称稳定状态理论(Steadystatetheory),它原是由英美等国图书馆界提出来的,后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控制图书馆藏书数量增长的理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对这一理论最权威的解释,就是出自于1975年由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所公布的阿金森报告(TheAtkinsonreport)。根据阿金森报告的解释,零增长理论就是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馆藏量、功能等指标)之后,剔除馆藏文献的速度应当等同于购进文献的速度,即图书馆新购进的文献资料只是对准备剔除的文献资料的相应补偿,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从而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总量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实行这种理论的图书馆,被称为“限制增长的自我更新的图书馆”。
零增长理论并非毫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图书馆,实施这一理论的图书馆须满足下列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求藏书达到最佳的规模或成熟的藏书,即要求藏书达到一定的水平,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之后才能实行。一般说来,在经费、人员、馆舍、任务等各种条件制约下,能达到最好效果和发挥最大效用的规模即是最佳规模。这个规模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彼此无异的,而是随着不同的馆、不同的任务、对象和各种条件自然形成的。一个图书馆如能满足读者80~90%的文献信息需求,它的藏书就可算是成熟的藏书,或者说达到了最佳规模。第二,要求经常地、不断地剔除旧书。在藏书达到最佳规模之后,随着一定数量的新文献信息不断地被纳入馆藏之中,总会有数量相当的无用或罕用的陈旧藏书应被及时得以剔除。第三,广泛实行合作藏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要广泛实行合作发展馆藏,分担采集,建立中心图书馆、贮存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本馆所不能满足的10~20%的读者文献信息需求能方便地在别处得到满足,并使本馆所剔除的文献信息在需要时能方便地得以借阅和复制。这些既是零增长理论所必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机制,也正是控制藏书数量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
2零增长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献,既是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图书馆馆藏的不断增长,历来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甚至被认为是图书馆的神圣权利。然而自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知识的加速发展和文献信息类型及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图书馆所积累的藏书数量也急剧上升,大约每15年左右就增长1倍。图书馆藏书数量的这种快速发展态势,的确给图书馆带来了各方面的困难,而这一切恰好又构成了零增长理论产生的诱因。
建国以来,我国文献情报部门的文献信息收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统计,1949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仅2600万册,到1997年底达3.75亿册,增长13.4倍;1949年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仅794万册,1987年底达3.45亿册,增长42.8倍;1949年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情报部门藏书仅63万册,1988年底馆藏文献总量达3067.76万册(件),增长48倍多;另据国家科委情报司1988年底统计,我国396个独立的情报文献机构,馆藏文献为图书1183万册、专著138万册、期刊110万册、科技报告330万篇、专利文献6788万件、标准文献58.8万件、产品样本500万件、实物样品200万件、缩微胶卷152万盒、缩微平片335万张、电影片6934部、录象片36967盒、机读磁带852盒(盘)、数据库411个。此外,其他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在此期间也有大幅度的增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大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数量也得以快速增长。例如,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从建国初的140万册增至1998年底的2160万册(件),增长14.4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从建国初的33万册增至1988年底的560万册,增长16倍;上海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从建国初的80万册增至1987年底的990万册,增长11.4倍。建国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纷纷新建或扩建馆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书满为患”的矛盾的。
国外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也增长很快。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加了3.6倍,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长了3.1倍;在此期间,前苏联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增长了2.7倍,科学院系统藏书量增长了3.25倍。为了解决藏书空间急剧饱和的矛盾,在1967年至1974年间,美国有674所大学新建了价值达19亿美元的馆舍,预计可容纳1.63亿册藏书。但就在此期间,这些大学图书馆所增加的藏书量就达1.66亿册,其藏书数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馆舍空间增长的速度。实践证明,采用不断新建或扩建馆舍的办法来应对藏书数量的急剧增长是行不通的。
藏书数量的急剧增长,给图书馆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空间紧张。图书馆藏书数量的增长总是远远超过其馆舍面积的增长,使得书库饱和、书架超载以及大量藏书因此无法上架而只好打捆堆放,造成这部分藏书既得不到保护、又无法为读者所利用。据国家文物局1979年底的统计,由于空间紧缺,全国公共图书馆中有3000万册书刊不能上架;另据1981年9月在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的统计,全国高校图书馆中由于书库紧张而未上架的书刊达2222.99万册,占其全部藏书量的11.48%。图书馆馆舍空间紧张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2)设备短缺。随着藏书量的增加,图书馆应增添存放、检索和利用
