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自然校园项目运营管理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然校园项目运营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自然校园项目运营管理分析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孩子的自然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带孩子回归大自然,旨在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不少教育人士开始尝试打造自然校园,让孩子从小在大自然中成长,但由于运营管理上的不足,很多这样的项目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虽然城市周边有不少类似自然校园的项目例如亲子农庄、自然科普基地、休闲农业基地、乡村旅游景区等,但很多也面临着客户粘度低、过度饱和与过度闲置矛盾以及场地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主要以广西南宁的户森校园和广东中山的英贝尔森林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校园项目如何运营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发展,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前期整个项目体系构建和场地打造,配合后期的家长沟通与老师培养机制,是自然校园项目成功运营的关键。

关键词:儿童自然教育;自然校园;运营管理

0引言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国内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远离大自然。很多学校和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从小接受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多种方法把孩子带回大自然中。不少教育人士在城市中心周边的林地、农庄或公园物色场地尝试打造自然校园,但笔者发现很多这样的项目由于运营管理上的不足,生存压力巨大,常常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周末亲子游的景点。虽然目前国内有不少类似自然校园的项目如亲子农庄、自然科普基地、休闲农业基地、乡村旅游景区等,但笔者也发现不少这样的项目即使在最初阶段可以通过吸引人流量维持运营,一段时间后经营也面临尴尬局面。因此本文主要以广西南宁的户森校园和广东中山的英贝尔森林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自然校园项目如何运营管理,希望能给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相关概念解释

目前全国各地有很多跟大自然相关的教育,比如营地教育、自然教育、生命教育、森林教育、环保教育、户外教育、野外教育、荒野教育等等。不少人认为自然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把户外自然体验和科普作为自然教育(严格和李珂,2018)。笔者认为这些概念殊途同归,相互交叉,只是从不同视角去解构的含义有一些差异而已,从广义上看它们都属于户外大自然的范畴。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儿童自然教育,即大自然作为载体和方式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自然特色主题、体验自然、认识自然或保护自然的教育。其实来自于欧洲的“森林教育”就是这个内涵,即利用大自然进行教育的营地方式(朱亚云,2014)。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幼儿园、自然校园、森林幼儿园以及森林学校其实都是为孩子提供自然教育的校园场所,拥有相同的内涵,所以本文统一用“自然校园项目”这一表达方式。实际上从笔者实践来看,国内由于土地政策的限制,在林地和农用地等自然环境上是不能建幼儿园和学校的,因此“自然校园”并非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学校,准确地说在国内这是合法存在的具有校园功能的营地,既可以独立运营又可以作为其他幼儿园和学校机构的户外配套场地,也就是普通室内环境在户外大自然的延伸(Larimore,2011)。明确这些相关概念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自然校园项目的运作。

2体系构建

在项目筹备阶段我们需要进行体系构建。笔者发现很多类似项目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没有做到位才导致后期运营的困难。不管是组建团队还是为孩子提供教育服务,本质上都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因而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力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如何通过影响其他人实现变革向既定目标前进(Daft,2008)。具体来说包括招募团队培养老师、带领行政后勤人员维持工作秩序、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并开展招生体验、支持孩子们的学习并做好观察反馈这几方面。当然在户外大自然开放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有环保理念和风险管理能力(Martinet.al,2006),所以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场地并进行场地维护和布置,从而为孩子创设有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环境。这是该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自然校园项目与其他亲子农庄、乡村旅游等体验项目有本质差异的地方,因为有准备的环境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拉德,2014)。

2.1场地

地址的选择尽量考虑有平地和植被的自然环境,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位置距离市中心不要太远,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车程范围内。规划场地时候必须考虑老师工作和物品日常管理、家长参观体验和孩子一日流程教学三方面。办公接待区域———老师工作、日常物品存放、家长接待休息、导视系统、孩子教学成果展示及自然教育理念文化传递;中心区域———孩子存放物品、用餐休息、自由玩耍适应场地以及家长参观;探索区域———孩子教学活动开展、家长深度体验活动、孩子作品和玩耍痕迹展示。每天场地维护人员定期进行风险排查签字确认,责任落实到具体执行者。每个区域定期维护和使用,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2.2老师

