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长自我教育价值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提要〕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一直为教育评价研究者所关注。反思有关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的态势而同时又不够完善。本文认为,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从生存论视阈出发,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主体、主体间、主客体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一直为教育评价研究者所关注。根据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人们把现有的教育评价分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反思有关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的态势而同时又不够完善。笔者认为,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从生存论视阈出发,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主体、主体间、主客体间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一、反思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回溯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呈现的教育评价归纳为三种
(一)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类评价是以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依据,把目标细化为若干评价指标,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再据此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如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整个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期望通过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比较,促进学生发展。他指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长期存活之势。其原因在于它符合管理者和评价者的利益,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符合工业社会的效率原则,并体现价值主体的意志,突出评价者的中心地位;还具有易于操作、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但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因而遮蔽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人的发展标准化、同质化、程式化,无个体及其差异可言;个人生命不过是弱小而无助的囚徒,禁闭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的“囚笼”中。“技术理性”将人的生存空间悉数加以切割、限制,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丧失了内在性和完整性。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出现分离,评价标准与评价情景出现分离,致使被评价者难以真正认同和支持对他的评价,评价中的主体和客体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二)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种评价试图冲破目标控制的藩篱,把整个教育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它借助形成性评价,提供有用信息,以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勒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克龙巴赫认为,旨在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应该说,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由于关注过程的变化,及时寻找变化的原因,因而更有利于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但是,过程取向下的教育评价并未真正冲破目标取向教育评价的藩篱,它仍然是在后者的框架中进行,只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按照斯克里文的意见,“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或人员)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采用的。这是一种为内部人员采用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另一种类型,它是在一个计划(或一门课程)完成后采用的,为的是满足某些外界听取人或决策人的需要”。〔"〕同时,斯克里文指出:“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差别。两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实体的价值的。只有按不同时机、评价的听取人以及使用评价结果的方法,才能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的评价是形成性的,或是总结性的。而且对同一评价来讲,在一个需求者说来可以是形成性的,而另一个看来却是总结性的。”〔#〕
(三)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凸现而成长起来的。它在促进主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控制和推动,而是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自主选择,使每个主体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一个主体都在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中获得主动发展。如“第四代教育评价”,就打破以往评价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以“回应”各种与评价利益相关的人为评价的出发点,以“协商”为途径,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为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有学者认为:“价值论的研究就是一种主体性的研究。没有主体性概念的支撑,价值问题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哲学论题并相对独立地加以展开。”〔$〕有的学者还指出:“将‘价值’确认为主体性范畴,强调价值的属人本质,就是对生活的价值意蕴和现象作出一定反思的结果,并因而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创获。哲学学者当时在价值论域打开的这个很大的缺口,不仅带来了价值问题研究的首次繁荣,而且把哲学推进到现实生活领域,使哲学重新作为生活自身的思想要素发挥作用,意义匪浅。”〔%〕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有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的同时,由于人们对主体性的认识还处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中,导致在评价中出现很多问题。
传统的认识论认为,主客二者是分离的,按照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我”为主(体),客体外在于主体,主体凭着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传统认识论把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把自我主体从他人主体之中分离出来,这就容易导致主体的过分张扬和占有,导致自我中心主义而漠视他人、自然的存在,从而使人自身乃至人类陷于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困境之中。由于受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影响,整个教育评价并未走出依靠专家、科学和一套规范的评价之路。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主体间虽然增加对话,但由于彼此存在着话语权的不平等,导致评价中缺少坦诚。虽然被评价者可以参与评价过程,但因在参与中仍处于被评地位,难以形成评价双方主动建构的态势,从而使价值主体、评价主体、评价客体间难以真正相融。超级秘书网
二、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反思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认识到深化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深化这项研究,就必须重构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扩大研究的理论视阈
现代哲学研究表明,生存论对价值论的建构具有存在论的意义。作为当代哲学的典型形态,价值哲学对生存论给予高度重视,生存论应当有理由成为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邹诗鹏教授认为:“价值哲学所建构的价值与事实的联系本质上应是生存论联系,也只有立足于生存论,人的丰富的应然性才能得到阐释。”〔&〕张曙光教授也认为:“对价值问题的真正理解基于人的生存意识,基于人对自身生活的存在论———生存论自觉。要避免价值问题研究中的经验性实证和超验性独断的两难,解决价值的工具性定义和本体论承诺之间的对立,首先要有关于价值的生活问题意识即生存论自觉,这种生存论自觉同时也是价值研究的地使用奖惩、鉴定,让奖惩、写作论文鉴定为促进发展服务。二是尊重自我的选择权。我们认为,和谐的发展取向,首先是尊重人的自我选择,促进个人的充分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个人在选择自己发展目标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存在和发展,考虑到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选择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能力;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责任。三是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基础,促进个体内差异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之间的互动,形成个体内差异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之间的和谐。
通过个体内差异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发展的状况和进展;通过绝对评价,认清自己的发展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通过相对评价,判断他人的发展状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四是和谐发展中评价标准的形成,是以理解为基础,通过商谈和讨论,达成共识;通过理解与规则互动,促进大家共同遵守。五是摆脱教育评价中出现的“两个分离”,走向融合。就评价过程而言,出路在于融教育评价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形成教育评价和教育教学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