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产业发展必要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产业发展必要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旅游产业发展必要性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后的重大战略任务。城乡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必须把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建立以品牌和产品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产业组织体系,并以都市型特色产业为龙头,构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旅游产业链条。同时,要逐步实现以网络为先导的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网络。

关键词:旅游产业;一体化;三农;乡村旅游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新体系,我国借鉴原苏联的经验,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此宏观政策指导下,我国长期推行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城市偏向的体制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并在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后这种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等矛盾,都与城乡对立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密切相关[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突破城乡“二元”瓶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这里所讲的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2]。作为一个地域的社会经济过程,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方方面面。作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目标,城乡一体化也可称为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它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3]。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策略实现城乡的整体协调发展。

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基于城乡统一市场和共享城乡资源背景下的产业统筹,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关联性和较高的乘数效应在城乡产业统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国际旅游的客源输出国。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讨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发展必要性及其战略走向,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其他各项事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隔离的局面,贯彻以旅游消费者为本的发展原则,旅游东道社区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旅游对三农的忽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形成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区域旅游市场,发挥旅游产业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按照一般规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农业生产利润率一般达不到平均水平,必然导致其萎缩[4]。近年来,我国三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构成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典型特征[5]。目前,我国农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每年约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态环境亟待改善[6]。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加快城乡旅游经济融合和其他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促进村容镇貌和农村生活的改善。同时,通过参与旅游,广大农民开拓了眼界,也增强了他们出游的动机和实力,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有阶段性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是不同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7]。研究者通过人均GDP或GN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指标的测算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乡村旅游业主要是在城市市场拉动下的一种新兴的农村非农产业,针对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产品需求膨胀、劳动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积极发展连接城乡的旅游产业是缓解工业化中期各项矛盾的有效办法。

三、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走向

(一)旅游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旅游产业的突破口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工作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所谓农村城镇化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城镇化过程,是以非农产业发展为主体,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和空间集聚为特征,以农村小城镇发展壮大为过程的城镇建设活动[8]。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特色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旅游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农村旅游小城镇是农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也是连接城乡旅游业的纽带和桥梁;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又是农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对其开发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阔农民眼界,增强他们的出游动机和实力,城乡旅游产业的统筹在这里找了很好的结合点。针对目前各地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必须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旅游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城镇布局,制定发挥地方优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规划,防止重复、无序建设。经过探索和实践,近些年来,云南形成了民族民俗型、文化古迹型、生态环境型、特色经济型和旅游复合型等多元化的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9]。各类型旅游小城镇都能够做到科学规划布局,为我国旅游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二)形成以品牌及其产品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产业组织体系

企业化、社会化、组织化生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已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0]。荷兰农产品之所以一直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着骄人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的高度组织化。遍布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业合作社组织,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从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等各环节的难题。据统计,在全国2.5亿农户中,目前加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的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对口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连接城乡并分散在广大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多处于自发、无序小规模和恶性竞争的状态。现代农业,应该是连接城乡、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对于综合性、依托性强,经营环境脆弱的乡村旅游来说,建立以品牌及其产品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产业组织体系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和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把原先以家庭为核心,以行政为联系纽带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改变为以品牌及其产品为核心,以资产、商业信誉为联系纽带的新型旅游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城乡和谐,做强并壮大农村旅游产业。

(三)以都市型特色产业为龙头,构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旅游产业链条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11]。城乡相异的区位条件、文化环境与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决定着他们在旅游分工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在这一系列分工与交易过程中,城市、城郊和乡村在产业分工与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联性旅游产业,体现为若干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的旅游产业链条。维系连接城乡的旅游产业链条的关键是在有条件的城郊和广大乡村地区培育都市型特色旅游产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规划协调等措施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规模化的特色旅游企业为龙头的城乡旅游产业集群。近几年,成都市锦江区结合实际,巧妙运用区内农业资源和景观、乡村民俗风情文化等条件,发展都市型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个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12]。

(四)逐步实现以网络为先导的旅游产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优化[13]。统筹城乡旅游产业也必须有强大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和信息传输网络来支撑。从我国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大多数旅游企业,特别是农村的农业旅游项目多沿用传统小规模作坊式的经营方式,这种传统的方式管理水平低下、信息共享水平低、传递不畅,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需求,也与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业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相悖。统计表明,2004年美国网上旅游服务市场已达到520亿美元,占整个美国旅游市场份额的23%;而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2005年我国网上旅游服务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0.1%。由此可见,其间的发展差距和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潜力。

(五)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网络

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逐步完备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对其通盘考虑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作。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发展城乡旅游网络的需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加强对通往各特色旅游乡镇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干线公路、乡村道路的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同时也要加强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有限的资金投向旅游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以及景区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的建设上。建设由城市高档星级饭店、乡镇特色旅游宾馆和农户家庭旅馆等构成的多层面的城乡旅游接待体系,以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可缓解旅游客流在城乡间所形成的时空矛盾。

参考文献:

[1]陈洪毅,穆久顺.农村城镇化问题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80-83.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理论参考,2005,(4):28-31.

[3]沈红,陈腊娇,李凤全.城乡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15-16.

[4]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7-44.

[5]杜受祜.城乡一体化:统筹是关键、协调发展是目标[J].农村经济,2005,(12):3-6.

[6]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79-82.

[7]李善峰,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7):15-17.

[8]魏进平,徐大海,胡宝民.优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04.

[9]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旅游局.加快“旅游小镇”建设,走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J].小城镇建设,2006,(7):41-46.

[10]张永丽,姚华.试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5,(9):41-44.

[11]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12]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城乡一体化:“五朵金花”的启示[J].理论视野,2006,(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