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抓好小学和谐教育的途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抓好小学和谐教育的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抓好小学和谐教育的途径

1引言

和谐,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基础,是中华千古文化的精髓观念,这是应该得到延续的。和谐,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在追求的一种状态。无论是艺术还是现实,和谐都是一种完美。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只有在和谐的奠基下,才能进一步的发展经济与科技。没有和谐,则一切空谈。而对于祖国的未来——如今的小学生们,和谐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和谐教育于国家,是为经济与科技发展作奠基。于学校,则是促进师生、同学关系以及课堂氛围的一个阶梯,消除校内矛盾的最好方法。

2校园要和谐,师生须平等

在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无非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师生关系则是小学校园中最大的矛盾体。且由于小学校园和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而他们无论是年龄还是心智,都与老师有着非常大的距离,要想做好小学的和谐教育,老师便必须抛除“倚老卖老”的心态,与他们共同成长,把他们当做朋友来尊重、来信任。和谐不能强制,对于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时,哪怕见解错漏再多,老师也应鼓励并指导其对自己的见解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让他们快乐、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

3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促进和谐建设

良好的合作也是和谐的一种体现,而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则是促进和谐建设的一种方法。师生的互动,可更快地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老师决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站在讲台上自己讲自己的,因为教学的对象还只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这样的教学会把矛盾深深埋在这群小孩的心里,这是绝对不利于和谐建设。反观师生互动的话,则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那时候,“跟老师学”即“学朋友玩游戏”,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同时还能促进和谐建设的开展。

4自身投入和谐建设

要想教好小学生,和谐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们才“愿意听”、“乐意听”,而老师的才学才能尽可能不浪费地展现出来、灌输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老师便须把自己也当做一个学生,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对他们不对的地方,以朋友的姿态提出来。而对于他们对自己的意见,也应以朋友的姿态倾听并讨论。同时,对于同学间的矛盾,也应以朋友的姿态予以劝解开导,正所谓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能以老师的威严进行镇压,这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直至不可化解。在上课时,老师更应多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情况进行进一步地了解。要学会因材施教,切不可死板应付。同时,还应由提问中听取关于自己的意见,对学生们合理的“不满意”之处予以修改。只有在如此“知己知彼”情况下,才能对小学的和谐建设拟定出相关计划。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不应该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既然是老师,便得照顾学生,要主动学习学生的心态,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以最为贴心的方式营造出一个和谐校园。

5促进小学校园和谐建设的具体办法

以数学课为例,小学数学这门课并无什么晦涩难懂的,都是由生活而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题材。所以,老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这样寓学习于共同参与的游戏中,既体现了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激发了儿童对学习的喜爱。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状态。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步伐协调地进行教与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民丰、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基础。”在和谐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丰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6结语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在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中,必定“激起千层浪”;教师与学生通过短短四十分钟感悟到充满希望的未来,那将是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特别需要秉承“传道、授、解惑”之职的教师用心去做,细心地了解学生、真心地爱护每一位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成长、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共创和谐,如此和谐必将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