的设备,设备费与文献信息购置费应成比例地列入图书馆经费预算中。由于藏书量的过快增长,存放、检索和利用藏书的设备没有得以同步增添,使得图书馆藏书因设备短缺或陈旧而得不到充分利用。
(3)人力不足。藏书数量的大量和快速增长,加深了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矛盾,造成藏书加工积压和管理混乱,影响了读者对馆藏文献的利用。
(4)藏书利用率低。藏书增长过快,只补充不剔除,新书刊和旧书刊、流通率高的书刊和流通率低的书刊混合排列在一起,造成书库拥塞、文献检索困难和文献利用率降低。越是大型的图书馆,其藏书借阅利用的速度就越慢。
正是在这种藏书数量过多过快增长给图书馆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弊端的背景下,图书馆界开始认识到藏书并非是越多越好,控制藏书数量盲目增长应成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为零增长理论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零增长理论也正是诞生在这肥沃的土壤上的。
3零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面对藏书数量的过快增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图书馆为解决“书满为患”问题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所做的唯一努力,就是为不断增长的藏书寻找、新建或扩建更多的馆舍空间,但“书库危机”并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或消除。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图书馆所设计的馆舍一般都只考虑留有20年左右的发展余地。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和认识到,无论是从长远考虑或是从近期安排的角度,图书馆都无法筹措足够的资金来适应其藏书增长对馆舍的需求。如前所述,美国674所大学为解决书库急剧饱和的矛盾,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掀起了一个扩建图书馆的高潮,但就在馆舍扩建期间,其实际藏书增长量已超出了原先所预想的书库容量。似乎英国人还要更早地意识到这一问题,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在1967年所发表的关于大学图书馆问题的巴里(Parry)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目前大学不可避免地发展他们的图书馆,是其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英国的一些图书馆馆长开始接受限制图书馆规模的思想,认为剔除或丢掉一些无用而乱架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就能够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如M.莱恩在其所著的《图书馆员的艺术》一书中,就期望由“精悍有力的图书馆”取代过去“肥胖臃肿的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规模是可以用几个量度计算出来的,不幸它被用作了评价图书馆质量的标准,其实,图书馆质量的最好标准是其满足需要的水平。1974年,美国的G.丹尼尔发表了题为《向亚历山大告别》的著名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图书馆藏书不增长的观点。他通过研究和分析后指出,图书馆不可能满足读者100%的文献需求,但当图书馆藏书能满足读者80~90%的文献需求时,就表明图书馆藏书已具有较高的功能,就可以控制其藏书数量的增长。随着读者文献需求的不断转移,图书馆藏书的内容应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图书馆每年就可在原有藏书数量的基础上新进任何数量的文献,但剔除的馆藏文献数量必须与之相当。同年,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F.丹顿指出,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来为大学图书馆建筑适应其藏书增长需要的馆舍,即使有这种可能性,而是否应当这样做也是值得怀疑的。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还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工作委员会,从1975年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图书馆馆藏数量的增长简直象个无底洞,吸引着人们广泛的注意。1975年1月,美国中西部联合学院在芝加哥举行了一次以“摸摸无底洞的底”为主题的有关控制馆藏数量增长的学术会议,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230多位图书馆馆长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图书馆的空间、藏书增长和藏书满足需求的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索通向藏书数量不增长的高功能图书馆的道路。会后,由G.丹尼尔编辑了会议文集,并以他1974年的论文《向亚历山大告别》为书名而于1976年出版。
同在1975年,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公布了阿金森报告。该报告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设想未来大学图书馆馆舍需求应以自我更新的图书馆理论为依据。该报告较详细地解释了零增长理论或稳定状态理论的涵义,并提出了零增长理论或稳定状态理论在图书馆实施的前提条件。阿金森报告是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认可的文件,而大学拨款委员会则是英国官方为大学和大学图书馆拨款的机构,所以这个报告是以财政支付手段为后盾的一次官方宣言。因此,藏书零增长或稳定状态已不再是在图书馆员之间争论的学术问题,也不仅是少数图书馆的经验,而是作为一种标准、一种方针、一种资金分配办法在英国大学图书馆中实行。
对于零增长理论,在英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虽有正面的支持与响应,但也有来自于英国国家和大学常务会议、大学教师协会、全国学生联合会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的反对意见,他们担心图书馆藏书的零增长会降低图书馆对研究工作的支持能力。有人认为,如果这种理论被乱用来削弱图书馆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显然是一场灾难;也有人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没有止境,因而不能建立一种人为限制的图书馆,所谓图书馆的自我更新实则是图书馆的慢性自杀。对零增长理论持中立态度的人认为,在财政紧迫的时代,图书馆藏书不可避免地要有某种稳定状态的解决办法,但目前的理论及其应用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支持建立贮存书库,支持实行大规模的、组织良好的藏书剔除计划,并使之成为图书馆的基本工作之一;但不同意简单地定义所谓图书馆藏书的“最佳规模”和“成熟藏书”。他们认为,零增长理论必须重新进行研究,不能把它看成是解决经济停滞时期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况且稳定状态的图书馆本身也会产生特殊的问题而有待研究。
