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开展传统蒙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开展传统蒙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开展传统蒙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用“辉煌灿烂”四个字来加以概述,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以此为资本盲目地尊崇。客观看待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创造出来的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实质所在,其大部分是由生活习惯与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建立在宗教与自然信仰基础上的农耕文明的繁琐习惯不断受到排斥,最终不得不面对被淘汰的厄运,相应的思维特点、生活规律、社会体系等也跟着发生质的变化。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运行节奏、运行方式都很难与科技时代讲求简洁、快速、高效的城市化相抗衡。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阻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二是思维习惯;三是生活方式。对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来说,要解决好以上的问题,显然是比较难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开展相关教育,使之在蒙学之初便得到适应性的训练,以影响其未来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就幼儿教学而言,主要是语言方面的内容。突破语言障碍和拼接古与今的思维习惯,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故,在幼儿教学中加入传统蒙学经典诵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就非常必要了。

汉语在世界上是最为特殊的语言系统,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其复杂多变的语法特点和汉字系统,更表现在其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承体系,即使是白话文,也是从文言文中而来。自新文化运动起,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已基本消失,成为名副其实的古董,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难以逾越的鸿沟。新语境环境下的学生不仅难以适应其表述方式,难免横生排斥之感。这既是对古汉语的排斥,更由此而生出对传统文化的反感与害怕,即使个别能客观对待传统文化的学生,也只能敬而远之。解决这一鸿沟的关键,就是解决语言的障碍。我们知道,文言文虽然与白话文属于古与今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却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蒙学经典,浅显易懂,读起琅琅上口,故事性强,是在学生中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教材。在幼儿阶段便开始强化,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每天的诵读,在语感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强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促进他们对文言文的接受与理解。诵读的过程,或许仅仅是语感方面的训练,但长期的诵读,会让幼儿的大脑形成文言系统,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白话与文言结合起来,开始逐渐理解其中的含义,内化到自身成长中,文言文的阅读障碍也会不断减小,为他们接受、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媒介,人类在掌握语言后,其思维的大部分过程得靠语言来完成,虽然幼儿的思维以形象为主,他们的语言系统亦未成型,但用语言进行思维也开始成为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语言主要来自日常生活中父母及身边人的不断影响。我们能客观地判断,在这一时期加入传统蒙学经典的诵读,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显然无法运用文言进行思维。但这并不影响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这一语言系统,因为他们的可塑性强,这一语言系统迟早会在他们的思维中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固然有限,却有助于为他们种下日后热爱传统文化的因子,毕竟他们日后会靠着现在的积累,产生对文言文的好感,而不会像目前大部分学生一样,看到文言文就头痛。这种好感极大可能会使他们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变成热爱。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这是百年大计。越是国际化,民族化的东西越不能丢。传统文化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加入传统蒙学的诵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过我们在强调传统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注意中西融会的教育,不能自我满足。张岂之教授断言,将来的人文学术的高峰,也必然在中西融会中产生。科技愈是进步,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他解释说,科技也有科技伦理,环境也有环境伦理,自然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要尊重自然,唤起人文精神。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传统文化的发扬便不仅仅是继承与保护的问题了,更是一种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史开永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政府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