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构建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构建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构建浅析

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受市场环境的约束较多,所以为有效的应对市场风险,事业单位需内外部经济管理,平衡单位资金收支。因此,本文对新时期如何构建经济管理新模式展开讨论,旨在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力度,创新会计核算、财务预算方法,规范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流程,以此健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制,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经济管理;管理模式;事业单位;新时期

引言

经济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有利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保障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效果。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求产生较大改变,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剧,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经济政策的变化,进一步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建设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以此稳固事业单位经营发展,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水平。

1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单位财务活动所展开的重要管理措施。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是平衡事业单位内部收支,维持事业单位经营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改革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新时期社会进入改革时期,为适应改革时期的经济环境,事业单位需要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案,满足事业单位经济需求,合理使用国家财政补贴,优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另外,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多为国家财政,其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稳固事业单位经济水平,使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高效率的解决民生问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贡献[1]。

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2.1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在新时期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内外部经济环境愈发复杂,其经济活动中的日常开销逐渐增多。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借助经济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内部开销,应对内外部环境中隐藏的风险问题,降低事业单位财政风险,节约各项经济事务中的资金成本。一方面,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会严格控制内部成本,从单位内的各个环节中科学限制资金使用,完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机制,挖掘各类经济活动的实际价值,确保事业单位经济规划、成本管理方案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会通过分析成本管理风险,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成本管理透明化,从而落实成本监督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效益[2]。

2.2投资管理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中,投资管理尤为重要。事业单位会通过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确定下一季度、年度的投资管理方案,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资产进行投资运营,从而为事业单位获取经济效益,优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比如事业单位可利用股权外放的方式,增加事业单位收益,扩大事业单位规模,完善事业单位基础设施。随后,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案中适当增加外部投资比重,并通过投资风险管控的方式,使内外部投资收益最大化,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确保事业单位投资方案的科学性。

3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3.1经济管理人才缺失

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体制逐渐改变,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会使单位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效率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案难以落实,且内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尚未完善,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较少。多数事业单位会由内部财务人员进行经济管理,但根据事业单位新时期的经济管理需求可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出现较大变化,财务处理要求提高,财务内容更为复杂[3]。若事业单位没有积极推进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内部人才培训,则会使得单位内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甚至因经济管理中的疑难问题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不利于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

3.2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加,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改进传统经济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满足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求。但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且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业的变化,事业单位所沿用的传统经济管理理念过于落后,无法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仍坚持以管理层个人经验为核心,忽视对经济管理需求、市场风险的分析与管控,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实效性不足,存在突出的经济管理决策风险。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效果、成本管理质量,容易造成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3.3会计核算不规范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机构,其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关系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平衡。但在当前时期,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度”较为复杂,财务管理难度增加,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财务信息,维持事业单位内部收支的平衡。所以在国家财政资金尚未拨付时,事业单位需要预先垫付,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不准确,无法准确的评估未来经济管理需求,继而影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4]。

4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4.1落实柔性管理理念

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时,为避免经济管理人才流失,夯实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基础。事业单位应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完善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事业单位应换位思考,从员工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宣传教育、鼓励激励政策,转变员工经济管理思想。增加员工的岗位责任感,引导员工自觉的遵守单位经济管理制度,执行经济管理方案。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可结合经济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管理方案,针对性的挖掘、分析员工潜在价值,并通过尊重、平等沟通、相互学习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基本优势,保障经济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为使员工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环境,事业单位应加强员工素质建设,通过专业培训、组织学习等方式,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其经济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处理经济事务、管理财务信息过程中,懂得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并结合新时期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经济管理方案,全方位的优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措施,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突出单位经济管理价值[5]。

4.2健全经济管理机制

健全的经济管理机制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内容,首先,单位管理层应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方案,重视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评估。管理者应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积极构建经济风险预警机制,并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竞争风险,调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指标,增强单位经济实力。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还应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审核、财务监督,用宏观调控的方式管理各个经济事务的资金管理流程,合理把控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处理经济管理中的不当行为。最后,事业单位应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中的经济风险、经济决策需求,制定可执行、可落实的经济管理制度,将经济管理期间的岗位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各部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6]。以此强化内部员工的责任意识,发挥经济管理制度的引导作用,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案的落实。使事业单位可以稳定经营,有序的处理社会公共服务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4.3优化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需要进一步优化会计核算方法,合理编制预算报告。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所颁布的《新会计制度》,改进单位内会计核算流程,依据该制度中的会计核算规程,调整会计核算模式,确保会计核算质量。在新时期,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应加强风险防控,全过程的管理内部资金使用,安全、完整的管理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7]。另外,为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结果的可靠性,事业单位还需科学调整会计核算计量基础。事业单位可结合《新会计制度》变革单位内的会计核算体系,将权责制度融入会计核算模式内,以此转变会计核算思路,准确的运用会计核算结果反应资金使用情况,便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平衡内部资金收支。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在将“权责发生制”应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时,还应坚持以新时期经济政策、《新会计制度》为导向,不断细化会计核算流程,减少会计核算偏差,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率。

4.4加强经济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往往需要不断进行基础建设,采买单位公共服务、办公所需的材料设备。所以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中,事业单位仍需通过合理的预算,规划事业单位不同时期的经济开支,确保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对此,事业单位应加强经济预算管理,在购买基础设备、材料时,严格控制资金支持,并通过透明化的管理模式,评估预算信息、资金数据,从而避免资金浪费,减少财务预算风险。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可定期编制财务预算报告,用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控制财务收支预算,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流程。在此期间,事业单位还应完善预算制度,要求内部员工根据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执行预算方案,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支出资金,资金使用前期还应确保支出手续的完整性。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而言,其在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预算规划时,应持续优化预算方案,编制合理的预算报告,科学预估不同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需求,为事业单位合理的节约成本,防范资金风险,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4.5重视财务风险防控

随着新时期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提升,其内部财务控制、经济管理环境愈发复杂,整体财务风险增加。而财务风险会导致事业单位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失效,继而无法实现经济管理目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建设。因此,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时,事业单位还应重视财务风险的防控。首先,事业单位应正确看待市场风险,主动分析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组织经济活动时存在的风险因子,为员工、领导树立风险意识。随后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建设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应对体系,使得事业单位具备处理财务风险的基本能力,可以在风险来临后解决风险问题,减少风险损失。其次,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还需正确认知风险,了解风险来源,科学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多层次的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财务风险处理的有效性。之后,事业单位需结合风险产生因素,分析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继而控制风险来源,降低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的发生频率,从而使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顺利执行。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在防控财务风险时,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定完整、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中的岗位职责。借此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预防财务风险,减少资产损失。对此,事业单位应细化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人员分工,引导员工定期汇总固定资产信息,了解资产管理相关数据,使其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处理日常资产管理事务,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管理提供助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还应积极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环境,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推进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通过健全的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的落实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确保事业单位经济规划方案的可靠性,夯实事业单位经济基础,维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以此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本需求,促进事业单位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利红.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纳税,2018(6):27-35.

[2]吴晓玲.柔性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17):238-238.

[3]王丽.针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探讨[J].2021(01):105-106.

[4]刘春阳.浅析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20(01):55-58.

[5]常宝强,高航燕.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9(06):11-12.

[6]白静.分析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J].信息周刊,2020(07):18-20.

[7]尹凤华.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探究[J].国际公关,2020(03):76-78.

作者: 林江河 单位:安溪县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