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功能的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功能的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功能的策略

摘要: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学校德育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课程、活动等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通过对学校德育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学校德育环境的功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和说理教育等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多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对学生德性发展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1.陶冶功能学校德育环境的各种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情感,继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学校环境中丰富的内容对学生情感陶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都是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环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雕塑等都是陶冶情感的因素,使学生对集体、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爱学校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导向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道德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表现为:第一,从学校环境来看,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活动,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信息,给每个成员心理上一定的暗示,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人们所认可的或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第二,社会环境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通过学生的自觉实践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使社会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学校。良好健康的社会信息可对学生的道德认识、人生价值观和德育活动导入正确的方向。

3.规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的言行和德育活动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直接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参与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活动之中。从表现上看,尽管这些作用是潜在的,但它们却往往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体现出对学生言行的约束规范,达到正面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作用,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以及社会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它能使管理工作朝着科学有序方向发展。校风是全校师生理想追求、科学文化素养、治学精神和行为风尚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处于其中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制约,积极遵守群体生活的轨道,进而在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共同的心理约束力。

4.示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示范教育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示范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学生的人格榜样,他们的政治态度、品德作风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会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学生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对他们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年龄结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相近或一致的特点,因而所在环境中受到奖励或舆论褒扬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就易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而对受到惩罚和舆论贬责的人或事就会拒绝模仿。再次,社会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迹也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并且以后还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

1.优化学校物质环境一方面,优化学校布局、建筑。

学校布局应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根据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和在校园的活动轨迹,结合环境、地形,依势布置,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自然、优美、高品味、有文化底蕴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美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师生的智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美化校园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植物造景、雕塑美化、教室美化和校园其他美化。

2.优化学校德育制度

(1)改革制度本身。

学校德育制度本身应是道德的,应是以自律为主的,还应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首先,学校德育制度应是道德的。长期以来,我们更多注意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却很少考虑德育制度的道德性。道德的德育制度应是激励性而非强制性的,不以限制、束缚学生为目的,而以鼓励、发展学生为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但又不是毫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其次,学校德育制度应是自律为主、结合他律的。德育制度中他律的一面是必要的,但遵守制度和规范并不等于就提高了学生德性水平。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制度的导向作用可使人在德性道路的追寻中去体验、感受德性之美,认识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进而在主动选择中追求德性的完美。第三,学校德育制度应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既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不是僵化、机械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应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融入新的元素而趋于合理,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来认识、完善甚至改造这一系统。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保持一致。

(2)加强学校德育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从两个方面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一是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制定学校各组织的执行规则,加强执行环节中的程序建设;二是通过非制度化的途径来弥补制度规则本身的不足和缺陷,培养制度执行者正确的制度理念。其次,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性,保障制度的实行。目前,学校德育制度对执行的组织程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对违背学校德育制度的教育事件的处理,学校有关组织或教育者往往职权不分,造成执行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损害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性。

另外,要加强对制度执行者的监控。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各组织和教育者从利益及职业角色考虑,或放弃对制度的价值理念追求,或对制度的价值产生疑虑甚至逆反,从而修改或歪曲了学校的德育制度。

3.优化学校精神文化环境

(l)与时俱进,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健康的、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校园精神文化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三是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阵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通过调研、咨询、“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2)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校园精神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精神支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学校,就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校精神的塑造,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激发学生潜心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崭新观念和先进的文化底蕴。

(3)转换视角,构建多元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首先应摆脱一元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个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真实生活中的场景,体现真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冲突。另外,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有自主参与和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