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校竞争与和谐发展关系分析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校竞争与和谐发展关系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校竞争与和谐发展关系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正日益融入整个市场经济建设中,并与产业、政府形成关系密切的互动组合。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通过对学校竞争表现形式的梳理,以期用哲学的视角分析学校竞争与和谐发展关系

自然界的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途径。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自然界呈现出生机与和谐。竞争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发展规律。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优胜劣汰,促进着事物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优胜劣汰产生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学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机构,无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学校竞争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学中,竞争是商品生产者和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获得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角逐。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原因有:其一,知识经济时代,学校作为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的机构,伴随着知识的迅速更新而变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也随之不断变化。其二,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了教育服务市场。国外的学校、培训机构、教育公司大量涌入我国。其三,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在校学生人数不断下降。其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最后,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择校”意识越来越强。学校之间的竞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第一,从竞争的主体关系和竞争主体的所在领域角度分析,学校竞争分三个层次。一是同一领域不同办学类型、层次学校的竞争。譬如,同一地区的普通高中之间,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国内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的竞争等。二是同一领域同一层次的竞争。例如,某个省的省一级重点中学之间的竞争。三是不同办学领域的学校在资源(如教师、办学经费)、学术(教师竞赛、科研)等方面的竞争。

第二,根据竞争的手段,可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学校通过降低教育服务价格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是价格竞争,它是竞争的基本和主要手段。例如,有些学校为争夺优秀生源,或开出高额奖学金或降低学费。在这种竞争中,争夺市场的最有效手段是降低价格。如果学校不降低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通过价格以外的其他方法和途径去争夺市场份额,就是非价格竞争。如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改善校园环境、加强营销策划等。

第三,根据竞争的内容,可把竞争区分为资源之争和地位之争。学校的资源之争主要是生源、师资、投资之争。生源的竞争包括生源的数量、质量的竞争。生源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既是学校的被教育者,又是学校的“客户”,是教育成本的重要负担者。没有生源或生源不足将使学校无法获取收入或使教育成本难以得到补偿;生源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又将直接危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较多较好的生源就成为学校竞争的首要对象和目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师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校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态势。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对师资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此外,国内公办学校占绝大多数,公办学校的教育投入主要由政府承担。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其投资方向、地区布局、投资重点、投资定额、投资基数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学校对政府投资的竞争不可避免。

当然,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将在金融投资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学校地位的竞争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学术地位、教学质量、市场占有份额、声誉等各方面的竞争。地位竞争的背后,是质量、实力、效益的竞争,是学校综合竞争能力的最高体现。学校地位分三种类型:一是政府认可的学校地位。例如政府评议的国家“211”大学;政府主评的省级重点中学、示范学校等。二是民间机构对学校的排名。例如高校科研排名、综合实力排名等。三是市场认可的学校地位。这种类型的学校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价值判断所形成的。由于消费者的知识背景、阅历各不相同,对学校的认识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消费者对学校地位排序的标准会深深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最明显的当属高考升学率的排名竞争。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而且高中升学率成为家长、学生对学校排名的唯一标准。而且高中升学率的竞争一直延伸到初中学校“重点高中升学率”的竞争,以至小学、幼儿园的竞争。

二、学校竞争与和谐发展

按照中国文化的释义,“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意;“谐”即为相合之意,强调顺畅、协调,力避相互抵触和冲突。因此,“和谐”亦是和睦协调之意,即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竞争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竞争过度,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和谐过多,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竞争与和谐

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也存在着竞争。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对资源进行配置,所以,学校竞争是不完善的。学校的竞争目标主要是政府的政策、资金、教师等。对于生源,由政府统一规定。例如,政府规定学生按照户籍关系就近入学,限制了学生的流动。学校竞争的典型形式是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评奖、评估等活动。例如,一些省份在各县市区限制省级重点中学名额。县市区政府对创建重点学校的学校进行政策扶持,实行资金、师资的倾斜等,因此造成许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创重点的名额”。此外还有创省级、地市级文明学校的名额之争、绿色学校的名额之争等等。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只有乐此不疲,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学校的竞争最终是“政绩之争”,是政府主导的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最终会走向和谐———一种缺乏创造力的和谐。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竞争与和谐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间的竞争受到国际国内政策、法律、规则的约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竞争,而是一种良性的竞争。由于学校间的竞争在更大的空间展开,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竞争结果看,学校竞争形成了更好的教育服务,产生了更多的创造型产品,出现了“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和谐局面。

1.学校竞争推动学校内部和谐发展

“家和万事兴”———在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学校内部向“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转变。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学校的和谐发展依赖于竞争。竞争打破了学校间的平衡。如果一所学校率先开展“合格+特长”的教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马上会有其他的学校模仿。竞争促使学校办出特色,竞争加速了新理念、新技术的传播,推动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学校在这个平衡———打破平衡———平衡的过程中,或获得发展或被淘汰。“竞争所引起的创造性破坏”的结果是学校间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竞争与和谐并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存在。相反,它们看上去像是一个连续体的边界。这种和谐,可以称之为“创造性和谐”。超级秘书网

2.学校竞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所有的社会都是竞争与和谐并存,否则就无法长久存在。纯粹强调竞争的结果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谓的“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一种异常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彼此合作,偷窃财产、掠夺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杜绝最后仅存的一点点合作的话,这样的社会就不会存在。纯粹强调和谐则会导致社会无法适应外界环境,无法自我保护,终将走向灭亡。[2]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教育公平为主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以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新的生长点以及以维护安全稳定为“硬指标”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美国智囊机构兰德(Rand)公司1999年教育研究报告(ClosingtheEdu2cationGap:BenefitsandCosts)的主要结论是:教育公平,能够给政府创造巨额的财政收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到将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最近,一份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4]于是,许多人面对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感到困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竞争给出了答案:学校竞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竞争能在整个教育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市场竞争能使学校个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如杭州市政府为破解“上好学难”的难题,充分释放现有教育资源的潜能,多渠道调动社会办学资源,积极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名校这一公共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名校通过兼并、改造弱校等方式进行扩张,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过程中“做大作强”。总之,学校竞争激发了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良性竞争,教育资源达到了合理的配置,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学校竞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相对平等的教育,这种起点的公平是实现广泛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李.龙与牛仔———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商人[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2]李耀臻.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EB/OL]./content/20050629.

[3]朱善璐.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教育报,20050409(1).

[4]乔聿.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N].人民日报,2005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