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引入,归纳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涵义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具有可行性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

1前言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随后十几年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我国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O年代末。目前所能检索到的国内最早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论文是韩莉在《图书馆论坛》1999年第3期上发表的题名为《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初探》的文章。

知识管理的概念源于企业,但对图书情报机构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2000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2002年5月20—21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主办了“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各图书馆、情报(所)室、信息管理院系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科院图书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100多人旁听了专家的报告。研讨会以大会报告、分组讨论和会下交流等形式,就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2图书馆知识管理涵义

我国图书情报科学家、教育家柯平教授对众多观点进行总结与提炼,认为“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和传播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的活动。”这一定义准确地概括出了知识管理核心功能以及独特的管理特征和目的。

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主体,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和共享为目标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它是高校图书馆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服务的新途径。通俗地说,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既重视对图书馆显性知识(如馆藏文献资源等)的管理,也重视隐性知识(工作人员头脑中存储的智慧和经验等)的转化与发挥,以达到知识传播、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目的的管理。

从知识管理功能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图书馆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和序化,从而在图书馆建立起内容丰富、全面、有序的知识库;其次是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主体——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最大作用,把工作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与智慧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使其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源;最后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交流活动,让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得以相互融合与转化,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共建和共享。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3.1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让知识增值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识是起点,即对知识的创造和使用过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控制,使知识能够顺利地传播并增值,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和用户创新,提高图书馆自身和用户的生命力。通过知识运营、知识创新、知识资源管理和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寻求文献的简单服务,而且有能力直接提供知识增值服务以及向所有需要知识的人提供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服务。知识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的产物,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并方便有效地提供用户使用。

3.2创新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目标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充分挖掘、传播和运用知识,提高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和有效转换提供一种途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海量信息并进行高效率的序化处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高速传播手段,为读者提供获取知识的便捷通道,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对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知识,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发展壮大。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体,尤其侧重于创新。因此,图书馆要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转变传统办馆理念,从传统的藏书楼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和素质教育基地转变,并多渠道开展创新服务,全面提高图书馆功能与效率

3.3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知识管理,对自身人力资源及读者的管理不可忽视。知识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人才教育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管理将这些分散在各位工作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状态”知识和信息变成“显性状态”,进而提升为图书馆知识,有利于共享和利用。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它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尊重关怀馆员,重视工作人员的作用,促使工作人员自身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创造力,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知识管理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以柔性管理替代硬性管理,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3.4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管理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知识的获取、传递、加工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必备的条件和工具。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并广泛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保证知识的存贮、传播和共享。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编码、存储、传播和利用的速度,简化了以往的复杂手续,大大降低了成本,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促进了知识的利用和转化过程,缩短了知识创新的周期。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技术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以及工作人员直接的交流和协作。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化了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4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

4.1实施人本管理,开展个性化推送式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突破传统服务方式,突出知识性服务。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扩展上,应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涵盖面。挖掘和利用好图书馆现有的各类纸质文献及网上资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更广、更强的面对对象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工作人员的主人翁地位和在服务层面上“用户第一”的宗旨。同时,知识性服务应要充分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特定问题的分析和诊断。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参考咨询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服务等方式来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实行民主、公开、科学的管理,并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实施人性化服务,要以用户为本,实现知识增值服务,通过个性化的服务营造出不断创新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的创造性和潜能。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建立用户兴趣特征模型、过滤个性化信息、统一检索异构资源等步骤,将信息推送给用户。

4.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馆员素质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尊重激励馆员,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才能保持持续知识创新。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要有效地管理知识,就需要高度重视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知识人才。通过加强用户教育,对用户获取、处理、利用知识和交流知识等能力进行培训,使之掌握知识共享的手段,加速知识创新。高校图书馆在提升馆员素质时要针对个体工作人员的潜力、兴趣和价值取向,具体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馆员职业发展空间。另外,高校图书馆要重视馆员的再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常规的馆员培训制度,加强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学习,进行管理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补充和更新知识,促使其不断探索进行内在知识积累,通过调整馆员的知识结构来优化图书馆整体知识结构。如举办馆内的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等等,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增强凝聚力,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通过创造学习型组织,让馆员在本职业工作中有归宿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4.3深化服务图书馆,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在于如何获取、加工、利用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应用,并为用户提供系统而明确、丰富而易用的专业知识服务。因此,必须重视用户隐性知识挖掘与转化,实现知识交流与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高校图书馆合理高效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在知识获取方面,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方法来发掘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进行知识融合。在知识存储方面,图书馆可以利用大型数据库、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来进行高速信息处理并实现大容量存储。通过集成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运用,逐步实现知识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5结语

知识管理最终体现的是知识本身的价值、知识所增值的价值以及服务的价值,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应该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而知识服务更注重馆员的知识和能力,需要馆员对馆藏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来解决用户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的开展中,用户需求是深化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图书馆应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建立用户个人资料库,以便有目的的为用户服务。从信息搜集到信息提供等各方面都主动出击,以面向对象的新时代要求来构建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并进行新的功能界定,培训提高馆员队伍素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努力营造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以最终达到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知识利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