老师的招募培养是保证这个项目正常运营的核心要素。可以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选拔人才,不局限于教育相关专业和大专以上学历,只要对大自然和儿童教育感兴趣的人员都可以纳入人才库作为储备,关键要通过面试看其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前期强制要求所有教学人员考取教师资格证并参与跟班实践,入门后通过定期开展工作坊教研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创造学习型文化氛围,最后经过几个月的磨炼选拔有经验和潜力的人员担任主班老师,进行专业高阶的培训,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在每个阶段项目负责人都要对老师进行考核评估,及时调整不胜任的人员,同时要引领其他老师保持学习的状态,逐步让老师从新手成长为业务专家。

2.3家长

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保证这个项目正常运营的核心要素。与其他常规室内教育不同的是,自然教育除了理念传播,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亲身参与体验感受,并且在视觉上有冲击感。前期进行线上宣传配合线下邀约体验,让家长现场参观并体验自然游戏,开展家长讲座同时对有意向的家长进行筛选。获得家长好感和认可之后,中期需要进行开班仪式和家长见面说明会,签署协议文件明确相关要求。每次教学活动结束有总结,每月或每两个月制作一次孩子成长故事反馈给家长,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孩子教学活动,提高家长对项目的认同度。后期有结业仪式,把孩子一学期成长故事发给家长,让家长分享自己感受和育儿经验,最终实现家长、孩子与项目方的和谐统一。课程顾问需要持续跟进,保证一定的续费比例才能让这个项目进入良性发展阶段。项目负责人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引领家长的改变,让家长重视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角色。

2.4孩子

老师需要提前根据开班需求预设教学主题并整理体系框架交给课程顾问进行前期宣传,但每次的教学活动开展老师可以跟孩子讨论交流决定下一次的教学主题内容,遵循以孩子为主导生成课程。开班的模式可以因地制宜,一周五天的全日制、一周一天的非全日制、每月一次的社会实践、周末一天的体验课、寒暑假短期班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按照一日流程的步骤开展课程活动,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玩耍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解读反馈给家长,给孩子更好的支持,而不仅仅是给孩子讲授知识技能。在孩子成长故事反馈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标准化的模板减轻老师的压力。项目负责人需要支持孩子们的学习,创造更多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

2.5后勤行政

通过规范管理制度,让后勤人员定期巡场维护场地的内务和秩序,创造孩子教育和家长体验的良好环境。用标准的文件格式进行物品采购、人事、车辆、食品、医疗和保险的管理,整理成档案方便查阅。项目负责人需要以身作则带领后勤行政人员规范内部管理,从强制督促落实逐步过渡到自觉遵守内化于心。根据上面的框架内容,整个项目运营需要负责人、教学人员、课程顾问、场地维护人员以及后勤行政人员,具体人数比例根据场地大小和开班形式确定。例如20-30亩面积的场地,假设每天可以容纳3个班的孩子共计约75人,则需要项目负责人1名、教学人员12名、场地维护人员1-2名、课程顾问1-2名、后勤行政3-5名。如果不独立运营而是作为其他幼儿园机构的户外场地配套,开展社会实践或者每周一天的非全日制班,则只需要场地维护人员,其他人员以兼职形式担任即可,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3案例分析

3.1户森校园

距离市区大约30-40分钟车程,面积约50亩,位于城郊的农庄里面,区域相对独立,有小花园、篮球场、办公楼、文化走廊、儿童花园和驻地、森林营地、木工坊、美工坊。目前开设有一周五天的全日制班(约16名孩子),一周一天的非全日制班(约120名孩子),一学期四次的社会实践(约800名孩子),寒暑假短期班(每周约30名孩子),每个周末还有体验班(每次10-20个家庭)。从2017年初至今整个场地已经进入良性运营状态,并且全年场地都没有处于闲置状态。员工包括1名负责人、2名场地维护人员、2名后勤行政、1名保健医生、2名司机、10名老师、2名课程顾问。老师们都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外国专家培训以及跟班实践,能够独立根据孩子需求和场地变化设计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课程。招生主要通过线上邀约家长在周末进行参观体验活动,定期在市中心商场举办教育成果展,让家长深入了解儿童自然教育及其重要性。孩子的成长故事每个月一次,每学期最后有一次汇总,可以清楚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并作为文化展示墙和商场成果展的依据。目前问卷调查来看家长对这样的项目认可度较高,不过大多数家长选择一周一天的模式而不是一周五天的模式,主要还是考虑孩子过渡到传统义务教育的问题,所以整个项目的运营重心在周一到周五的非全日制班和社会实践活动。

