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保障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发展。目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本文认为,要恕真正保障扩招后的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在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育手段和方法.物质基础,教育管理五个方面达到相应的条件。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障
高等教育是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高等教育盼陕速扩张也使人们对教育质量产生担忧。笔者认为,只有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育手段和方法、物质基础、教育管理五个方面达到相应的条件,才能真正保障扩招后的高校教育质量,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师资队伍条件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教师是高校办学最重要的一种基础性资源,而生师比是衡量师资队伍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存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师数量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增长。教育部2003年2月份公布的中田教育人力资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按照“十五”规划普通高校生师比15:1的比例来计算,高校教师队伍的缺口达到11万人.教师紧缺使各高校普遍采取提高生师比的做法,这导致教师的教学量加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从而影响r教学质量。如2001年教育部直属的71所大学,平均生师比达18.18:l(其中20:l以上的20所,25:1以上的6所,还有30:1以上的)。由于师资不足,很多高校采取合班上课、上大课的形式,使班级教学规模过大,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加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仅要求教师量上的增加,而且已经并将继续对教师的素质(知识、能力、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必须通过进修、培训,完成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以自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精神,并能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具备做好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技能。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扩招后的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真正需要,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双师型”教师急缺等。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致输送出一批又一批素质、能力、技能都不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需求的求职者、失业者,而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能力强、可培训度高、有竞争力的求职者和创业者,必须培训、培养出新一代的教师队伍完成这种转换,至少需要…到两代人的时间。
二、学科专业条件
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竞争,而学科专业实力则决定着一所高等院校的“发言权”。高等教育受制于用人市场,并尤可指责之处。而扩大招生后的许多高等院校,一些所谓“热门”专业持续“升温”,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不为过。高校扩大招生之后,许多考生涌向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英语、法律、计算机等专业学科;而那些所谓的“长线专业”——基础理论学科,如历史、数理化等,则备受冷落。所谓“应用”型专业学科受到青睐,基础理论型专业学科门可罗雀。结果导致“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教学需要,没有形成稳定的梯队,专业师资极为紧缺”,许多人从教育教学质量上,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在此所侧重探讨的是,从学校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这种学生分布的不合理,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许多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被动地听命于需求的做法,已经给许多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客观上造成了某些专业学科后继乏人,可持续发展又从何谈起呢?我们强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强调这种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传统和基础之上。由扩大招生所导致的专业失衡问题业已成为各个高等院校理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显然,“失度”与“失衡”都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专业学科布局。在扩大招生的同时,我们应关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不应完全听命于社会需求,更不应仅仅受到招生规模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所说:“高校的扩招,使得正在进行的学科结构、课程和专业设置的改革无暇顾及。”扩大招生使学科专业问题的严峻性和严重性更为凸显,或者说使一些基础理论专业学科陷入了比从前更加尴尬的境地。因此,既关注学生就业、谋职,也关注那些基础理论学科专业,是高等院校处理扩大招生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关系所应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
三、教育手段条件
无论研究什么样的教育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在方向与目的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就起着决定作用。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新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远跟不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变迁,这其中既有师资整体素质、教学设施的原因,也有教育观念的原因等。各高校应改革现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办法,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相埘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高等院校的各专业要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同志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同志的“四个统一”的理论为基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高等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教学的改革中,应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满时代气息和进取精神。
2.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高等学校的各专业课程应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课堂讲授离不开教材、黑板、粉笔等;实践课也需要场所、设备、仪器、材料。教师应积极制作各种教学电子课件、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各种演示设备和实践器材,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各专业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采用最适合、最实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进而过渡到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利用幻灯提供感性材料,利用录音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利用录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做到合理使用,注重实际效果。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杠杆,不但能优化课堂结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物质基础条件
教育经费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的货币表现,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成为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在政策上的基本导向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其他多渠道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办学、学杂费及其他。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的教育经费总量是持续增长的。但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受到在校学生数量的影响,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太众化的进程,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虽有增长,但是相对又显不足,许多高校普遍显现出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紧张,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等弊病,这样势必影响教育质量。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校均规模从1997年的3122人达到2004年的7704人,本科院校更高达l3561人。虽经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艰苦努力,但仍没有足够的硬件投入,存在超规模办学的现象,在教学基本设施,如校舍、实验设备、图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致使我国高校的教学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再者,教材建设落后,一些高校的专业教材,存内容和结构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如某些也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的学科如计算机信息类教材,其内容跟不上新技术的发腱和变化,这必然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五、教育管理条件
管理效益。质量来自于管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管理的优劣。
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高校应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责权明晰、精英选择、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和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并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2.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世界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他们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证,应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建立教育督导工作制度,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第一,教育督导工作是整个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和基本组成部分。教育管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和监控系统四个部分。它是相对封闭的回路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形成“短路”,使科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断。教育督导工作占据了其中的两个部分。建立教育督导制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可以弥补教育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第二,教育督导工作有利于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提高院系领导水平。高校教育督导人员亲自参加各院系的教育实践,其目的就是通过面对面指导,解决个性问题,这样不仅被督导的院系得到了指导,而且可以运用个性中带有共性的经验教训,指导全面的工作,实现指导工作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第三,教育督导工作有利于改善教育管理环境,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改善教育管理环境就是在高校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第四,教育督导工作可以更好地协调各院系之间的工作关系,避免因各院系相对独立、各自为政或因某些局部利益而造成的官僚主义、排外主义的做法.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蓬视教育督导工作,才能及时了解下情,使决策科学化,做到上情下达迅速,上下渠道通畅,解决问题准确,推动上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