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管理理念变革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管理理念变革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管理理念变革研究

一、传统的教育功能观:人才培养、知识传播、服务社会与创新文化

对受教育者而言,教育除了能发展其心智、技能、情感、价值观及完善其人格外,还可以实现个体精神的诉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幸福、愉悦及满足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及生活的意味。可以说,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在知识水平上,由懵懂无知变得学富五车,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学习知识,由生物学概念上的人,变成拥有知识的文明人、道德人、智慧人、理性人。关于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实用技术或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根基与支点。近年来,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与区域政府的联系与合作。许多高校与区域政府建立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参与到政府的各项决策事务中,对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学校-企业科研基地,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教育服务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高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开发转移、扶持高科技企业及发展校办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步,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推动了国家经济转型。关于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方式的有效联动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追求真理和自由,引领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基本价值。综合而言,教育与文化相互渗透,教育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交流活动具有传播、沟通和意识导向功能,同时也是传递、储存、创造及创新文化的主要渠道。教育传递文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制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加工、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最终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育功能观的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功能观理论研究的简单梳理

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和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和理解更为多元和新颖,形成了不少有代表性和时代特色的教育功能观,引导人们更为客观和理性地看待教育在促进个体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2000年之前人们对教育功能问题研究较多的领域包括:教育功能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教育功能的特征;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教育功能的发挥等。在2000年之后,人们对于教育功能分类的研究更为多元化,研究的角度也更为宽广和新颖。如:有人从系统论的视角,认为教育功能和复杂事物的功能类似,都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中教育的对外功能包括教育的固有功能和工具功能,而对内功能则主要指教育的自我衍生功能,如教育系统的自我保存、调节及更新的功能;有人从教育观念的视角出发,将教育功能分为有用性的功能和有意义的功能,指出人们所关注的有用的教育功能只是指教育所创造的科技力量及生产力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益处,然而这种益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性、技术性的“有用”,而是一种精神性、意识性的“有用”;也有人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利用经济学中的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对教育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教育具有筛选的功能和促进人力资源生成的功能;有一些学者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对教育功能加以探讨,认为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有助于提升人的灵性,而教育的派生性功能则能满足政治经济的需要,它们是全面实现教育功能的两个步骤,是同一教育活动不同层次的功能显现。

三、教育功能观的多元及其时代背景:助推教育管理理念变革

通过以上简单的梳理可以看出,对现代教育功能并无简单的、统一的划分方式。人们对于教育功能的理解,由于角度的不同,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但也逐步形成了一些共性的方向,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主要呈现三种思路:一种是在教育国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强调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等,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另一种是在教育终身化背景下提出的,立足教育的本体功能,认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终身发展的功能;第三种是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认为教育及其功能应顺应国际形势和潮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应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理解教育的知识传输、文化创新和服务社会功能。这些教育功能观的拓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

(一)教育国家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理念

十九世纪开始,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逐步过渡到现代化,在这个进程中,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教育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他们开始用行政的手段将教育纳人到国家活动之中,用教育立法的形式巩固教育的基础及战略性地位,逐渐形成了西方教育史上所谓的国家化趋势,教育也逐渐显现其国家化的功能。

1.对教育国家化的解读。“化”具有“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涵义。在教育国家化之前,教育处于一种零散的、自发的、个人或家庭式的发展模式。简单而言,教育国家化可以理解为将教育事业纳入到国家活动当中,使其转变为具有国家性质的过程或结果。综合而言,教育国家化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为了稳固统治、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竞争力及传承文化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最终将教育从一种初始的、个人的或家庭式的状态,转变成具有国家性质的一种职能,并辅于行政、立法等手段保障其按既定目标和计划发展的过程、行为或结果。可以说,教育国家化顺应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发挥了高新技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育国家化与教育管理理念变革。综观世界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看出全球教育国家化趋势日益明显,教育的社会功能逐渐完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希望通过对教育的宏观统筹和管理,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希望通过国家的力量,来达到教育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当前,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日益凸显,造成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的国家化趋势已和产生之初的状况有巨大差距,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渐趋完善和明朗,表现在:国家对于教育的干预与管理逐渐理性及明确;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教育法的地位日益提升,教育立法速度逐步加快,立法的种类及数量明显增加。这要求我国各级教育管理者和领导者要更新理念,并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首先,教育管理应注重立足本土,融入世界。教育国家化并不是教育本土化,而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努力通过政府的力量,统筹规划,使中国的教育融入世界并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教育管理应注重效率、民主和公平。教育国家化不是教育权力集中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政府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和管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民主的氛围,进而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竞争力及国际地位;最后,创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其实是教育国家化的产物,它是实现教育国家化,发挥国家干预与管理作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全球性教育改革浪潮中,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教育国家化的目的,才能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明确教育行政主体的职责并确定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合理划分这些机构的行政职能并理顺其管理关系,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并完善教育法律协调机制,进而构建一个职责明确、结构合理、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教育终身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理念

在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不是人一生当中的某一段经历,而是伴随终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教育也不再是学校的特权,社会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平台,无时无刻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源;被动接受教育不再是主趋势,学习的场所和方式被极大地拓展,主动学习成为成长成才的主渠道。

1.对终身教育的解读。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更应该是从非功利的视角出发,关注本真的教育问题,即人的发展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具备较高素质、富有社会使命感并具备高尚品德和良好心智的合格公民,更关注人的品性养成、协调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2.教育终身化与教育管理理念变革。当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从最初的一种思潮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之一的时候,各级教育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教育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做到:第一,明确建构主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主体包括政府、教育机构、个人等,它是一个多主体协调、博弈、合作的过程,其中,学习者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只有发挥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终身教育的理念才有意义;第二,加强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保证各个机构正常运作的基础,是教育政策、制度、措施得以落实的监督手段,是终身教育理念得以推进的保障;第三,关注农村边远地区的发展问题。我国目前终身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和乡镇地区的关注明显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应重点推进农村边远地区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平台的构建。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理念

1.对教育国际化的解读。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从国际视野出发,立足本土的教育发展现状,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同时,完善体制机制,重点关注对外合作办学、国际间交流与互动、留学生体系构建、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事务、把握国际教育形势等方面,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努力使中国的教育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具备引领世界新趋势的重要力量体,进而发挥教育的各项功能。

2.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管理理念变革。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以国际的视野和全球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教育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民主、自由、公平、创新的内部环境;需要掌握新的信息,变革教育管理理念,重新制定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有更严格的文化标准、资源利用标准、合作标准、道德标准和政治背景的理解标准等,从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应至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教育交流与合作体制的国际化。在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交流与合作内涵和范围逐步扩大,合作的“双边性”日益明显,即一方面强调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尊重与人权、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多元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将教育国际化思想融入到教育管理体制、日常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中,进行双向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其次,教育理念、目标的国际化。教育管理者应首先考虑教育理念及目标的国际化,制定学校发展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了解、学习世界各国优质学校的先进理念、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才能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及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学校管理体制的国际化。只有吸纳先进的国际教育管理和领导理论,变革学校管理体制,完善教师和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努力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营造公平、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到我国的学校工作;同时,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跨境教育质量标准,才能规范和引导现有的教师队伍按照先进的、专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来提升整体质量;最后,教学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教学管理模式深刻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优质学校,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者需要借鉴优质学校普遍认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双边、多边跨境教育市场准入、教学质量监控、认证评估标准的制订,才能通过变革和创新来促进个体的发展。综合而言,加强各国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育发挥其各项功能的落脚点,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强调教育的国际化、终身化有利于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和突破口;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创新的基础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伟坤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