3.2英贝尔森林学校

距离市区大约15-20分钟车程,面积约15亩,也是位于城郊的农庄里面,区域相对独立,但是农庄外面的林地资源可以共享。整个范围以原生态为主,人工痕迹不大,主要有休息区、孩子活动区、种植区、材料放置区和林地探索区,物品分类存放,垃圾有统一收纳筐。场地内没有建筑物,只有一些帐篷遮蔽所作为家长接待和孩子休息讨论的地方。该项目作为当地几所幼儿园的户外配套场地,主要设置周一至周五每月1-2天的非全日制课程,除了场地维护人员1-2名之外,其余岗位由集团内部人员兼任。参与教学的人员在出国考察学习同时也在国内进行了专业培训,能够预设一学期的主题课程活动并能根据孩子的变化进行调整。其招生主要通过幼儿园内部进行操作,邀约家长在周末进行参观体验,同时注意观察收集孩子案例,在遮蔽所进行展示,并定期及时反馈给家长,得到了绝大多数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从2018年中建成至今该场地已经实现盈亏平衡,虽然目前只有一个幼儿园约250名孩子参与这个项目,场地利用率还不高,但后期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还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和认可,在当地电视台进行了报道。该项目不是独立运作,没有独立的团队,所以运营重心主要也是周一到周五的非全日班和社会实践活动。

4讨论分析

从上述两个进入良性发展的案例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大多数家长比较认可孩子回归自然的教育,只是对于全日制模式接受度还不高,所以自然校园项目的运营重点还是周一到周五的非全日制班、社会实践以及寒暑假班。周末的体验活动既可以作为收费项目,也可以为招生做准备。两个项目虽然运营模式上有很多差异,但是背后的支撑体系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场地规划打造上两者都能从家长体验和孩子教学的视角出发,有家长休息接待和深度体验区域,也有孩子玩耍和探索讨论的区域,符合校园的教育功能要求。在老师选拔培养方面两者都特别重视,选派专人参加专业培训,受训老师能在实战中独当一面,因地制宜,并能对孩子的日常玩耍学习进行记录,通过成长故事反馈给家长,而不是拿一套现成课程生搬硬套。在招生时候两者都邀约家长参观并进行单独体验活动,让家长深入感受自然教育的核心内涵,同时比较注重教学过程中与家长的及时沟通,让家长感受孩子的变化,提高家长的认同度。在教学方面虽然两者都有一些预设的主题活动,但是总体上以孩子自主探索为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课程,老师通过一日流程有序的组织让孩子们在探索后学会思考和分享,从而不断延伸新的主题课程,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呈现出良好的状态,进一步增加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度。此外两者在场地维护和日常管理方面也有专人负责,创造了一个干净有序的学习环境,体现了环保理念和教育价值。因此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力模型框架内,每个部分要紧密联系才能让整个项目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而家长沟通和老师培养机制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孩子的成长进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支持,孩子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成功案例又能为这个项目锦上添花,保持发展后劲。

5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自然校园项目的运营管理问题。自然校园的含义与森林学校和森林幼儿园有相同的内涵,即为孩子提供自然教育的校园场所,通过大自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学校”其实不一定是一所真正意义的学校,更多是合法存在的具有校园功能的营地或农庄景区,所以既可以独立运作也可以作为幼儿园和机构的户外场地配套,开班模式上既可以考虑一周五天的全日制班,也可以考虑一周一天的非全日班和社会实践,以及周末班和寒暑假短期班。从案例分析来看,家长们绝大多数对孩子的自然教育是认可的,但是只有少数家长接受全日制班模式,所以项目的运营重心是周一到周五的非全日制班和社会实践,并结合周末体验班进行招生。整个项目需要构建以领导力模型为基础的体系框架,在场地打造、老师培养、家长沟通、孩子支持和后勤行政保障方面分别有具体的执行人和运作机制,人员配置依据场地大小和开班模式确定。从两个案例分析来看,有教育内涵的环境支持,结合老师培养和家长沟通机制是项目进入良性发展的关键,而不是课程体系。孩子在环境、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支持下全面发展,呈现良好的状态,反过来又为该项目的后续持续发展锦上添花。因此未来在操作自然校园这样的项目时,需要重点考虑场地的选择打造、老师团队的选拔招募培养以及家长的参与体验沟通,以非全日制班和社会实践为主,以周末班、寒暑假班和全日制班为辅,从而确保项目的成功运营管理。本文由于时间有限,案例不多,只能为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今后还需要多个案例的实践检验,并结合当地的政策和家长的需求因地制宜开展这样的项目。

作者:骆桦 单位:广州霍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