鉴于争论各方的意见分歧很大,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在1977年又成立了一个图书馆研究筹划指导小组,对零增长理论或稳定状态理论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支持类似问题的研究。1979年,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公布了福特报告,并未就有关零增长理论或稳定状态理论的争议作出正面的回答,而是把重心放在了
藏书剔除工作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高密度存贮技术(缩微技术和光技术等)的发展,某些文献载体的信息存储量得以扩大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图书馆藏书贮存空间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零增长理论或稳定状态理论本身固有的缺陷及其不成熟和完善,还属于一种指导方针的定性研究,尤其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法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图书馆的实际可操作性,从而使得有关该理论的研究与发展逐渐沉寂了下来。但我们相信,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零增长理论一定会逐渐得以丰富和完善。
4零增长理论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尽管零增长理论并不成熟和完善,概括这一理论的名词术语至今尚未统一,具体实施的办法和标准更存在不少困惑与疑难,不加区别地应用于所有图书馆必然会产生种种矛盾,但我们应该看到,它确实包含着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不失为解决图书馆所面临的贮存空间紧张、经费短缺、管理混乱和藏书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一种大胆尝试,是积极而富有创新意义的,对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零增长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该理论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对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引起了足够的警觉和注意,并在实践中逐渐借鉴和实施其某些有价值的、合理的方法与措施。具体来讲,零增长理论对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零增长理论可以作为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尽管零增长理论本身还不充实和完善,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但零增长理论所提出的控制藏书增长速度和规模的思想是值得借鉴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数量上得以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馆藏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除负有特殊任务的图书馆(如版本图书馆)外,任何图书馆都应以零增长理论为其指导思想之一,努力使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信息生产(如书刊的出版发行)与图书馆读者或用户需求的动态发展中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争取获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零增长理论是发展着的且可以为我所用的。即使在英国,零增长理论也是在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在阿金森报告中提出图书馆藏书要以接近采购的速度减少,后又改为以相应的速度减少;对图书馆藏书是否应绝对“零增长”问题,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后又解释说,不是要图书馆买一本新书就剔除一本旧书,也不是要零增长,而是低速度增长;对图书馆藏书标准问题,阿金森报告曾提出按学生人数有一个比例,但后来大学拨款委员会又解释说这是起码标准,而不是最佳标准。根据我国文献资源还较为贫乏、图书馆藏书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又存在发展失控、数量盲目增长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借鉴零增长理论时,要正确处理好藏书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提高藏书质量的同时,实现藏书数量的低速或适度增长,保证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稳定、和谐地发展。
(3)零增长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图书馆藏书的初选工作。所谓初选,是指图书馆藏书补充过程开始阶段对馆外文献信息的入藏选择。初选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它是对文献信息的知识内容和情报价值的鉴别和选择,选择的结果将对图书馆藏书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为着我国图书馆藏书的适度有控增长和达到“成熟藏书”、“最佳规模”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零增长理论的要求来加强藏书初选工作,有针对性地、认真地搜集和选择社会文献信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文献信息被补充进馆藏之中,真正把好图书馆藏书的入口关。
(4)零增长理论也可以用来指导图书馆藏书的复选与剔除工作。所谓复选,是指对业已入藏的文献信息的再次选择,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入藏文献信息的实用程度,充实其不足或存在缺陷的藏书部分,修正其失误和失效的藏书部分,发展或保持其实用完善的藏书部分,它是对初选结果的检验、修正、充实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依照零增长理论的要求,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对入藏的文献信息进行复选,及时剔除知识老化、陈旧破损、过时失效或复本太多、利用率极低的馆藏文献,使馆藏文献信息更加精悍,内容质量、构成质量、使用质量都得以改善提高,始终保持馆藏文献信息的活力。
(5)实践零增长理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零增长理论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合作利用馆藏、资源共享的机制。在读者文献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单靠某一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是绝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因此,我们要把零增长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广泛开展藏书建设的协调与协作,建立一定数量的中心图书馆和贮存图书馆,切实做到分工入藏、合作利用、资源共享,充分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