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外环境教育的困惑意义和开展要求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外环境教育的困惑意义和开展要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校外环境教育的困惑意义和开展要求

一全人教育理念和环境教育教育的功能

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教育学家讨论的问题。在诸多流派中,人本主义是重要的流派之一。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美国在1972年出版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当代教育理论》,该书将人本主义列为1900~1970年间对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五大教育学说之一。这种教育更强调人的潜力的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因此,当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崛起之后,在教育实践探索中便出现了许多新的认识取向,在这背景下,北美教育理论激进派借用生态学、系统论、精神理论传统等概念,发展出“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概念的教育理论,并使用“全人教育”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这种全人教育所主张的环境教育,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教育,菲尔甘认为这种教育的可能性立足于七个基本的假设。其中第三个基本假设是“环境教育的地点不仅仅在学校”,第七个基本假设就是“环境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必须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

二当前校外环境教育困惑

1.首先校外教育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校外教育是儿童在学校以外所接受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组织的,针对儿童的各种教育活动。”我国也是采用了凯洛夫的这种提法,把儿童校外教育机关开展的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体系,如少年宫、少科站、儿童活动中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5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递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校外教育包括很多可能的途径,要采取多种多样校外学习的方式,对各种年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欧美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校外教育对应于校外活动,是在学校以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就又产生另一个概念:校外活动。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除以上差异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

2.其次对于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倾向,挤压了校外教育的空间一方面,在减负的大环境下,校内教育的内容被提纯化,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育被迫转化成需要校外教育承担。这种情况下目前大量的校外教育形式变成了补课,原来的兴趣班逐渐变得“没有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需要校外教育成为校内教育的延伸,而不是补充。据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拥有未成年人的家庭,每年用于未成年人课外教育的投入超过2300元。而这一支出的绝大多部分是被商业性机构所消化。这种趋势下,未成年人自身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必然下降。如果从市场角度看,校外教育可以说是风风火火。但从社会职能履行角度看,校外教育的效用值很低。校外教育应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等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绝大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他们便不太可能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环境教育成为人人喊重要而实际不重要的工作。

三校外环境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率仅50%,而其中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仅占10%,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仅靠环保工作者、专家和政府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加强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民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公民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在公民早期进行环境教育。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包含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必须在人与自然的深入交流中进行,通过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而唤起自身的“栖居”意识,从而养成生态人格。因此,校外环境教育可以利用活动场所布局、建筑设施、园林绿化等来构成了一个系统课程,并使之对未成年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学校必须在公民早期环境教育上承担着关键角色,但显然在环境教育上,校外教育则更能发挥作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外环境教育为改善我国的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环境教育不是被视为某一具体课程任务,而是贯穿整个公民一生的学习任务,是重要的校外教育任务之一。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环境教育不是某种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的学习,在公民教育早期,这种学习更适合校外教育。通过在校外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教育,养成未成年人的环境意识。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校内外形成一种生态视野和生态关怀氛围,运用这种氛围对学生实施融渗式教育,从而达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外环境教育设计强调为环境教育创造一个全景式的、全球性的框架。也就是说,必须使学生理解自然、社会、文化、技术、人等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此为背景达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我国校内的环境教育,往往更热衷于开设课程、编制教材,试图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但环境知识的掌握并不等同于具有环境意识。因此,环境教育必须超越学校的围墙,把学生直接置于自然的氛围中,使他们能体验自然界独特的运行规律。在这方面,校外教育的效果则会更显著。校外环境教育更能注重环境背景的提供,即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形成学生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并以此为框架来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形成环境意识。

四校外环境教育的开展

校外环境教育必须成系统地开展。因此应明确以下方面:

1.需要明确校外环境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正确态度,形成热爱环境的良好动机,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保护环境的实际中来。

2.明确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尽管如巴斯夫公司也举办了“小小化学家”活动,并且还参加了世博会展览,在上海科技馆开设主题为“水”的活动,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三个关于水的互动小实验来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但这些毕竟远远不够,因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官方校外教育机构要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

3.教育目标的设定环境教育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官方校外教育机构的资源不能全面满足环境教育的需要。根据“知识改变态度,态度决定行为”的理论假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就知识、态度和行为设定以下教育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保的知识。了解什么是环境的功能及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了解环境问题有哪些,懂得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获得判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二,态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关心环境的感情,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维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第三,行为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树立信心,能够用他们的环境意识、知识态度和技术,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工作。

4.教育方式的选择明确教育方式可以是课程,但限制课程的关键是教材。当前适合于未成年人的生动的环境教育相对较少。一些官方的校外教育机构只能自行编写相关教材,目前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例如,2002年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环保组周又红主编或参编200多万字关于环境教育的教材。就认知论而言,人总是关心与自己生活更密切的事情,因此未成年人的校外环境教育教材,在取材上应该更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兴趣。此外,教育方式还可以是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带领未成年人到生活中去观察,如水的污染、污水的再利用、太阳能的利用、地热的利用、绿色节能建筑等。也可以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在教育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行为的认同,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