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完善企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目标及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完善企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目标及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完善企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目标及方案

【摘要】: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目的所进行的审计。从生产到经营,从管理到业绩,从物质领域到非物质领域等,都存在经济效益审计。本文就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各种指标及健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议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1.综合指标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

(1)税后净利润指标

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是第一层次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它统率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第二层次及其逐级往下层的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非常重要,是优化税后净利润的基础,它们的经济效益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在税后净利润这个价值指标里面。国际上常用的杜邦公式把利润指标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再进一步分解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次级层次的框图,基本上说明了综合反映的道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净增加值指标

这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即反映国民收入口径的VM的价值量指标。它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反映出企业为社会再生产和发展创造的价值增量,它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衡量现代企业对社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净增加值指标也是绝对值指标,往上挂国民经济指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往下挂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指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各种税负和各种工资、福利、利息、折旧等国民收入口径后形成国民收入的基础,即净增加值,代表了该企业为国民经济创造的经济效益,是第一层次的经济效益指标。

(3)用相对值反映的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税后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人均净增加值=本期净增加值÷本期平均职工人数

2.基础指标

(1)收益性指标

收益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经济收益高低和盈利能力大小。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影响获利能力的重点产品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情况,分析产品质量治理状况和原料治理现状,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因而,借助收益性指标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侧面。

收益性指标大体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比较。

(2)成长性指标

成长性指标分析的目的是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的增长情况和发展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要以较少投入取得较大产出,经济增长要讲求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成长性指标大体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指标反映。

(3)稳定性指标

稳定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能否有一个协调的顺畅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稳定地发展生产,扩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稳定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产运行的重点产品。分析销售的增岳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治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

(4)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

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治理效益的评价,按照治理的六大职能分别进行评价。

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长期未进行整改的,应再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反映。

4.计算综合实际分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加权平均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实际分数。

二、健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议

1.树立理念,明确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应向审计监督与评价方向转变;从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

2.加快理论研究,用成熟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目前,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人较少,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也不多。建议集团统一组织,选定课题进行研讨,加大研究力度,取得符合集团的经济效益审计研究成果。

3.突出工作重点,选准切入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极其广泛,在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根据审计部门现有的能力状况和在审计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一些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力量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逐步规范、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其次,要合理选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佳的切入点,选择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难易程度。不能选择审计人员难以胜任的项目,应选择在人员素质、工作基础、审计资源等条件下能够做好的项目来试点。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如果所审内容与现有工作跨度太大,被审计单位可能难以接受,审计难度将会加大,审计结论也不容易被接受,将不能达到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是企业的需要。要选择那些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的项目和领域去开展效益审计,这样才会得到企业的支持与通力合作,审计结果才能受到重视,审计成果才能发挥作用。

4.坚持常规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种类的审计相结合,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内容,注重被审计单位对资源配置的评价和衡量,尤其是资金运用效益情况。在计划安排审计内容时,要增加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将经济效益审计贯穿于每一个审计项目,提高这些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同时,要克服旧习惯和方式的制约,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

5.尽快建立规范体系和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做必要的探索,要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和常规审计中取得的经验,制定系统化、操作性强的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准则中要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基准、审计目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同时,也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6.强化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内审人员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是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更好发挥内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类型,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成果,重点应要突出经济效益审计实务的培训,如配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进行审前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也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技术培训,如统计学、法律、计算机等,重点提高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和经验,从理论上准备,实践上探索,提高审计人员开展效益审计的工作水平,以更好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企业要达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最可靠的是建立完善而且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旨在对企业的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又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客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